作者: 泉琳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4-10 12:51:41
向污染宣战 护绿水青山

 
又是一年两会时。与往年一样,生态环境问题再度成为热点议题之一。
 
近年来,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政府敏锐地意识到高速工业化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果断出重拳、下猛药、治源头,在生态环保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然而,要打赢这场污染防治战役,仍然任重而道远。
 
对症下药 成效凸显
 
“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整治环境,生态质量逐步好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这样表述。
 
的确,“雾霾少了”“蓝天多了”“河塘的水更清了”,是老百姓能真切感受到的变化。从过去一张张“雾霾锁城”的照片到如今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的美图,“朋友圈”里风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这些变化的背后,凝聚着国家防治污染,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从2013年起,我国打响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的“三大战役”,迈出了污染防治的坚实步伐。
 
据中国天气网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会级城市2017年共收获5634个蓝天,比2016年多206天。石家庄、天津、福州、哈尔滨、北京、拉萨是蓝天增多最明显的城市。
 
2017年,我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分别下降39.6%、34.3%和27.7%。
 
居住在北京的人可能会有更明显的感受。2017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从2013年的89.5微克/立方米降至58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226天,比5年前增加50天。仅2018年1月,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就达25天。
 
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同样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2012年相比,2017年全国地表水“好于III类水质所占比例提高了6.3个百分点,劣V类的水质比例下降了4.1个百分点”。“近两年以来,好于III类比例,2017年相比201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劣V类降低了1.4个百分点,由9.7%降到8.3%。”原环保部部长李干杰在3月17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
 
大气、水体之外,土壤的污染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关注。2016年5月28日,《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正式印发,成为土壤污染防治的里程碑事件。按照计划,我国预计于2020年底前摸清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状况。
 
为了加大土壤监测力度,目前我国土壤环境监测网已初步建成,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有近8万个,包括原环保部建成的38880个点位以及国土、农业部门所建的近4万个点位。
 
此外,过去5年,我国生态修复不断加码,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近2000平方公里,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形势严峻 任重道远
 
尽管成效显著,但是保卫蓝天、碧水、净土的初战告捷并不意味着污染会“束手就擒”,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仍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现实挑战。
 
“总体来讲,我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阶段。天不帮忙,雾霾确实多一些,走出这个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李干杰坦言。
 
而今年2月以来的天气状况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自2月底以来,京津冀再度遇“霾”,不到20天的时间,重污染天气四度来袭,再次警醒人们:大气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必须持久地打下去。
 
与蓝天保卫战相比,碧水保卫战和净土保卫战的情况则更复杂,难度也更高。尽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推出并实施,但其力度和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农村环境是突出短板。截至2017年底,已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的建制村仅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25%,仍有40%的建制村没有垃圾收集处理设施,78%的建制村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原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指出,农村环境治理对治水、治土两大污染防治攻坚战都至关重要,补齐这块短板非常迫切。
 
此外,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也不容乐观,出现了流域整体保护不足、污染物排放量大、缺乏长效保护治理机制等问题。
 
而起步较晚的土壤污染防治,缺少抓手是其面临的最大困难。与此同时,土壤污染底数不清、监测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也尤为突出。
 
集思广议 装点美丽中国
 
污染防治从来就不是能一蹴而就的,“美丽中国”也不可能一夜实现。要打赢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制定好时间表、路线图,有的放矢,脚踏实地抓落实。
 
当前,国家正在制定到2020年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三年计划。在这个计划中,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三个方面的调整和优化成为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之所以重,源头仍是产业结构问题。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国土面积只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国的10%和15%。如果不在产业结构上做根本调整,大气污染治理只是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还要改变偏煤的能源结构,坚持把重点地区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下来。另外在北京地区也要稳步推进冬季清洁取暖。此外还要提高铁路货运比例,同时对重卡的超标排放严加管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PM2.5浓度继续下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在发言中建议,在制定长远规划的同时,应细化年度目标和计划;PM2.5的下降要引进第三方评估,提高公信力;加强区域性大气、水、土壤污染的综合整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当然,要取得蓝天保卫战的最终胜利,还离不开广大社会群体的普遍参与。“只有我们大家一起来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我们的蓝天白云才能常在”。全国政协委员、原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在3月10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如是说。
 
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李干杰指出,务必要管好四类关键的“水”,即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的水体、黑臭水体、劣V类水体以及入江河湖海不达标的排污口水体,倒逼相关污染治理工作和生态保护工作。
 
同时,对工业园区散乱污企业加强清理整治,加快建设城乡污染处理设施进度,特别是将农村的污水处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农村面源的污染防治和污染整治工作,进一步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此外,加大力度统筹推进河长制和湖长制,确保在今年6月底之前全面建立河长制,年底之前全面建立湖长制。目前,全国已有25个省份建立了河长制,明确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2万名,其中省级河长336名、还有55人兼任总河长。“很多河流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好到管得好。”原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由于我国农耕土地资源有限,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了比较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要破解这个难题,必须确保土壤保护与修复同步。
 
王金南建议,治土可以考虑以努力加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污染土壤风险管控为突破口,有序扩大治理范围。
 
土壤污染不仅影响生态环境,还威胁到公众的“舌尖上的安全”。为此,国家要从政策、技术层面不断发力,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治理环境。而2018年即将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为打赢“净土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生态环境污染防治,需要立法、制度、科技、资金等方面多管齐下,同时也离不开有作为的职能部门。
 
此次政府机构改革组建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将资源、环境的职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在王金南看来,这样的变化是我国生态环保治理的不断升级,也是对人民期盼天蓝水清的回应。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则指出,十九大报告已明确把“美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之一,美丽中国建设不是单方面的目标,不能就环境论环境,而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用新发展理念来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逐步形成美丽中国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和贸易方式,也需要对自然资源资产进行有序利用和监管。“这显然不简单是环境污染治理的范畴,需要政府对自然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职责进行优化与重构。”
 
“改革以后,给我们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应该有信心和理由把未来的工作做得更好。”李干杰表示。
 
尽管机构进行了调整,职能也发生了变革,然而始终不变的是国家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切。
 
守护绿水青山,呵护每寸国土。只要我们向往绿色的理想不熄、追寻美丽的脚步不止,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将会缓步向我们走来。■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3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