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唐琳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3-8 14:0:17
区块链的前世今生

 
2018年才刚刚开局,一个听起来有点晦涩难懂的词汇就刷爆了各大社交平台,它就是“区块链”。
 
什么是区块链?为何突然火了起来?其究竟能带来些什么?我们不妨怀揣着这些疑问,走近这个新晋“网红”去一探究竟。
 
什么是区块链?
 
区块链作为一个“小鲜肉”,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透彻。因此,目前国内外尚未对区块链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综合各家之言,我们仍能透析一二: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它是比特币的基础,本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
 
我们试着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区块链。
 
传统电子货币的交易记录是保存在银行中的,而与之不同的是,比特币是基于P2P网络的,因此它需要所有用户共同维护一个全球统一的交易记录,并将数据储存在每个客户端中。
 
于是,为了维护这样一个全球统一的交易记录,区块链技术便应运而生。它对数据库的结构进行了革新,将数据分割成为不同的区块,每一个区块中都包含了过去10分钟内产生的所有比特币交易信息。同时,每个区块通过特定的信息链接到上一区块的后面,前后顺连来呈现一套完整的数据,这就是“区块链”名称的由来。
 
了解了其技术原理后,人们便发现,从数据库的层面来看,区块链与现有金融机构的数据库相比,实在具备了太多优势与特点。虽然研究者们为这些特点冠以了不同的名称,但本质上却异曲同工。
 
在区块链众多特点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去中心化”。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益言在《区块链的发展现状、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一文中对去中心化特点的解读,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创新之处。
 
在当前的商业模式和社会组织架构下,人们只能通过集中的制度体系和机构体系(如银行等)进行交易。然而,区块链技术却运用一套基于共识的数学算法,在机器之间建立起“信任”网络,通过革命性的技术(而非信用机构)来创造信用、安全存储交易数据,并且无需任何中心化机构的审核。
 
换句话说,区块链用数据区块取代了目前互联网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使得所有交易都实时显示在类似于全球共享的电子平台上,网络里每一个用户都能随时访问查看,继而解决了目前中心化模式存在的可靠性差、安全性低、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
 
除此之外,区块链还具有时序数据、可编程、网络健壮以及安全可靠等特点。
 
首先,区块链通过带有时间戳的链式区块结构来存储数据,这就相当于为数据打上了时间的“标签”,使其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可追溯性。
 
其次,区块链还为用户提供了可编程的脚本系统,从而大大增加了区块链应用的灵活性。举例来说,比特币中的脚本不是很成熟,其多用于交易用途;而在以太坊中,更加完备、功能更加强大的脚本系统智能合约,可以使更为复杂、高级的分布式应用一一实现。
 
而在网络健壮方面,区块链采用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经济激励机制(如比特币中的挖矿)来吸引节点完成工作,促使节点提供算力或其他资源,从而保证了整个分布式网络的顺利运行。而整个分布式网络所容纳的节点越多,其健壮性就越强,除非一半以上的节点同时出现问题,否则分布式网络就会一直安全运行。
 
而在人们最为看重的安全性方面,区块链同样表现不俗。
 
区块链技术采用非对称密码学原理对数据进行加密,同时借助分布式系统各节点的工作量证明等共识算法形成的强大算力来抵御外部攻击,保证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整个分布式网络所提供的算力可谓相当惊人——这意味着黑客想要篡改区块链中的数据就必须花费巨大的电力、设备等成本,而这几乎无法实现。
 
区块链从哪里来?
 
既然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基础支撑技术,那么其诞生必然也带着比特币的“烙印”。
 
2008年,比特币创始人中本聪(化名)在密码学邮件组发表了大名鼎鼎的奠基性论文——《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如何建立一套全新的、去中心化的、不需要信任基础的点到点交易体系的方法——区块链。而其可实现性,也已经被自2009 年起运行至今的比特币所证明了。
 
2009年1月,比特币区块链的第一个区块——“创世区块”诞生,持有人为创始人中本聪。一周后,中本聪发送了10个比特币给密码学专家哈尔·芬尼,这也成为比特币史上的第一笔交易。
 
近年来,伴随着比特币的蓬勃发展,有关区块链技术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出井喷式增长,并吸引了来自各行各业的众多目光。
 
2014年,业界开始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重要价值,并通过智能合约技术将其用于数字货币外的分布式应用领域。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封面报道形式阐释了作为“信任的机器”的区块链,指出它可以在没有中央权威机构的情况下,建立交易双方的信任关系。
 
也正是从这时起,区块链技术进入了欧美主流金融机构的视线。2015年12月30日,美国纳斯达克通过区块链平台完成了首个证券交易。
 
将区块链的无限可能性看在眼里的可不只有金融机构,各国政府同样“窥探”到了“先机”。
 
2016 年1月, 英国政府发布区块链专题研究报告,积极推行区块链在金融和政府事务中的应用;而作为全球区块链技术应用和虚拟货币交易的领军国家,美国政府也正积极参与区块链技术存在的潜在使用的项目。
 
再将视线转回国内。2016年可谓是区块链产业深入发展和全面加速前进的一年,从国家战略、产业界到学术界,区块链技术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
 
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并给出了央行数字货币原型的构想。作为一项可选的技术,中国人民银行还专门部署了重要力量,研究探讨区块链应用技术。
 
同时,工信部也大力推动区块链发展,包括组织召开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论坛筹备会、发布《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版)等。白皮书分析了区块链为信息产业发展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区块链开源最新发展趋势、区块链应用现状和趋势以及区块链技术开发的最佳实践,还探讨了我国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发展路线图、标准化路线图,因此成为我国区块链技术的第一个官方指导文件。
 
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推进区块链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我国自2016年初至今,陆续成立了各种区块链研究机构,其中包括中国区块链研究联盟、中关村区块链产业联盟、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以及银行间市场技术标准工作组区块链技术研究组等。
 
区块链去向何处?
 
那么,当前区块链究竟处于何种发展阶段呢?
 
区块链科学研究所创始人Melanie Swan在其所著的《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一书中,按照区块链已经完成的以及将要完成的功能,将其划分成区块链1.0、2.0和3.0三个发展阶段和方向,这也成为当前业界基本认可的一种区块链划分方式。
 
其中,区块链1.0带给人们关于数字货币的概念及其市场影响的思考;区块链2.0更关注智能合约所体现的业务价值,合约通过在区块链上增加应用功能,拓展了区块链的适用范围和生存空间;区块链3.0则要把区块链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政府、医疗、金融、文化等各个领域,并支持广义的资产交互和登记。
 
对应以上划分方式再看当下。目前,包括纳斯达克、纽交所、花旗银行在内的数十家金融机构都在开展区块链金融创新。而在金融业之外,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拓展到互联网业务、政府公开信息、电子证据、数据安全等领域,即技术和产业正从区块链2.0向3.0迈进,走向万物互联的“区块链+”时代。
 
其实,区块链的火爆刷屏,说到底还是因为人们嗅到了其未来可能带来的巨大变革。
 
如前所述,区块链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去中心化的信用创造方式。它能让交易双方在无需借助第三方信用中介的条件下开展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低成本价值转移,让整个交易和支付速度变得更快、成本更低、更安全且更容易操作,是对人类信用创造的一次革新。
 
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更“被认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社交网络之后计算范式的第五次颠覆式创新,是人类信用进化史上继血亲信用、贵金属信用、央行纸币信用之后的第四个里程碑。区块链技术是下一代云计算的雏形,有望像互联网一样彻底重塑人类社会活动形态,并实现从目前的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的转变。”袁勇、王飞跃在发表于《自动化学报》上的《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一文中,这样阐述区块链技术的意义。
 
但这并不意味着区块链技术不存在局限性。
 
例如区块容量限制、确认时间长、基于工作量证明的共识机制能耗大等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它在商业上的大规模应用。此外,其数据透明性造成的隐私泄露以及法律、监管等问题,也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技术的突破需要时间的积累。区块链技术虽然正当红,但毕竟还处于研究测试阶段,一切仍有待时间的检验。■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2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