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伟波/整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8-2-1 15:54:30
基础研究领域科学家
施一公:开启结构生物学大门

 
施一公,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主要致力于用生化和生物物理手段研究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
 
作为全球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他在细胞凋亡、大分子机器、膜蛋白研究领域一路领跑;曾获包括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在内的多个大奖;他“一身三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
 
他就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施一公。
 
2008年全职回国后,在他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清华大学施一公实验室接连取得世界级重大突破,不断向世界生命科学的最前沿进军。
 
早在2015年,施一公实验室就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文章,于世界上首次报道了“剪接体”的结构,震动了全球生命科学界。
 
2016年12月,施一公研究组再次于《科学》发表题为《酵母剪接体处于第二步催化激活状态下的结构》论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剪接体在即将开始第二步剪接反应前的工作状态下的三维结构,阐明了剪接体在第一步剪接反应完成后通过构象变化起始第二步反应的激活机制,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前体信使RNA剪接反应的分子机理。
 
2017年5月,施一公研究组于《细胞》在线发表了题为《人源剪接体的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文章。这是科学家观察到的第一个高分辨率的人源剪接体结构,也是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观察到酵母以外的、来自高等生物的剪接体的结构,进一步揭示了剪接体的组装和工作机理。
 
9月,施一公研究组在《细胞》发文,解析了酿酒酵母平均分辨率为3.5埃的内含子套索剪接体ILS complex(Intron Lariat Spliceosome),该结构的解析为领域内对剪接体解聚机理长达多年的猜测提供了重要依据。
 
11月,施一公研究组就剪接体的结构与机理研究于《细胞》杂志再次发表最新成果,论文报道了酿酒酵母剪接体呈现RNA剪接反应完成后状态、整体分辨率为3.6埃的三维结构,首次展示了pre-mRNA中3’剪接位点的识别状态。
 
截至目前为止,施一公带领团队在酵母中一共解析了7个不同状态的剪接体高分辨的三维结构,从预组装到被激活,从发生两步转酯反应到剪接体的解聚,这7个状态的剪接体基本覆盖了整个剪接通路,首次将剪接体介导RNA剪接的过程串联起来,为理解RNA剪接的分子机理提供了最清晰、最全面的结构信息。■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1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