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倪伟波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1-2 12:51:0
走近“双一流”

 
2017年9月20日,这注定是一个被中国高等教育界所铭记的日子。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以及列有一流学科的95所高校名单,“双一流”建设正式启航。
 
“双一流”建设何时出台?其与大家熟悉的“211工程”“985工程”有何关联?这份新鲜出炉的“双一流”名单又是如何遴选而出的?让我们一同走近“双一流”。
 
“千呼万唤始出来”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提出了“双一流”总体建设目标。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可以看出,“双一流”就是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中国高等教育水平,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大学、学科要在一定时间内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的宏伟目标。此后,“双一流”便成为高等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与此同时,“双一流”建设相关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2016年2月,教育部印发《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要求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
 
同年6月,教育部官网发布公告,包括一系列与“211工程”“985工程”相关的共382份文件被宣告废止,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持续了20余年的两大工程就此成为历史。
 
今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印发,标志着“双一流”建设正式步入实施操作阶段。该实施办法对“双一流”建设的顶层设计、配套制度、工作方案、遴选标准、遴选机构、工作程序都做了具体要求和明确规定。
 
如今,在《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的指引下,这份“双一流”名单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此次名单的遴选是以学科为基础,专家委员会根据认定标准选出137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学科基础上综合评价,再选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名单。
 
在这42所高校中,除了39所原“985工程”高校,还包括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3所非“985工程”高校。另外,除了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是此次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一个亮点。
 
另外,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一流大学被分为A、B两类。除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3所原“985工程”高校和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这3所原“211工程”高校进入“双一流”名单的B类外,其他36所原“985工程”高校均进入“双一流”名单的A类。
 
据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之所以设置这样的分类,主要是希望督促所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并推动归入B类的高校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打破壁垒 动态管理
 
在“双一流”建设提出后,萦绕在众多高教人士心中最多的一个疑问便是:“双一流”建设会不会是变相的“211工程”“985工程”?
 
上世纪90年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下,我国相继启动了“211工程”“985工程”,推动一批重点建设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带动提升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可以说,“211工程”“985工程”的建设为新时期的“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然而,多年来针对“211工程”“985工程”的质疑声不绝于耳,特别是其中掺杂太多非学术的因素、教育科研资源不均衡、身份固化等问题更是备受诟病。
 
此次出台的“双一流”建设则是在“211工程”“985工程”的基础上,充分正视旧体制已有痼疾,想要迫切改变发展现状,创新实施方法的一项全新计划。
 
与过去“211工程”“985工程”的终身制不同,这次“双一流”建设是5年一个周期,滚动淘汰,不搞终身制,根据绩效考核等因素进行竞争,实现有进有出,这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益而言无疑是重大的改进。
 
此外,“双一流”建设另一大亮点是坚持以学科为基础。这样的思路有助于明确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鼓励特色发展、实行分类推进。
 
而对目前高校中出现的恶性“挖人才”的现实问题,教育部也明确指出,“双一流”建设中认定遴选标准的依据、数据不与各类头衔的人才数量、各类基地平台条件等挂钩,坚决纠正高校“数人头”、拼硬件、铺摊子等恶性竞争、短期行为。
 
可见,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再三强调的那样:“双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级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个全新的计划,在‘985’‘211’基础上,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在新历史潮流下推向前进”。
 
遴选程序
 
那么,名单上的这些高校究竟是如何遴选出来的呢?
 
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竞争优选、专家评选、政府比选、动态筛选产生。具体而言,“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的认定遴选程序主要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总体方案》《实施办法》,组建“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高层次战略专家作用,具体承担遴选认定和审核建设方案的有关工作;第二步,依托专家委员会,以学科为基础,确定遴选认定标准,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及拟建设学科;第三步,确定拟建设高校的建设方案;第四步,三部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不过,如何评价一所高校的办学质量,纵观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那么,在这次遴选中到底有哪些具体的指标可以参考呢?
 
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后的记者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第三方评价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要综合考虑有关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论证确定采用的第三方评价结果。随后,专家委员会再确定包括人才培养、学科水平、贡献奖励、政策导向在内的国内第三方评价。与此同时,为体现各学科的实力水平与国际影响力,还要参考高校认可度较高、客观性较强的国际第三方学科评价。
 
其次,以中国特色学科评价为主,特别是反映人才培养和学科水平的评价,酌情参考国际评价,统筹考虑国家战略、行业区域急需、不可替代性等因素,论证形成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认定标准。最后,据此遴选产生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议名单,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论证提出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议。
 
此外,这次公布的137所高校是在既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又要兼顾国家急需、特色鲜明、无可替代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方面,鼓励和支持高水平建设。“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是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前列或行列,是突破性工程,重在扶优扶强,必须坚持、鼓励、支持高水平。
 
另一方面,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把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作为遴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重要因素,发挥“双一流”建设对区域、行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另外,还要扶持特殊需求。对于经过长期建设、具备鲜明特色且无可替代的学科或领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但在第三方评价中难以体现的高校予以扶持。
 
总体而言,“就是既要继承原‘985工程’建设基础,又要加大对那些需要加强建设高校的压力,实行存量改革、激发活力。同时,还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并有利于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教育部发言人表示。
 
在未来的具体工作中,“双一流”将做到三个同等,即同等重视、同等建设、同等评价。即一视同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冲击世界一流的重点建设对象;建设方案同等要求,政策经费等都同等覆盖;而且要同等考核,“一个尺子一个标准”。■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12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