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吕世彦 来源: 发布时间:2017-9-8 16:34:7
发挥协同作用 推进科学传播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正处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科学传播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传播渠道和手段,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的科学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科学素养,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支持与参与。
 
科学传播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文明国家和文明社会都具有巨大作用。高校的科学传播有其自身特殊地位和优势,是科学传播的生力军。
 
责任担当
 
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和活动场所,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知识创新的始发地与聚集地。
 
目前,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五大使命,而实现这五大使命主要依靠传授和运用科学知识、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来完成。
 
高校具有科学传播的职责和优势,因此高校责无旁贷,应勇于担当,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开展科学传播,实施科学教育,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普及公众科学知识和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工作重点
 
首先,要加强科学传播专门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学传播还很薄弱,只有少数几所大学设立了科学传播学专业。教育部学科目录上并没有科学传播学专业,科学传播只是作为一个学科的研究方向进行招生。
 
科技传播是一门交叉型学科,既要求学生有理科的背景,又要有文科的背景;不仅要掌握传播的技能,还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强高校科学传播学科建设,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设立科学传播专业,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科学传播人才。
 
其次,应加强师生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教育。
 
20世纪以来,科学分科化趋势加快,又不断综合,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加强交流与了解已成为必需。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由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组成。相比自然科学的传播,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更加薄弱。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误解,认为科学传播就是自然科学传播。对此,高校应广泛开设科学传播相关课程,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
 
综合性大学具有自身学科全的优势,专门类的大学则要针对自身的不足创造条件,将学生划分为自然科学专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专业,分别加强非学生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普及师生科学知识,提高师生科学素养,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优良校园文化氛围,加强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杜绝学术腐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引导教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培养学生和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精神,树立严谨治学的态度,树立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升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推动更多原创性和先进科技成果产出。
 
三是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科学传播。
 
由于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不足和局限性,只要还有人类未知的领域和解释不了的现象,迷信和伪科学就大有市场。
 
因此,高校应积极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开展科学传播,推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公众支持科学事业的发展,理解科学、影响科学、参与科学,努力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
 
应更加关注群众普遍关心的、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癌症、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类身高的发育,肥胖的预防与减肥,近视的治疗,食品安全知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影响,雾霾产生的因素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等。
 
实现方式
 
一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传统的科学交流方式日益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由精读、深读、完整阅读等方式向泛读、碎片化阅读等转变,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为一身,受众的个性化突显,普适性的科学传播已不能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的需求。科学传播媒介和手段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应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新媒体科学传播知识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宣传橱窗、互联网、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各种媒体的协同作用。传统媒体重在深度,新媒体重在速度,全媒体重在广度。
 
二是加强学校各部门单位间的协同。
 
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和院系应各司其职,将科学传播贯穿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活动之中,使工作任务落细、落小、落实。
 
三是加强高校之间的协同。
 
高校的学科专业水平有高低,应发挥各校自身学科专业优势,相互合作支持。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重点建设的高校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
 
四是加强高校与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协同。
 
高校与政府和社会协同,包括与国家有关部委的协同、与科研院所的协同、与高科技企业的协同、与各类科学协会的协同、与媒体单位的协同等等,通过建立各类科学传播联盟,广泛深入开展科学传播。■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主任)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8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