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彧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9-8 16:34:7
域外扫描:国外高校科学传播新亮点

 
一直以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是高校的两项传统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功能不断丰富,使命也愈加重大: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了新时期高校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高校既不能像过去那样固守在象牙塔中,也不能默然存活于实验室之内,而必须要开放地面对社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权利与责任。
 
作为知识的管理者、创造者、应用者来说,高校服务社会最直接的形式就是传播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就目前来看,国外高校主要通过:举办科学节、科技周,网络化的科学传播,高校科普开放日,开放实验室、博物馆、植物园,设置科学传播课程以及在假期举办科普夏令营等形式进行科学传播。
 
美国:形式多样 异彩纷呈
 
美国的高校和协会联系非常密切,双方一同开展了许多重大的系列科普活动。比如,早在1985 年,美国科学促进会就与密歇根大学等共同推出了长期性科普项目“2061 计划”。
 
善于利用网络化科普教育模式是美国高校科学传播的一个特点。华盛顿大学曾专门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演示项目,帮助学生自主动手设计虚拟现实作品。
 
作为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美国自然不会放过如此绝佳的科学传播机会。美国高校会定期邀请科学泰斗、诺奖得主到中小学校与学生见面,畅谈科学问题。
 
科学节也是美国高校科学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自2007年开始,“剑桥科学节”每年举办一届,为期9天,由麻省理工学院博物馆联合剑桥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及波士顿科学馆和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共同主办。
 
在科学节上,既有根据青少年特点设计的娱乐性互动游戏、参与式科普项目,又有面向所有公众的主题性科技新成果展览、科普话剧,以及参观大学及科研机构实验室等活动,而专业科研人员、大学生和研究生则充当志愿者。丰富多样的科技活动吸引了数万名公众参与,成为当地一道美丽的“科学风景”。
 
在美国,很多高校的博物馆、植物园等开放度很高,这些具备科研、教育、科普等多项功能的场所几乎与国家或私立博物馆的公共教育功能不相上下。如隶属于哈佛大学有机体与进化生物学系的哈佛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集合了哈佛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植物学博物馆、有机体与进化生物学系的矿物学博物馆和比较动物学博物馆3个研究型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部分,不仅展出3个博物馆可以展示的藏品,还展示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并且面向本校学生和教师、中小学学生和教师以及成人、儿童等不同对象涉及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
 
英国:科技节的典范
 
英国的科技节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距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届时,科技节会向英国及海外的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发出邀请,举办一系列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专题讲座和各种主题的研讨会,旨在向公众展示世界科技的最新发展与最近动态。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重大的国家级节日是由高校轮流举办的。在科技节期间,很多高校都会积极参与,也会向公众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讲演活动。与此同时,大学校园和实验室也都会打开大门,迎接公众的参观。
 
英国高校还有一个独具特色的科学传播活动——“大学手拉手”。这一活动由谢菲尔德大学科学教育中心牵头,每年定期派大批的博士研究生到当地的各所中学进行访问,并且与14~16岁的中学生一同吃住,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一些科学问题。
 
此外,英国的高校还会要求在校员工和在读学生每年进行科普志愿活动。英国剑桥大学不仅要求学校员工和学生每年进行规定时间的志愿活动,还要面向各个年龄层次的社会大众进行科普教育活动。
 
当然,各个高校也会开设与科学传播相关的理论与实用课程,让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背景,又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性思维。比如,伦敦大学比尔贝克学院开设了为期四年的“关于社会的科学”课,这门课程不但有助于了解物理学、生命科学和土地科学等领域的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树立关于历史社会学视角中科学的总体概念。
 
日本:高度开放
 
在日本,不少高校的博物馆、实验室、植物园等的对外开放程度很高。
 
日本京都大学综合博物馆是日本最大的大学博物馆,总面积13350平方米,展出面积2470平方米,约有250万件资料、展品,每天都有固定时间向公众开放。东京工业大学百年纪念馆的主题是工业技术,除了每周周日和节假日外,也在固定时间向公众免费开放。
 
还有一些高校的植物园,也面向公众开放,并开展多项科学传播活动。比如东京大学附属的小石川植物园和日光植物园,除节假日外,两个植物园均每天向公众开放。
 
此外,日本高校还经常与协会合作,开展一系列科学传播活动。比如,东京工业大学与日本科学协会共同成立了财团法人日本科学协会。该协会主要开展对年轻科学研究者的资助,开展科学普及体验活动,捐赠图书并举办其延伸活动等。
 
法国:经典与时尚的结合
 
在法国学者看来,高校具有联系社会公众与科学的能力,应该让公众了解高校里所发生的事情,并让其掌握学校里科学知识文化的进展。
 
就具体的科学传播实践而言,法国高校将经典做法与时尚活动相结合。如举行科学会议、在中学里进行讲演、通过著文等手段来传播科学研究成果,这些做法可视为较经典的做法;而举行科学吧、多媒体活动以及与展览相关的一切活动则被视为时尚的活动。
 
尽管科学周在法国是个全国性的活动,但其在组织上又具有独特性。比方说,在亨特—布列塔尼大学,科学周是大学与大学所在地的居民共同举办的。
 
在举办科学周的常规会议上,市民、各组织代表、市政府代表、中学代表和高校的科学家一起商讨科学周的计划,一起决定科学周的主题,一起对项目进行策划,这样既能让高校实现举办科学周的目的,又能让公众广泛参与,深入了解高校的相关科学知识。
 
比利时:科学传播主力军
 
近年来,比利时的一些大学成立了专门的科学传播机构,不过它们并不属于大学的院系,而属于公共关系活动部门。在比利时,高校及其相关的教育系统同样也是举办科学周等活动的主要力量。
 
新鲁汶大学曾于2000年组织了第一次科学节,名为“科学浸润”。此次科学节以中学生和中学老师开发的实验项目为基础,在科学节期间,主办者对各个科学门类领域中的优秀者给予奖励,并为参观者开放高校实验室,以便公众了解科研的最新进展。
 
基于相同的目的,布鲁塞尔大学和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也于同一年共同举办了一次双语活动——公民科学节。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还同时成立了一家名为“科学展示馆”的科学中心,该中心由该校相关院系和弗兰德地区政府共建。
 
从1999年开始,比利时在每次科学节或科学周活动结束之后都会进行一次抽样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公众的态度和期望,以及对年轻一代选择未来课程的影响等。针对参与者与非参与者的两类详细调查抽样结果显示,弗兰德地区民众的兴趣与认识日益增长,民众对高等教育中科学课程的兴趣日益增长,民众更加相信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潜在利益。
 
澳大利亚:独具特色的科普寄宿制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澳大利亚就非常重视科学传播,逐渐把它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并最终将其列为国家科技政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澳大利亚的科学传播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目前,澳大利亚共有40余所大学,这些大学既承担了国家60%的科研任务,也是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的主要参与者。它们开创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科学传播形式,科普寄宿制便是其中之一。比如,高校为高中生开办寄宿制科技暑假学校,还专门为女生组织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女孩选择工程职业。
 
为加强科普人才培养,澳大利亚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科学传播相关的课程。根据澳大利亚科学传播者协会的介绍,澳大利亚以科学传播作为专业名称的高校有5所,分别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中昆士兰大学以及昆士兰大学。
 
与此同时,为加大科普研究力度,高校也建立了一些科学中心或者经常举办各种科技论坛。比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在1996年就成立了“公众科学意识中心”;悉尼大学每年会举办2~4次“大众传媒科技论坛”,邀请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一起探讨科学报道问题,提高大众传媒科技宣传水平。
 
与其他国家一样,澳大利亚高校的实验室也会定期向公众开放,特别是向中小学生开放,让他们可以进行实地参观,以便在实验室获得直观的切身感受。
 
此外,澳大利亚高校还会定期派送大学的科研人员到附近的中小学和社区进行科普教育活动的宣传,使民众能近距离感受科技的力量。
 
其他国家:各有所长 同样精彩
 
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是科学传播的重要力量——每年出版400多种教科书、专著和科普读物,有规模庞大的图书馆和植物园、3个博物馆、4座天文观测台。以各大学和研究所为依托成立的“国家科学中心”也是俄罗斯科学传播的重要场所,每逢重大节日或科学节,科学中心都会向社会开放。
 
利用科普电影、科普夏令营活动把高科技元素引入科普宣传,是新西兰高校科学传播常用的方式。比如,奥塔哥大学就利用假期进行科普知识的夏令营培训,培训期间,科研人员会为中小学生讲解不同领域的科普知识。同时,通过播放科普电影,帮助学生们充分了解自然界,提高学生保护和关爱自然界的意识。
 
印度是非常重视培养国民科学素质的国家,其甚至把这项重要的议程写入了宪法。在印度,最大的科普机构是印度科普网。目前该网络已覆盖到全国,一直深入到基层学校和村庄,影响力颇大。比如该网络举办的“少年科学大会”,组织了全国20万少年投入到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并撰写小科学论文的活动中来。此外,印度高校还成立了大学总委员会开展科普讲座、论坛等活动,一些大学还建立了科学教育中心和大众传播中心。
 
通过对国外诸多高校科学传播活动的梳理,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共性:在高校开展科学传播的过程中,首先要以趣味性与参与性为主要目标;其次,高校科学传播专业课程的开设既要注重理论又要紧密结合实践;最后,高校的相关科普设施的开放度较高,比如高校博物馆、实验室、植物园等,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会科技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改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引进国外高校科学传播的先进经验,将对我国高校在新时期开展科学传播有很强的借鉴作用,使我国高校的科普教育活动能够惠及更多的民众,并产生更加积极而长久的成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8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