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落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7-5 15:19:54
为发展引擎注入“绿色”活力

 
美国当地时间6月1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
 
特朗普的一意孤行,除了引来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一片质疑与指责声外,这一举措更被认为是拖了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后腿”。
 
就在不到一周之后,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迎来了一场高规格的清洁能源峰会——第八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和第二届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大幕开启。
 
26个成员和1个观察员国家部长代表、相关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全球知名企业家代表共聚一堂,围绕加速全球清洁能源创新和转型,提升清洁能源全球共享领导力,鼓励世界主要公私部门投资和分享知识,合力推动清洁能源变革等多项重要议题最终达成共识。
 
一边是环境保护上的倒退,一边是能源转型上的齐发力。这正如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未来,虽阻碍重重,却终究势不可挡。
 
势头迅猛
 
随着全球人口总量不断增加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对于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在有效供给、绿色环保等方面却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基于此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跃入了人们的眼帘。
 
可再生能源主要指自然界中可循环再生的能源类型,通常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且资源分布广泛,非常适宜就地开发利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发展不断加速,并在发电、供热/供冷、交通燃料以及偏远乡村的能源供应等领域大展拳脚。进入21世纪后,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更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近年来,欧美等国家每年 60%以上的新增发电装机都来自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德国等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已逐步成为主流能源,并成为这些国家能源转型、低碳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今年5月底,英国光伏发电量达8.75吉瓦,占英国发电量的24%;美国可再生能源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也逐年提高,其中加利福尼亚州80%的发电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印度、巴西、南非等国家也都在大力建设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进步,更是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多年来,中国秉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尤其是在刚刚过去的“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产业开始全面规模化发展。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显示,到 2015 年底,全国水电装机为 3.2 亿千瓦,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分别为 1.29 亿千瓦、4318 万千瓦,应用规模都位居全球首位。此外,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已经连续5年成为可再生能源的最大投资国。
 
对此,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和联合创始人Eric Heitz认为,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已是全球领导者,不仅有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也是最大的清洁能源生产地。
 
瓶颈仍存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
 
《巴黎协定》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法律文本,其被认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暖、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机制,它要求各国建立碳排放硬性约束机制,在农业、工业、交通、生活等领域减少能源消耗,并鼓励应用清洁能源。
 
特朗普和美国“丢弃”《巴黎协定》,被指出意在振兴美国传统能源行业。因此,美国的这一做法,不仅被认为将会丧失其在开发环境保护新技术、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方面的领导地位,也被评论家们看作是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征程中的一步倒退。
 
相对于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确还是新鲜事物,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遭遇种种不认同,甚至还有来自体制机制层面的各种明显制约。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不稳定性、不可调控等自然属性,这就使得以传统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很难完全满足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运行要求,进而导致并网与消纳困难,弃水、弃风、弃光现象严重。
 
仅拿我国来说。2014年,全国弃风电量达到133.39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8%。其中,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吉林、黑龙江地区弃风率远大于我国平均弃风率。
 
同时,就当前来看,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的发电成本,还远远高于传统化石能源,补贴资金缺口较大。这就使得可再生能源受政策调整的影响较大,对政策扶持的依赖度较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随之受到限制。
 
任何能源在使用过程中都伴随着浪费,可再生能源也不例外。虽然可再生能源装机量逐年快速增长,但利用效率不高致使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未能充分挖掘。
 
除此之外,据绿色和平国际能源战略专家Emily Rochon介绍,从全球范围来看,地方既得利益以及部分政府懒政等因素也一直在阻碍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大势所趋
 
然而,在种种体制机制的制约之下,在“竞争对手”化石燃料价格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依旧突破了重重阻碍,装机量在2016年实现了破纪录的增长。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的最新报告显示,2016 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容量增加了161吉瓦,创历史新高。其中,太阳能发展最快,新增71吉瓦。与之相比,风能发电量增加了51吉瓦,水电和生物质能发电量分别增加了30吉瓦和9吉瓦。
 
不止新增装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在2015 年也创下新纪录。全球可再生能源电力和燃料总投资额达2860 亿美元。如果将大型水电项目和供热制冷领域的投资考虑进来,这一数字还将大大增加。在各种机制尚未理顺的情况下,可再生能源依旧取得了令人惊讶的进步,可以想象其发展潜力将多么不可估量。
 
与此同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国际能源署(IEA)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等机构的报告均指出,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重要措施。
 
随着国际社会对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为此,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以发展可再生能源为核心内容的能源转型战略路线蓝图。
 
据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21)的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73个国家设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146个国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上网电价、配额制、生物燃料掺混等)。
 
如果上述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未来15年,全球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将至少增加3倍,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至少增加5倍。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想要顺利实现这些宏伟目标,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扫清障碍就变得尤为必要。
 
针对当前阻碍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桎梏,不少国家都在大力开发储能技术,克服智能电网的存储、传输等配套问题,并逐步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支持政策体系。
 
以中国为例,“十二五” 期间,中国建立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伏发电全产业链,突破了多晶硅生产技术封锁,多晶硅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40%左右,光伏组件产量达到全球总产量的 70%左右。
 
技术进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使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60%以上,显著提高了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同时,各类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可再生能源配套储能技术也都有了长足进步。
 
在政策完善方面也是如此。我国陆续出台了光伏发电、垃圾焚烧发电、海上风电电价政策,并根据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情况适时调整了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上网电价,完善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管理体系。
 
而随着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世界正将全球气候治理希望的目光更多投向中国。作为国际气候谈判多边进程的积极推动者和相关协议的忠实履行者,中国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贡献,全世界有目共睹。
 
可再生能源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的“十三五”也已经起航。作为能源转型的第一个“十三五”计划,中国将在可再生能源爆发更大的发展潜力,继续引领中国和全球的能源转型步伐。■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6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