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魏刚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4-21 19:35:48
“两会”六大科技亮点

 
科技创新、科研经费制度改革、中国制造2025、数字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清洁能源、蓝天保卫战……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这些科技名词不但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成为会上会下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更成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舆论场中传播最广泛的高频词。
 
全国两会作为中外媒体高度聚焦的中国年度政治盛会,不仅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观察中国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在历年的全国两会中,科技话题不但从未缺席,更是经常登上网络热搜榜。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冲突日益加深,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科技更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那么今年全国两会上热议的科技话题背后有着怎样的来龙去脉?这些科技热点在两会的推动下又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科技创新 提高科研获得感
 
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科技创新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然也是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之一。
 
“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的描述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关注。
 
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去年5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后,从中央到各地区和各部门都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发展举措。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在更高起点上进一步构建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格局,也为中科院改革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17年,中科院将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和研究所分类改革为引领,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中科院将积极组织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新药创制等重大专项任务,扎实做好北斗导航全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抓好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在国防科技创新方面,要突出战略性技术与产品导向,继续完成在研重大任务科技攻关,前瞻提出颠覆性概念和技术,积极塑造未来竞争新优势。中科院还将密切关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精心做好相关任务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力争在牵头承担任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而创新的重要资源是人才。用制度确保创新者得到合理回报,用机制保障创新者的利益,是科技创新的关键之一。
 
在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在加强基础研究、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以及改进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都出台了很多政策,目标就是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科研经费改革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经费怎么用好、如何用得有效,同时又要减轻科技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上的繁事琐事,一直是科技界关心的事情。
 
万钢建议,为减轻科研人员在项目经费预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负担,从繁杂的预算编制、费用报销等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所在研究单位和课题组可以配置科研财务助理,协助做好各项经费支出的工作。把科研人员的时间留出来,可以更好地集中精力做科研。
 
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很多行业都具有引领创新、推进创新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一方面就是要打通环节,使政策更加顺畅地落实落地,使每一个科技人员都能够有收获感;另一方面,还要推动公益性科技成果的转化,把科技成果更多地应用到产业发展方面。这样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智能制造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首次明确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这一话题引起了很多代表、委员的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张柏楠强调,目前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到了中端,但是核心要用到的一些器件、材料还是需要进口。中国制造业水平从技术上看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美的控股高级副总裁袁利群表示,在品质上,智能制造需要设置很多的产品监测点,让所有生产环节都实现系统集成数字化控制,全流程控制产品的品质;在效率上,智能制造可以做到分秒精准,供应链物料配送精准。品质和效率的价值在于成本,因此智能制造是实现“质优价低”的出路。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晓蓓提交的一份《加快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产业 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建议中称,应遵循客观发展规律,既要看到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广阔空间,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规划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突破领域,逐步形成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打造拳头产品,提升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发展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认为,“互联网+制造业”的主体是制造业,制造业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而不能等待被互联网改造。互联网作为一项新技术,可以应用于制造业并提升制造业的效率,互联网的主旋律应该是融合,而不是颠覆,应该是更好地提升制造业。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推动下,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同时也应该看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围绕制造业发展制高点的争夺日益激烈,智能制造面临的外部挑战更趋复杂严峻。相信经过两会的热议,智能制造正迎来发展的春天。
 
人工智能 站在下一个“风口”
 
很多媒体都第一时间发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词不仅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代表、委员的讨论中,“人工智能”也是一个热词。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有三项提案,全部聚焦人工智能。他建议制定国家层面的总体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智能+经济”的发展,从观念引导、制度创新、数据开放和专项支持等方面,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也提出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议案。他建议,要从国家层面进行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与专项规划,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突破,加强人工智能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积极建立人工智能产学研协同创新共同体,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化的发展。
 
尽管人工智能获得了广泛关注,但未来仍将面对挑战。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杰出科学家徐伟就指出,在人工智能中,深度学习发挥效果最好的领域体现在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但对于其他类型的任务而言,很难通过标准数据让机器习得。
 
不过,从人工智能的应用来看,未来可以应用的领域会越来越多,而且可以解决行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更为难得的是在人工智能这场科技竞赛中,中国与其他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让我们获得了实现战略性超越的历史机遇。
 
数字经济 搭上互联网的快车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将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这是“数字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而且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扩大数字家庭、在线教育等信息消费。促进电商、快递进社区进农村,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今年网络提速降费要迈出更大步伐,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大幅降低中小企业互联网专线接入资费,降低国际长途电话费,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让企业广泛受益、群众普遍受惠。
 
在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看来,“数字经济”与“互联网+”概念一脉相承。不同的是,“互联网+”是手段,是连接,而数字经济是结果,强调的是连接之后,有产出、有效益。
 
马化腾认为,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各个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并通过互联网实现连通、应用、交易,如此,互联网能够成为像水、电一样的生态要素,渗透到各个产业、各个经济活动环节。
 
目前中国已有很多的生活场景实现了数字化,如打车、停车、订餐、买药、医院挂号、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数字经济的效应和动能正在不断显现。
 
清洁能源 在结构调整中新生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了很多优化能源结构的举措。如:今年要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以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提高煤电行业效率,为清洁能源发展腾空间。此外,对于社会高度关注的“三弃”问题,报告明确提出,要抓紧解决机制和技术问题,优先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有效缓解弃水、弃风、弃光状况等。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在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16年,能源行业超额完成了2.5亿吨的煤炭去产能任务,同时超前谋划,停建、缓建了一批煤电项目。2017年要继续淘汰一批落后煤矿,依法依规处置一批违规建设的煤矿,有序发展先进产能,不折不扣地完成煤炭去产能任务。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防范和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的力度,坚决把2020年煤电装机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此外,努尔·白克力表示,为解决弃风弃光问题,近年来能源行业在加强规模、布局、通道衔接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取得了初步成效。下一步将通过加快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调整优化发展布局、推进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变革等措施,推进清洁能源发展。预计到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容量可达到7.2亿千瓦,并网容量比重可达到36%,上网电量比重可达到27%。华东和南方等主要负荷中心消纳风电、太阳能发电能力可达到35%左右,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努力把“三北”地区弃风率、弃光率控制在5%以内,其他地区基本做到不弃风、不弃光。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认为,消纳难仍是影响新能源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应该发挥特高压大电网跨区电力互济作用,利用跨区输电通道,实现东北、西北和蒙西风电、光伏在更大范围内消纳。
 
环境保护 远离雾霾
 
近几年,雾霾成了人们心中挥不去的阴影,严重地影响了大家的生活。尽管两会期间碧空如洗,仍然无法阻挡记者提出有关雾霾与环境的问题。
 
在今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国家为此将设立专项基金,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相关科学家攻关,抓紧把雾霾形成的未知因素找出来,使治理雾霾更加有效。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卢晓光表示,冬季取暖问题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以京津冀地区为例,近年来这一地区在提高城市建成区集中供热率、推进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取暖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城市区域集中供热率低,各地水平差别较大,仍有相当比例是分散的燃煤锅炉取暖。同时,广大农村地区的散煤燃烧也是冬季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全国政协委员姜耀东也认为,工业燃煤小锅炉和居民散烧煤一直是大气治理的难点,京津冀目前散煤利用量大约有4000万吨左右,一吨散煤排放污染物相当于十吨以上电煤的排放,严重影响京津冀空气质量。
 
在全国人大北京团开放日上,北京市长蔡奇介绍,北京已经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实施了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下一步北京将推动实施六环路重型柴油车的限行,严格管控外部过境的高排放柴油车,公交环卫新增重型车安装颗粒捕集器。淘汰老旧机动车30万辆,划定低排放区等。
 
白春礼表示,为了加强大气灰霾的追因与控制,中科院实施了先导专项,这个专项已经立了4年,今年第五年了。同时中科院已经在全国布设了40多个站点,组成了大气质量的观测网,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等区域。今后中科院将针对我国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的特点开展高效控制技术和设备研发,并加快推动技术的集成和工程示范,希望为实现大气污染源头减排提供更加有效的基础知识和科技支撑。
 
全国两会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天,但却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在“十三五”进入关键之年,改革进入深水区的特别时间点,代表、委员、媒体、公众舆论对这些科技话题的深入讨论必将引领中国科技发展的新方向,推动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3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