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7 18:7:43
范岱年:《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1994)与科学技术史

 
1980年9月,我开始担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杂志社副主编,实际负责杂志社的工作。在第一次编委会上,我建议在刊物名称下加一个副标题——“关于自然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综合性、理论性刊物”。这个建议得到编委会的同意,于是科学史就成了《通讯》的三大内容之一。在此,我简单介绍一下1980~1994年间《通讯》在科学史方面所做的工作。
 
彼时,国内已有两个科学史刊物。一个是1958年创刊的《科学史集刊》,1980年改为《自然科学史研究》;一个是1980年创刊的《中国科技史料》,后改为《中国科技史杂志》。因为这两本杂志都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创办的,侧重于介绍中国科技方面的成就与内史,因此《通讯》在科学史方面就更侧重于世界近现代科技史和社会史,即外史。
 
在我来到杂志社之前,《通讯》就已经开辟了“人物评传”这一专栏。这一专栏办得很好,曾刊发了《李森科其人》《鲍文奎:绿色的目标》《人民科学家——叶渚沛》等好文章。科学家传记能够把内史和外史结合起来,可读性又很高,因此我们决定把这一专栏坚持下去。1979~1994的16年间,《通讯》共发表了94篇评传,这些“人物评传”大致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介绍中国启蒙运动的先驱,如梁启超、蔡元培、杨杏佛、任鸿隽。第二类是介绍各个学科的先驱,如物理学先驱叶企孙、数学先驱陈建功、冶金学先驱叶渚沛、物理学家束星北、电子学家孟昭英、遗传学家鲍文奎。第三类是介绍以身许国的“两弹”元勋,如王淦昌、郭永怀等。
 
在外国科学家方面,“人物评传”介绍了罗素、希尔伯特、黎曼、哈代、哥德尔、伽罗瓦等数学家或逻辑学家,介绍了麦克斯韦、洛伦茨、亨利、卢瑟福、普朗克、玻尔、玻恩、海森伯、薛定谔、狄拉克、泡利、密立根、费米、费曼等物理学家,介绍了孟德尔、莫诺等生物学家,介绍了李比希、鲍林等化学家,介绍了洪堡、魏格纳等地学家,介绍了维纳、诺依曼、西蒙(司马贺)等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专家。
 
此外,“人物评传”也介绍了一些反面教材,如前苏联的李森科、勒伯辛斯卡娅、波什扬等提倡伪科学的人物。另外,对最早向中国传播近代科学的利玛窦、汤若望,明代地学家徐霞客,清代数学家梅文鼎、王锡阐,清代最早介绍近代科学的李善兰、华蘅芳等人也作了介绍。应该说,“人物评传”专栏起到了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开阔眼界的作用。
 
1981年10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缩短我国与国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我国科学社会史的发展,《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在成都召开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学术讨论会,74名代表到会,宣读并交流论文近50篇。
 
尽管这次会议的准备不够充分,特别是对海外有关资料掌握得不够,但这却是中国大陆第一次讨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原因的全国性会议。会议对中国大陆的科学社会史研究和内外史结合起了推动作用,特别是通过对不同时期(如明代、清代)、不同学科的探讨,使问题讨论得比较深入。此次会议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据中国文化史学家刘志琴表示,随后在中国大陆学术界掀起的文化热就是由这次会议和同年12月于上海举行的第一次中国文化史研究座谈会共同发轫的。
 
另外,《通讯》杂志还一直比较重视科学社会史,我们发表过研究国别科学技术史(如美国、日本、印度)、地区科学史(如阿拉伯、安徽、福建)、不同时期的科学史(如康熙、乾隆时期)、机构史(如研究院、大学等)、科学会议(如青岛遗传学会议)以及德国反相对论运动和“文革”中的相对论批判等领域的文章。1985年,《通讯》杂志社还在福建召开了第一次科学社会史会议。
 
在世界近现代史方面,《通讯》发表过有关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牛顿、波义耳、康德、歌德等人,以及有关量子力学、粒子物理学、激光、半导体、超导、浑沌、细胞学、数量遗传学、板块学说、计算机、人工智能、机械钟表技术、微波技术、核电站、电力技术、飞机发动机、飞艇等内容的文章。此外,《通讯》也发表了有关编史学理论、辉格史、科学革命、科学史分期、技术史方法论、后现代主义的科学史观、科学史与女性主义等内容的论文。
 
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我们也不曾忽视。例如,我们曾发表有关五行说、中医药学、中国古代数学、古代文历法、古代地学、海洋潮汐、冶金技术、采煤技术、火炸药、炼丹术、磁罗盘等方面以及有关刘徽、朱载、徐光启等人的文章。
 
我还曾约请同济大学的陆敬严先生撰写了“八十年来指南车的研究”一文(《通讯》1984,第1期)。因为木质机械不易保存,所以中国古代木制机械有一个复制、复原的问题。陆敬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研制了大量中国古代机械的复原模型。结果这些复原模型无处存放,被压在图书馆库房的一大堆垃圾之下。现在这批模型已运往山西宇达集团公司,由公司负责修复、美化。2004年,中国古代科技馆在山西运城夏县宇达集团的文化工业园内建成。但因场馆地理位置交通不便,参观者较为稀少。
 
在广大科技史工作者的支持下,《自然辩证法通讯》作为《自然科学史研究》和《中国科技史杂志》的补充,十多年间在科技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11月刊 佳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