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彧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8 13:40:5
科学去产能 共逐煤炭“中国梦”

 
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炭一直在国家的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为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煤炭行业发展的困境却日益凸现:安全状况较差、管理水平落后、技术粗放、资源采出率较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愈发明显。特别是在过去的煤炭“黄金十年”里,行业一味追求粗放式发展,重规模、轻质量,大批资金进入煤炭行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煤炭行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我国已进入传统能源稳步发展与新能源加快开发并存的新时期,能源消耗强度逐步下降,煤炭需求增长显著放缓,煤炭行业将进入长期低速增长期。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煤炭产量、价格、投资全面下滑,企业利润额同比下降61.2%,但库存却持续高企。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而煤企存煤仍在增加,全年增长了16.7%。
 
产能严重过剩加上进口煤的冲击,使得煤价出现断崖式下跌,让本就陷入困境的煤炭行业雪上加霜。
 
2016年12月22日,在我国煤炭工业加速转型的关键时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要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积极发展先进产能。
 
毋庸置疑,“去产能”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煤炭行业的核心任务。
 
多重挑战
 
煤炭又被称为“黑金”,在中国,尽管其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留下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整体生产力水平较低。我国采煤技术装备自动化、信息化程度较低,采煤机械化程度低于美国、澳大利亚等先进产煤国家,普遍存在回采率低、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等问题。虽然国有重点煤矿平均回采率较高,但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左右。
 
其次,煤炭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煤矿生产职业病高发的局面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此外,随着煤矿开采时间和空间的延伸,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日趋复杂,高温、高地压、高承压水问题日益突出,瓦斯、粉尘、火灾、顶板灾害等灾害性威胁显著增大,煤矿安全生产面临较大压力。
 
其三,煤炭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煤炭开采引发的水资源破坏、瓦斯排放、煤矸石堆存、地表塌陷等问题,对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国采空区土地塌陷面积累计达100万公顷,煤矸石堆积占用大量土地,诱发滑坡、垮塌等地质灾害和水土流失以及迁村移民等一系列生态与社会问题。
 
其四,在煤炭产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资源保障能力却日益减弱。根据BP2010年发布的数据,我国煤炭资源已探明剩余可采储量约1145亿吨,且煤炭资源大多集中在地层深部,1000米以下煤炭资源占煤炭资源总量的比例超过50%。目前我国煤炭平均开采深度已达600米,受开采条件、开采技术、开采环境等各种因素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已面临煤炭资源枯竭和产能提高的巨大压力。
 
此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煤炭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等也制约了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缺乏长远的宏观战略性研究,特别是近年来管理失衡,产能严重过剩,致使行业不可避免地陷入困境。”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郭建利向记者坦言。
 
目前,全国煤炭产能已超过57亿吨,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煤炭行业消化产能的需求已刻不容缓。
 
箭在弦上
 
2012年之前的十年间,是煤炭行业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煤炭行业享尽风光与荣耀的十年。然而时至今日,煤炭价格不断回落,煤炭企业的光景也不复当年。在挥手告别“黄金十年”后,煤炭行业进入了冰河期。
 
煤炭行业形势发展急转直下,与近年来我国煤炭产能快速扩张密切相关。根据国家统计年鉴资料分析,在2006~2015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7万亿元,新增煤炭产能31.67亿吨/年,在建煤炭产能13.6亿吨/年。
 
煤炭产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使国内煤炭市场供应能力大幅提高。不过,随着煤炭市场消费需求增长放缓,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导致煤炭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吞噬着企业利润,就连一些煤层条件好、开采技术先进、效益更好的煤矿,也濒临亏损或已经亏损。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下发《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要求煤炭行业在近年淘汰落后产能基础上,用3~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较大幅度压缩煤炭产能,适度减少煤矿数量。国家能源局表示,2016年力争关闭落后煤矿1000处以上,合计产能6000万吨。
 
2016年底,《规划》又提出了“十三五”去产能的具体目标: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8亿吨/年左右,通过减量置换和优化布局增加先进产能5亿吨/年左右,到2020年,煤炭产量39亿吨;煤炭生产结构优化,煤矿数量控制在6000处左右,120万吨/年及以上大型煤矿产量占80%以上,30万吨/年及以下小型煤矿产量占10%以下;煤炭生产开发进一步向大型煤炭基地集中,大型煤炭基地产量占95%以上,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数量3000家以内,5000万吨级以上大型企业产量占60%以上。
 
可以看出,在我国进入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历史新时期,严控煤炭产能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行业重点。然而,考虑到当前我国煤炭产能规模已经十分巨大,加之一些在建煤矿规模也不小,煤炭去产能不可避免将迎来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科学产能缘起
 
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1万座矿井,煤炭产能约占全球半壁江山。作为今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去产能可谓任重道远。
 
然而,就产能过剩的煤炭行业而言,到底该“去”谁的产能?采用什么样的标准去产能?因此一套科学的退出标准的出台,自然成为了众望所归。
 
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设立并承担研究任务的课题《中国煤炭科学产能评测研究》及时给出了解答。“以安全、高效、绿色为标准的科学产能,是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产能的科学指标,对于去产能的实际操作恰逢其时。”项目牵头人、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表示。
 
事实上,煤炭科学产能评测体系的出现,得益于专家学者们的超前研究。
 
早在2010年我国煤炭行业处于大干快上、挖煤数钱的阶段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鸣高就提出了有关绿色开采的理念;2011年,谢和平、钱鸣高、彭苏萍、胡省三等人在《煤炭科学产能及发展战略初探》一文中,针对我国煤炭产能的主要特点及问题,首次提出了煤炭科学产能的概念;2012年,谢和平、王金华、申宝宏、刘见中等人在《煤炭开采新理念——科学开采与科学产能》一文中,提出并详细论述了煤炭科学产能的概念、内涵和评价标准;2015年,谢和平、王金华等人在中国工程院“中国煤炭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系统构筑了“中国煤炭科学产能”创新性的理论和实施战略,该项目也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煤炭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煤炭行业发展最红火的时候,专家学者们提出以科学产能管控煤炭行业发展,并积极开展相关研究;短短几年后,当煤炭市场形势急转直下,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之际,科学产能理论日臻完善,自成体系,量化指标,成为煤炭行业管理的重要参考。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刘虹指出的,相比以前定性化的研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完成的科学产能研究“给出了清晰化的定量界限”,“为有关部门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
 
煤炭科学产能是指在具有保证一定时期内持续开发的储量前提下,用安全、高效、环境友好的科学开采技术方法将煤炭资源最大限度采出的生产能力。科学产能要求“资源、人力、科技与装备”都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是煤炭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
 
煤炭科学产能主要包括生产安全度、生产绿色度及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三方面内容。课题组研究制定出了涵盖安全、绿色、高效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7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
 
安全指标由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两个一级指标构成,细分为百万吨死亡率、较大以上安全事故、职业健康检查及职业危害因素达标率4个二级指标;煤炭绿色开采评价指标包含反映资源节约的采区回采率,反映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的煤矸石、矿井水和瓦斯利用率,以及反映矿山节能环保程度的吨煤开采综合能耗和塌陷土地治理率6个评价指标;高效指标针对机械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设立,包括采煤、掘进机械化程度、原煤工效和矿井综合单产4个评价指标。
 
“现在我国的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去产能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必然,而去产能不是不要产能,而是发展先进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谢和平指出,开展科学产能评价,有助于摸清我国煤矿企业的产能状况,为当前行业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实施煤矿企业关停并转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也可以有效促进煤矿企业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对于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以及行业的长远规划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量的崛起”到“质的繁荣”
 
煤炭科学产能测评体系提出后,课题组已连续两年发布了我国“煤炭企业科学产能排行榜”。
 
2016年,课题组利用科学产能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对中国105家企业进行计算,其中有83家企业符合科学产能标准,并首度进行了我国煤炭企业科学产能的年度排名。
 
2017年,第二次排行榜发布,参评矿井增加到406家,测评样本数量提高了近3倍,测评矿井的累计生产能力达到12.3亿吨,约占2016年全国原煤产量的36%。评测结果显示85%的矿井符合科学产能的要求。
 
具体而言,406家矿井的生产安全程度总体最好,绿色程度相对次之,而生产效率则根据资源开采条件呈现出很大程度的分化;从五大产煤区矿井的科学产能得分比较来看,晋陕蒙宁甘区矿井的单项及综合平均得分最高,华东、华南区煤矿相对较差,这是由我国煤炭资源的赋存与开采条件决定的;按照矿井生产能力1000万吨以上、500~1000万吨、120~500万吨以及120万吨以下划分,千万吨以上的特大型煤矿单项及综合指标平均得分均为最好,而中小型煤矿的科学产能综合得分最低,充分指明了整合淘汰落后产能的技术方向。
 
可以看出,科学产能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出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绿色、高效等方面的总体状况,是判断鉴别煤炭企业产能优劣非常有效的技术工具和方法。尤其在当前煤炭产能严重过剩、落后产能实施退出机制的情况下,科学产能大有可为。
 
放眼世界,煤炭已经从主要能源变为重要能源。将视线转回中国,根据国家能源行动计划,到202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下降到62%以下,2030年控制在55%以内。尽管如此,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并不会改变。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煤炭本身并不存在是否污染的问题,煤炭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开采、洁净低碳利用,无论何时,煤炭都将是可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经济、最可靠,并且可以实现洁净绿色生产消费的能源。
 
“如果我们用科学产能来引导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使煤炭实现绿色生态开发、清洁低碳利用且技术经济可行,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利用煤炭这种能源来支撑经济发展呢?”谢和平指出。
 
不仅如此,在煤炭科学产能理念的引领下,煤炭企业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不断探索,将会彻底改变煤炭过去留下的“傻大黑粗”的印象,并推动其由“黑”变“绿”、由传统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变。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随着煤炭科学产能理念逐步推广到整个煤炭行业乃至全社会,这套理论体系将成为指引煤炭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不仅可以作为今后新建矿井准入以及煤矿关停并转的依据,更能引导、促进以及倒逼煤炭的理念革命、技术革命和体制革命,走上绿色开采与洁净利用的道路,建立安全、高效、绿色、经济等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的现代化煤炭工业生产体系。”谢和平坚定地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10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