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姜天海 来源: 发布时间:2016-9-14 16:18:17
英国脱欧:引发全球科技变局

 
“很遗憾地通知你,最终我们决定你的团队不能加入联盟,主要是由于英国脱欧及其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这个决定似乎非常极端,但这是我与大家商讨后的结果。我们最终决定要从源头上‘消除’这个问题。”
 
7月21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物理与天文系主任Paul Crowther的同事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欧盟合作伙伴的“分手信”,该项目负责人表示,“脱欧”将英国科学家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而且,英国科学家的参与会“危害到整个项目”,因此他们不得不防患于未然,将整个英国团队从初步达成的协议中移除出去。
 
而这只是“脱欧”后惶惶不可终日的英国科学界的一个缩影。英国皇家化学会首席执行官Robert Parker在议会上表示,在英国脱欧公投后,街上有人对他的员工叫嚣,让他们“回家”。
 
恐惧、担忧、不安、不确定性……这些绝不是想要专心做研究的科学家应承担的感受,也绝不是一个传统科技强国应有的学术氛围。
 
43年缔盟之情,一夜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让这片曾被誉为“做科研最理想的”欧洲大陆失去了最强大的科技盟友。与此同时,位于世界另一端的亚洲多极科技力量正在悄然增长,成为冉冉升起的全球新科技中心。
 
重创老牌科技强国
 
自公投尘埃落定后,英国科学界一直四处奔走,希望能够减轻“脱欧”对科学界的影响。因为“脱欧”不仅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失去“地平线2020”等长期的欧盟科研经费,更为严重的是,这会破坏其与欧盟成员国之间长期建立起来的自由、开放的科研环境,导致科技合作、人才与产业的重创。
 
一份呼吁维持英国参与欧盟合作性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请愿书,在10天内获得15000个签名;超过1600名科学家(大多数是英国高校的初任科研人员)写信至《泰晤士报》,表示政府应该保护科学家,确保对欧盟经费的使用权以及研究人员的自由流动。
 
成功的现代科学发展是基于开放与合作的。“脱欧”后,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欧盟与英国科研人才的自由流动——因为“脱欧”阵营的一大宣传点就是移民问题。这就意味着,在英国工作与学习的外国科研人员数量很可能会锐减。当“脱欧”完成后,其他27个欧盟成员国的公民可能无法继续自由地在英国工作与生活。
 
而且,反复强调移民问题也让海外科研人员认为,英国不欢迎和不适宜他们开展科研工作。如果英国难以吸引高质量的海外科研人员,相应的,也可能会出现本地人才流失的现象。
 
最重要的是,科研人员会面临着多年的不确定性,因为英国不仅要与其他27个成员国重新谈判合作关系,还要与所有通过欧盟与英国建立联系的国家重新谈判。
 
权威分析表明,脱欧将严重影响英国发展并可能带来经济衰退,英国科学界也不太可能会逃离这种后果。
 
动荡的后欧盟时代
 
纵观整个欧洲联盟,近年来被多种不稳定因素所笼罩。
 
受欧债危机影响,例如希腊的“灾难式”债务危机,让科学家经历了甚至连科研设施电费都缴纳不了的科研寒冬;法德等传统科技强国连遭恐怖袭击,造成了欧洲民众的心理阴影;难民危机所造成的社会问题遭到诟病,矛头直指欧盟各国间人口的自由流动——这是欧盟存在的基础,也是此次英国脱欧阵营的关键筹码。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欧洲一体化进程走过了近60年风雨之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多重矛盾将这片大陆渐渐笼罩在不安的阴云之下。此次英国脱欧的决定,便是长期矛盾积累后的爆发。
 
帝国理工学院的法国遗传学家Philippe Froguel说,对考虑申请英国工作的非英籍科学家而言,政策的不确定性肯定会造成影响,“现在并不是去欧洲做科研的好时机”。
 
他说,“没有人知道未来会怎样,但人们都在想象最糟糕的场景:招募的欧洲博士和学者越来越少,接触不到欧盟经费……很多像我一样的非英籍公民正在思考要么申请英国护照,要么离开。的确是一团糟。”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ndre Geim告诉《科学新闻》,“脱欧不仅会让英国失去欧盟的重要合作和关系,对英国科学家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会伤害到欧盟科学界。”日前他与欧盟研究专员Carlos Moedas谈及此事,欧盟表示非常担忧失去这个在科技政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声音。
 
民心思定,需要自由稳定的学术环境和心无旁骛的科研之心的科学界更是如此。在众多纷扰中心的后欧盟时代,这片大陆很可能会在下一次科技革命中失去原有的优势地位。
 
亚洲的科技崛起
 
在地球版图的另一端,以中、日、韩、印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不断重视研发经费的投入,科研产出数量与质量双增长,成为全球舞台上不可小觑的科研力量。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带来了显著的科研水平提升。目前中国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居全球第二;全球引用率较高的论文中,每5篇中就会有1篇有中国学者的参与。
 
日本科学技术政策委员会计划大力推动高校与产业合作,并欢迎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希望能10倍提升国际科研人员的比例;韩国在政府对科研的大力支持下,已成为全球科研最密集的经济体,研发投入占GDP的4.29%,这一比例在明年将提升至5%;此外,印度、新加坡等国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领域的成绩也引起世界关注。
 
但是,由于亚洲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为西方国家设下的无形屏障,若想真正打通与西方科技强国的合作,吸引更多国际人才,的确还有一定难度。
 
自30年前开始,几乎每年都会到访中国的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数学教授Bj??rn Engquist告诉《科学新闻》,“西方科研人员大多会选择到这里短期交流,而非长期居住。因为对于西方人来说,除了语言文化的阻碍,还有保险政策、基础设施等问题要解决。”
 
“亚洲对整体科研产出贡献巨大,中国也是科学界非常强大的一股力量。中国科学院在过去15年间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改革,有非常年轻、活跃而且专注科研的院士群体。”Geim评价道,“当前全球的联系更加紧密,全球科技格局呈现出多极化态势,而中国在此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8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