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泉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6-7-11 16:41:54
政策“开道” 开启土壤治理新纪元

 
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之后,中国政府持续向污染问题宣战。
 
2016年5月3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首次提出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目标,拉开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大幕。
 
“土十条”从污染调查、推进立法、治理与修复等方面为土壤污染防治提出了纲领性规划共10条35 款,并明确了“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的目标。
 
作为顶层设计文件,“土十条”为我国未来五年土壤污染防治勾勒出了一幅明晰的路径图,开启了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的新纪元。
 
顶层设计落地
 
近年来,有关土壤污染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暴露了我国土壤污染严峻的现状。而“毒大米”“毒蔬菜”等事关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系列事件的曝光,更是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
 
前不久曝光的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再一次把土壤污染问题推到风口浪尖,“土壤再不治理恐怕要出大问题”的呼声震耳欲聋。
 
2014年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首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近1/5的耕地点位超标,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1999年以来,国土资源部也开展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截至2014年,已完成调查面积150.7万平方公里,其中显示约8%的耕地受到污染。
 
事实上,国家做过大量的土壤状况背景调查,但是由于这些调查的时间跨度大、调查方法不统一,因此调查精度都难以满足土壤污染的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的需要。
 
作为土壤修复行业首个综合性顶层政策框架——“土十条”把土壤普查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凸现了迫切需要更高调查的精度,以真正能够摸清污染底数获得更加精确的土壤污染数据的现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现有相关调查基础上,“土十条”将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计划于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
 
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玉锁看来,这将是又一次重大的全国性土壤环境基础性调查,在全球其他国家也不多见。
 
“谁污染,谁买单”向来是整治污染的一条铁律,但潜伏期长的土壤污染,找不到“肇事者”的情况会非常多。而此次“土十条”在土壤治理中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明确规定了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或个人要承担治理修复的主体责任。
 
按规定,责任主体或土地使用权发生变更、转让的,由继承、受让方负责;而责任主体灭失或不明确的,则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依法承担相关责任。这一责任划分方式,既明确了责任主体,完善了追责机制,也有利于激发地方政府追责污染企业的积极性。
 
此外,为统筹协调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还表示,未来将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协调机制。
 
“刮骨疗伤”
 
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打好“水、气、土”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但相对于大气和水,土壤污染防治起步显然较晚,政策也相对薄弱。
 
2006年开始展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之后,我国才陆续出台了与土壤污染相关的政策文件。除了污染防治政策发布相对滞后,我国土壤修复政策体系也不健全,没有建立从环评、预防、治理、监管到验收的系统性法规。
 
而且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更不要说土壤质量的系统性监测和信息发布体系。可以说,长期以来我国在土壤管理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依法防治土壤污染已经刻不容缓。此次出台的“土十条”仅仅只是规划纲要,还需要有相关的法律配套。
 
在“土十条”中,明确提出了相关法律法规的推进时间表,呼吁建立健全法规和标准体系。其中,将于2017年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将填补土壤治理专门法的空白,这既表明了国家铁腕治污、依法治污的决心,也响应了人们对土壤保护与监管体系的呼吁。
 
从这个层面来看,“土十条”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我国在土壤防治方面管理依据的角色,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副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法学分会委员冯嘉曾如此表示。
 
然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仍然面临着治理周期长、资金大、修复技术和管理要求高等困难。
 
首先土壤污染治理成本就是一个实际的问题。农用地治理与修复成本每亩约几千到几万元,污染地块土壤治理与修复成本每立方米约几百到几千元。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曾一语中的:这不是一场投入几万亿元的“大治理”,而是合理分类、妥善评估后进行的风险管控。
 
除了资金上的挑战,在中国实现“谁污染,谁治理”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政绩考核的导向等问题,往往会造成为了经济发展而把环境保护往后排的现状。
 
“土十条”即将面对的是历史和现实提出的双重“终极挑战”。然而,它毕竟带来了土壤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的系统性计划,迈出了旷日持久战役的第一步。也许,青山绿水的美好未来并不遥远。■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6月刊 政策)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