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6-7-11 16:11:43
“一带一路”:中科院在行动

 
伴随《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出台,一条记载着2000多年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历史的道路,被中国人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意义。
 
“一带一路”既承载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使命,也蕴含着科技互通的元素。“一带一路”经济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引领和驱动,更对科技合作和科技支撑发出强劲的需求召唤。
 
作为国家战略力量、最大的科研和教育机构,长期以来,中科院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积累深厚,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相关区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与沿线各国科技交流频繁,与俄蒙、中亚和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欧盟和中东多个国家科研机构都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
 
如今,“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合作与科学支撑这面大旗再度落到中科院人的肩上,这不仅是中科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更是中国科学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使命在肩
 
以中科院作为率先实施科技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行动计划的“火车头”和“主力军”,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原因。
 
作为建立与巩固国家间战略同盟和伙伴关系的探路者和催化剂,同时也是参与全球治理并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方式,自中科院建院之日起,国际科技合作就被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而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和“火车头”,也一直在外交大局中通过国际合作服务发挥着科技外交先锋队的作用。
 
1950年,中科院第一次扩大院务会议为科技合作指明了道路。此后,中科院派出了国家第一批留学生到前苏联学习,并逐步打开与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科技界国际交流的大门。
 
随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科院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也迎来了“春天”。在一般性考察访问的同时,国际合作项目开始实质性地开展起来。
 
1998年知识创新工程以来,中科院国际合作的内容与范围进一步扩大开放,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形成多层次、有重点、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交流体系,中科院在国际科学界的影响和地位明显提高。
 
历经改革开放时期的恢复与扩大、知识创新工程以后的深入与拓展,中科院的国际科技合作现已成为广纳国外先进科学思想、全球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解决重要科研挑战以及培养青年科学人才的必要行动,也已经成为扩大我国国际影响、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服务于国家“合作共赢”外交战略的重要途径。
 
服务于国家科技外交战略,除了久经沉淀与磨练的国际合作水平,提供创新驱动的基础更为关键。作为我国科学技术最高研究机构,中科院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领域积累深厚,形成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以及全方位的优秀人才队伍所发挥的智库作用,都将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源头活水。
 
更为关键的是,2015年,已满65周年的中科院迎来历史上第六次办院方针的调整。“三个面向”和“四个率先”的新办院方针为中科院人指明了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方向,既是中科院的奋斗目标,也体现了院所“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的战略使命;既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响应,更为未来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注入了无穷的内在动力。
 
高瞻远瞩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正式出台距今仅有1年多的时间,但中科院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开展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却早已“遍地开花”。归根结底,这离不开中科院党组具有前瞻性与战略性的统筹与布局。
 
2012年9月,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就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长。以此为契机,在财政部、商务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于2013年全面启动实施 “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以下简称“拓展工程”),作为加快中科院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
 
“拓展工程”由“发展中国家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支持计划”和“发展中国家科教基地建设计划”三部分组成,目的是为了深化发展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科教合作,营造中科院与发展中国家科技合作的新环境,构建院内外科教力量共同参与、协同推进的国际合作新机制。
 
如今距离项目启动仅短短3年,但“拓展工程”却以三项核心部署形成内外协同之势,在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事业共同发展方面成绩斐然。
 
在人才培养方面,旨在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科技人才的“中国科学院与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计划”推出,并累计培养了600名优秀学者,进一步拓展了中科院与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
 
在卓越中心方面,已经建成包括CAS-TWAS绿色技术卓越中心、CAS-TWAS生物技术卓越中心、CAS-TWAS气候与环境科学卓越中心等在内的5个卓越中心,开展了从合作研究到促进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一系列工作,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科技舞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科学界的影响力和软实力,而5个卓越中心也成为中科院推动与TWAS工作的平台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科教基地方面,建成包括南美天文研究中心、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等在内的8个科教中心,实现了中科院建设海外科教机构的新突破,开创了中科院“走出去”发展的新局面。
 
“拓展工程”作为中科院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中科院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科院拓展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教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外交舞台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和软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中科院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抓手,可谓在满足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战略需要、推进中科院国际化创新发展等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
 
更为重要的是,“拓展工程”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先导基础和初步实践。
 
依托“拓展工程”,中科院国际合作已经催生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问题,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更是深得中外民心。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我国与沿线国家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着眼未来
 
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中科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区域和国家的不同建设需求,展开了“因区制宜”的科技合作与科技服务,为实现“合作共赢”贡献了巨大力量。
 
中科院在“一带一路”中“一带”上的科技合作,重点在于推进民族药物研发、生态系统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承载力评价等领域合作。
 
由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牵头,联合上海药物研究所等国内相关科研机构,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合作共建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不仅带动中国民族药业走进中亚,并将中亚民族药物引进中国,促进了我国生物医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2010年起,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依托在中亚和东盟地区布局及卫星数据获取和空间技术应用等优势,深入了解“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对空间技术的需求,积极策划、组织和实施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其中,遥感卫星虚拟地面站系统在柬埔寨、泰国、尼泊尔、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等国得到推广,有效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空间技术发展。同时,依托CAS-TWAS空间减灾卓越中心,与10余个国家合作开展亚洲空间减灾科学研究并取得系列重要成果。
 
在“一带一路”中“一路”上,中科院则着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环境气候变化、荒漠化治理、传染病防控、天文观测、空间天气监测等领域的合作。
 
例如,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世界“第三极地区”,同“一带一路”沿线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一带一路”建设核心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联合多家国内科研单位,面向南亚国家,共建加德满都科教合作中心,聚焦世界“第三极”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为解决“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水资源、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提供了大尺度平台。
 
由于丝路沿途各国国情、自然地理条件、发展阶段和科技水平差异较大,大部分国家干旱荒漠化等生态脆弱问题严重,生产力发展落后,因此,将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发展同生态支撑力和环境容量相结合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难点,这就需要长期的科技支撑与服务。
 
比如,为了帮助斯里兰卡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在中科院和斯里兰卡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中斯科教合作中心应运而生。通过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中科院不仅成功帮助斯里兰卡提升了饮用水的安全保障能力,也传递出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科院的行动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地配合“一带一路”战略,服务于国家的外交和国家发展大局,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中科院再次整装待发,重拳出击。
 
今年年初,中科院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筹划实施了一系列活动,推出“一带一路”战略行动计划,同时深入推进“拓展工程”,加快建设海外科教中心,积极构建“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和信息网络平台。
 
同时,历经一年的筹备,一个全新的、兼顾国家需求与科技目标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呼之欲出——“一带一路”国家科学院/国立科研机构科学峰会。
 
峰会将利用中科院的资源,吸引国际化优秀人才,力求打造一个长久的、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合作的平台,使国家间的科技合作更加有的放矢,最终为科学的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6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