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 发布时间:2016-5-3 17:7:1
请关注“从人心到人心”的事业

 
作为一个坐拥近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却无法实现血液制品真正的自给自足。
 
60%以上的白蛋白类产品依赖进口,人凝血因子类药物更是常年供不应求……2007年、2011年和2013年,我国甚至都发生过不同程度上的人凝血因子短缺情况,更有血友病患者因为“一药难求”而失去生命。为此,国家层面紧急调配企业资源,试图缓解频繁出现的血浆之荒。
 
血液制品,这种现代医学救治多种疾病基本的、必需的特殊药品,由于其稀缺和不可替代性,以及重大的临床使用价值,成为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资源。
 
血液制品的这份特殊性,源自于它的原料——健康人捐献的血浆。
 
我国并不乏产能足够的血液制品企业,也不乏研发生产特效药的技术与能力,缺的是源头环节上的致命要素:原料。
 
对于一个年采浆量仅在5000吨上下浮动的国家,要想满足至少12000吨原料血浆才勉强填补缺口的血液制品需求,可谓“难于上青天”。
 
原料稀缺,既有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市场发展的不足,更有观念上的缺失。这些难题环环相扣,无论哪一个环节的问题单拎出来,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的解决。
 
然而,患者“耗”不起。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血液制品行业发生了悄然而深刻的变化:浆站审批有所松动、2015版中国药典出炉、新版GMP全面推行、药品价格放开……不少人认为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黄金时代将就此开启。
 
然而这些利好政策似乎没能触及原料短缺的最根本“痛点”——献浆人数严重不足。2015年,全国仅有974多万人次参与捐献血浆,这不能不令人深省。
 
献浆者捐献血浆,付出的不仅是血浆,更是爱心;患者输注血液制品,回报的也唯有感恩之心。当彻底跳脱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躯壳,血液制品事业实则是一个“从人心到人心”的事业。
 
这个行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民族,乃至每个家庭。我们希望我们的关注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更新一些观念,改变一些看法。
 
这也正是我们筹划本期特刊的立意所在。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4月刊 社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