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天海/整理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9 15:13:2
保护生态 网络同行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

 
2013年1月18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鸿烈牵头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项目,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构建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网络平台建设的理论体系,积累了我国唯一的生态系统变化定位观测数据资源,有效组织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及其示范模式、现代农业高效生产的集成研究,20多年来为系统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和综合研究能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建立网络
 
为了系统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升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和综合研究能力,1988年,中国科学院前瞻性地提出并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
 
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呢?据了解,该网络是一个涵盖中国主要区域和生态系统类型,集生态监测、科学研究科技示范为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研究网络,是世界上体量最大、功能最强、运行效率最高的国家尺度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的综合网络。
 
经过21个研究所、千余位科技人员、持续20余年的艰苦努力,该项目的系统建立克服了构建跨区域、跨行业生态网络的复杂性、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难度大等问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重大突破,成为了我国乃至世界长期生态网络建设、观测、研究和示范的引领者。
 
据统计,该项目共有103项发明专利和56项实用新型获得授权,登记软件著作权20项;出版专著188部,发表论文12176篇(其中SCI论文3419篇);制定6类生态系统观测指标体系,2套生态系统观测技术标准规范;累积了56个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变化定位观测数据和365个专题科学数据集,数据资源总量达400GB;向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提交了15份政策研究报告,2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
 
三大突破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项目从总体来讲,一共在以下三大方面获得了创新性的重大突破。
 
首先,该项目根据我国自然区划特点、率先创建并系统设计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构建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野外台站网络平台建设的理论体系,首次制定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指标体系和技术规范,自主研发并集成构建了涵盖全国主要区域和类型的生态系统观测技术系统,积累了我国唯一的生态系统变化定位观测数据资源,开创性地组织了全国尺度的网络化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科学研究—科技示范工作,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活动组织的新模式,奠定了生态环境领域台站建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引领了我国野外台站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该项目围绕生态环境科学和农业生产基本问题和国家需求,系统地发展了我国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和理论体系,深入研究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生态系统过程与演变,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响应和适应性,生物多样性保育与生态系统稳定性,脆弱生态系统演变与退化等科学问题的生态机制,显著地推动了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该项目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有效地组织了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及其示范模式、现代农业高效生产的集成研究,20多年来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生态网络建设理论和技术成果在国家生态监测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引领了我国野外台站网络体系发展,也推动了亚太区域长期生态研究网络发展。生态网络积累的科学数据成为国家科技共享平台的特色数据资源。为我国生态建设和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显著推动了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科技发展。■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3月刊 硕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