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姜天海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 10:13:45
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杰出者
金岩: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 成为“你的眼”

 
“如果我能看得见,生命也许完全不同……是不是上帝在我眼前遮住了帘,忘了掀开。”2002年,因患先天性白内障而全盲的歌手萧煌奇推出了歌曲《你是我的眼》,以至深的个人感受道出了视觉障碍为人类所带来的困扰。
 
2015年6月,由中国再生医学集团研究人员历经10年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获批上市,为在暗夜中无尽等待的视力障碍患者带来了一丝光明与希望。
 
“艾欣瞳是由异种角膜经脱细胞特殊工艺多级处理,去除了角膜中的细胞、杂蛋白、多糖等抗原,保留了天然角膜基质胶原蛋白结构,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安全性高,能与周围组织快速整合并随着自身细胞的迁入改建,移植角膜逐渐透明,患者视力逐渐恢复。”该项目的主持者、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主任金岩告诉《科学新闻》。
 
由北京同仁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共同完成的一项长达五年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艾欣瞳总有效率达到94.44%,愈后效果接近人捐献角膜。
 
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发布的《视觉障碍全球数据报告》(Global Data on Visual Impairments 2010)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共有3900万盲人,视力受损人口达2.85亿,2.46亿人口视力低下;其中,我国患者的比例分别为20.9%、27.3%和26.5%。
 
视觉障碍不仅影响个人和家庭的健康幸福,更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然而,与失去光明相比,更令患者煎熬的是对角膜捐献者的漫长等待。
 
因此,如何以人工角膜替代角膜捐献者,成为了全球一大研究热点。科研人员最初的人工角膜探索往往是由化学材料制成,它所存在的问题是排异性高,也很容易脱落,甚至连角膜的外观也难以为患者所接受。而其后的多次尝试也往往因为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等问题而不得不搁置。
 
“角膜不像其它组织,有创伤让它愈合就行,角膜愈合以后如果不透明很难达到功能,所以对其组织要求很高。”金岩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如何能够在真正意义上替代捐献角膜,给予视觉障碍患者期待已久的光明,成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
 
2002年,他与团队不顾周围的质疑之声,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生物工程角膜探索。最初,他们也瞄准化学材料,但是角膜内部复杂精密的纤维结构仍然成为阻碍他们的最大问题。因此,他们开始大胆地考虑,从“大眼睛”动物身上寻找天然的替代品。
 
为此,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试验排查。牛、羊、猫等动物的试验结果一次次失败,最终,他们选择了高发疾病较少、在中国圈养数量较高的猪作为生物工程角膜的研发对象。
 
2007年,随着金岩团队的研究成果第一次在国际上发表于《细胞与组织研究》杂志,才让人们逐渐开始相信这种方法并非科幻电影中的天方夜谭,有些研究团队也开始逐渐向这个研究方向靠拢。
 
但是,要想保证猪的角膜在移植过程中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必须要在保护0.5毫米厚的角膜纤维结构的情况下,去除猪角膜中的抗原。为此,他们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做了上万次实验,以确保生物工程角膜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
 
如今,由金岩团队研制的生物工程角膜已与22家代理商签署了经销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中国器械、国控陕西等知名医药企业。战略合作伙伴协议的签署意味着“艾欣瞳”获批上市,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医生、教育市场的预热期后,终于拉开了全国销售的序幕。
 
去年12月21日下午,山东省眼科研究所、青岛眼科医院召开发布会,宣布全球首例生物工程角膜手术在该院获得成功。手术由我国唯一的一位眼科学院士谢立信亲自操刀。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还获邀于2016年1月22日亮相在丹麦奥胡斯举办的第28届欧洲眼库协会年会,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专家的瞩目。
 
科研成果如何体现价值
 
金岩常说的一句话是“科研成果要用到人身上才能体现价值”。的确,这位1963年出生于秦皇岛的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专家一直将“科技”“产业化”紧密结合,推动人类健康的发展。
 
1985年,金岩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并于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并于1995年成为第四军医大学最年轻的教授,创建并担任第四军医大学组织工程研发中心主任。
 
作为我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基础研究与产业化方面的领军人物,2007年,他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个组织工程产品——组织工程皮肤,是我国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组织工程产品。他在组织工程牙齿、神经、骨等方面的研究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发现了与口腔颌面部形态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并作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干细胞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干细胞与组织器官的衰老与再生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命名了新的干细胞,并发现了炎症等微环境对干细胞影响的新机制。
 
由于金岩为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并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选等;现不仅担任中国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常务理事,还担任中华口腔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侯任主任委员;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发表包括在Cell Metabolism、Stem Cells等著名国际刊物发表SCI收录文章160余篇(5分以上40篇),主编专著5部,参编10余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2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