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唐琳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 10:13:45
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
刘慈欣:用想象力创造世界

 
2016年对于中国科幻迷而言,是翘首企盼的一年。
 
被称作“史上最硬科幻巨制”的电影《三体》,将于猴年揭开其神秘面纱,并被寄予厚望,就此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即便自己的“孩子”被如此推崇,《三体》系列小说之父、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却一如既往的低调和淡定。在他眼中,自己只是用科学,讲述了一个美妙的故事。
 
“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故事,不是游吟诗人唱出来的,也不是剧作家和作家写出来的,而是通过科学讲出来的。”
 
对“会讲故事”的刘慈欣而言,2015年是收获的一年:凭借《三体》,刘慈欣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被定格的一刻,不仅成为亚洲人首次问鼎雨果奖的见证,更成为中国科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历史性一步。
 
《三体》效应
 
《三体》三部曲由《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说组成,讲述了地球文明和三体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
 
小说从科幻的角度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此一经面世,便立刻引发热烈反响,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当代最杰出的科幻小说,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并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
 
2014年底,《三体》系列第一部的英文版登陆美国,不出意外,随即掀起了一阵“三体热”,小说不仅一度问鼎亚马逊“亚洲图书首日销量排行榜”榜首,更先后获得美国星云奖、雨果奖、轨迹奖、坎贝尔奖、普罗米修斯奖5个国际幻想文学奖项提名。
 
美国各大主流媒体更是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纽约时报》称《三体》系列有可能改变美国科幻小说迷的口味;《纽约客》则称刘慈欣的小说是对人类终极问题的思考……
 
当人们以为《三体》在2014年已经到达巅峰时,2015年,《三体》却再度以令人咂舌的迅猛态势包揽多项世界级科幻文学大奖: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银河奖科幻功勋奖、星云奖最高成就奖。其中,号称“科幻界诺贝尔”的雨果奖更是首次向亚洲作家抛出橄榄枝。
 
荣誉等身,尽管刘慈欣一直强调《三体》斩获雨果奖与中国国力的上升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就作品本身而言,还是其衍生出来的《三体》效应,都让中国乃至亚洲其他近代科幻作品望尘莫及。
 
不得不提的是,《三体》效应甚至已经超越了科幻文学范畴本身,成为一个全民现象。除了上述提及的《三体》同名电影将于今年登陆大银幕,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微纪元》《超新星纪元》《乡村教师》等其他几部科幻小说也已经卖出电影改编权。《三体》效应的轰动及影响范围之广可见一斑。
 
想象力造世界
 
书迷和媒体将刘慈欣唤作“大刘”。
 
对于这个称呼的来源,有人说是源于粉丝对偶像的亲切叫法;也有人说是因为刘慈欣的思路广阔,描述的宇宙图景是科幻作家里面最为宏大的。
 
刘慈欣常说,自己对科幻的热爱是出于天性。若是一定要对这份天性追根溯源,那大概可以追溯到一个站在池塘边仰望星空的少年身上——那时的刘慈欣只有7岁。夜空中,“东方红一号”划过天际,也将好奇和向往埋在了少年的心底。
 
这份好奇和向往在这位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理工男”心里生根发芽并开始枝繁叶茂。从上世纪90年代试水科幻文学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1989年,刘慈欣开始创作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首版和《中国2185》,但未能如愿发表。后来,他开始向《科幻世界》杂志社投稿,并于1999年6月在《科幻世界》首次发表《鲸歌》和《微观尽头》两篇作品。自此,大刘开始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读者构建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科幻世界。
 
在《中国太阳》里,“他”在太空中修建了一面巨大的镜子用来调节气候;在《流浪地球》中,“他”开始在地球的一侧安装巨大的发动机;在《球状闪电》里,“他”毕其一生去解开那个将自己变成孤儿的自然之谜……
 
他“用旺盛的精力建成了一个光年尺度上的展览馆,里面藏满了宇宙文明史中科学与技术创造出来的超越常人想象的神迹。进入刘慈欣的世界,你立刻会感受到如粒子风暴般扑面而来的澎湃的激情——对科学,对技术的激情。”《科幻世界》副主编姚海军这样描述自己眼中的大刘和他的作品。
 
但对刘慈欣来说,初衷却一直非常简单。他渴望通过科幻小说,用想象力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并在那些世界中展现科学所揭示的大自然的诗意,讲述人与宇宙之间浪漫的传奇。
 
“我一直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美妙的故事是通过科学讲出来的。科学所讲的故事,其宏伟壮丽、曲折幽深、惊悚诡异、恐怖神秘,甚至多愁善感,都远远超出文学故事。”
 
2016年伊始,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医学科学报》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结果揭晓。因为在科学传播方面的突出贡献,刘慈欣当选为唯一一名科技传播者(含科普工作者)类新闻人物。
 
科学离不开科幻,科幻也无法脱离科学而存在。在刘慈欣眼中,科幻作家需要被真正的科学家不断鼓励着,才能开发出更多的故事资源。■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2月刊 人物)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