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记者 倪伟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6-3-2 10:13:45
因地制宜 粉垄“神器”显身手

 
2016年新年伊始,在位于“沙田柚之乡”广西容县的一家生产农用机械的专业企业——广西五丰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丰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忙碌着。
 
车间里,一辆小型自走式机械尤为引人注目。只见工作人员手握遥控器,操纵着机器向前运行,来回反复试验。
 
在机器到达指定位置后,工作人员激动地说:“适合南方地区的小型无人驾驶粉垄机试运行成功。”
 
在欢呼的人群中,有两个人面色平静而淡定,他们深知这样的成功来之不易,多少次的失败,多少次的反复试验,多少个不眠的夜晚……眼前的成功固然值得庆贺,然而在他们的心中,这还远远不够。
 
他们正是粉垄技术的发明人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韦本辉和五丰公司董事长李深文。
 
产研“牵手” 一拍即合
 
土壤是农业之母,出生农家的韦本辉深谙于心。
 
然而,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发现,耕作土层浅和长期过量使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变酸,而传统的犁头式耕作和目前的小型拖拉机旋耕耕作深度有限,可利用的土层一般不超过20厘米。长此以往,活化土层的厚度逐渐减少,土壤自身的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成为粮食增产的掣肘。
 
从事农业的人都知道,疏松的土壤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可是怎样才能让土壤卸下“负重”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义无反顾地啃起了“深耕深松”这根硬骨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借助儿时看到木匠艺人用皮筋来回拉动钻头钻木打孔和机械铣刀旋转而前行的原理,2008年以来,韦本辉发明了包括“螺旋型钻头的粉垄机械及旱地、水田作物粉垄栽培方法”,配套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粉垄技术”。
 
粉垄技术也叫作深旋耕技术,就是用钻头代替犁头,通过高速旋转、横向切割,实现土壤的深耕深松。粉垄可使耕作的土层加深一倍,把土壤旋磨成粉状且不弄乱土层;同时,粉垄机一次耕作可同时完成“犁、耙、碎、起垄”等全套耕作程序,这就像是给土地“舒筋活血”。
 
自2009年开始,粉垄技术团队的足迹便踏遍了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粉垄技术在20种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显著,作物产量增产10%~30%,品质提升5%以上,比较效益提高15%以上,天然降水增贮量一倍以上。
 
优异的成绩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关注。
 
袁隆平不仅于2011年派人专程到广西现场考察,甚至于2013、2014年在海南三亚、湖南沅江和隆回等地开展了杂交水稻粉垄耕作新技术试验。
 
2014年7月15日,经益阳市农业局组织专家测产验收,沅江市罗阳镇示范片粉垄直播种植的常规水稻亩产稻谷比传统耕作每亩增产15%。得知粉垄栽培技术试验取得的成果后,7月16日,袁隆平对这项技术给予了高度肯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粉垄技术可在全国推广”。
 
粉垄团队算了一笔账:如果粉垄技术在中国推广10亿亩,当季和复季作物种植面积可达15亿亩以上,每年可新增1.5亿~2亿亩耕地生产能力,节省化肥500万吨,增贮天然降水300亿立方,增产的粮食可为更多人提供食物,且所生产的粮食其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用量程度也会降低。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再好的技术也离不开高效机械的应用。
 
在粉垄技术问世的同时,韦本辉便开始四处寻找可以制造粉垄机械的合作伙伴。
 
最初,他带着自己的设计图,曾委托桂林的一家农机厂制造出双钻头的粉垄机。尽管制造出了样机,然而在广西宾阳、武鸣等地的作物种植试验中却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
 
2009年,他又带着粉垄机械的构想来到了广西宾阳,让修配农机的师傅进行在拖拉机牵引下的粉垄机械制造。然而,半年时间过去了,所制造出的粉垄机具却远远没达到当初的构想。
 
在苦闷之中,韦本辉来到玉林市容县,找到了五丰公司董事长李深文。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耕整机、微型水稻联合收割机等农用机械生产的“掌门人”,李深文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了解粉垄技术之后,他意识到如果能研制出这种新型的粉垄机,既可深松土壤,又可增产保粮,非常有发展前景。于是二人一拍即合。
 
在一无正式的图纸,二无像样的样机,三无政府投入的情况下,产研合作开展粉垄机械研制的项目正式进入了攻关研制阶段。
 
这次的“牵手”,一牵就是七年。
 
几经周折 合作农耕“神器”
 
自粉垄机械研制项目启动之后,五丰公司专门组织了粉垄机械研制的技术攻关小组,借助团队的农艺技术优势,共同探讨结合农艺与农机、符合生产实际的粉垄机械的研制方案。
 
经过五个月的奋战,第一代粉垄机——由拖拉机牵引齿轮传动的样机被制造出来。这台机器的发动机马力为50匹,螺旋钻头由2个增至5个。
 
“但是使用普通拖拉机牵引的技术方案存在诸多缺陷,使得粉垄机一直卡在工作效率这个门槛上,迟迟无法推出商业化产品。”五丰公司董事长助理李阳铭告诉《科学新闻》。
 
第一代粉垄机是将粉垄设备固定在轮式拖拉机上,通过拖拉机动力输出端的万向节把动力传递到粉垄齿轮箱上,带动螺旋钻头高速旋转,根据农艺要求垂直钻到一定深度上,钻头的刀刃横向切割土壤,在轮式拖拉机牵引下向前移动,达到粉垄深耕深松的耕作目的。
 
然而,在此后的几年试验中,研究团队发现,第一代粉垄机存在不少缺陷。
 
首先是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好,动力输出的万向节容易损坏(跟拖拉机的原设计有关)。其次,拖拉机输出的扭矩远远不能满足深耕深松需要的大扭矩要求,而在扭矩达不到要求的时候,机器容易打滑。但是扭矩又不能无限提高,因为提高扭矩就必须采用更大马力、更大个头的拖拉机。
 
这样的轮式拖拉机还会带来更多问题,诸如转弯半径大,轮距大于耕幅造成耕作过的松土被超大的车轮碾压重新压实,压强大的轮子在耕作过的松土里容易下陷甚至导致翻车等。
 
“所以,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找到一个方案,能够提供足够大的动力,又能保证机器的轮距不超过耕幅,而且最好重心还比较低,以保证附着力和稳定性。”李阳铭说。
 
于是,粉垄机研究团队开始转变思路,着手研发新一代自走式粉垄深耕深松机。
 
然而任何一项新技术产品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对于五丰公司这样一个民营企业,更不可能等到产品完全成熟后才示范应用。
 
边试用,边改进。正是走上了这条“捷径”后,粉垄机才得以在短短的7年经历了4型的改造。
 
其中功率从50匹马力逐步提升到195匹马力,对旋转钻头的改进更是高达10 次以上。每一次进步都是在粉垄栽培试验示范中发现问题、听取用户建议中不断改进取得的。
 
2016年1月25日,《科学新闻》记者跟随五丰公司经理周健来到了海南省琼海市澄迈县瑞溪镇江湾村,眼前300亩粉垄耕作种植的辣椒示范田长势喜人。
 
村长唐庆师告诉记者,以前用“东方红”旋耕机耕作的土层深度约20厘米,而用了粉垄机之后耕作土层深度达到了35厘米,差不多加深了一半。
 
在这样的田里种植出的辣椒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使用粉垄技术耕作的田亩产大约一万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每斤1.2元,经济效益很明显。附近村庄的农民‘闻风’还特地来我们村请教呢。”
 
听说五丰公司的人来了,老村长唐维发赶了过来。他一见到周健,就把农户对粉垄机耕作情况的反应告诉周健。“粉垄机的耕作深度大家都很满意,但是稻谷秸秆打不断,而且村里的田面积比较小,粉垄机太大,不好掉头,操作起来还是不太方便。”
 
周健认真地记录着,对于粉垄机科研团队而言,当面提建议早已不是第一次了。
 
2011年4月,五丰公司用汽车载着粉垄机历经三天的车程抵达辽宁,并在昌图县进行粉垄玉米地作业示范。
 
听说粉垄机深松效果好,除了附近村庄的农民来现场观看外,辽宁省农科院的专家,辽宁省昌图县委、政府领导等也来到现场。
 
在看过粉垄机耕作后,时任昌图县委书记刘雁指出了粉垄机耕作速度慢、功能不够配套等问题,这给研究团队很大的启发。
 
随后,他们采用先犁后磨、拖磨结合,以减少阻力;通过加大动力,更换刀片材料,提高作业效率;开发多种类型配套机具,以适应不同地区的耕作需要。经过半年多的不懈改进,粉垄技术团队和五丰科研团队成功开发出了第二代粉垄机。
 
“在示范中不断完善,正是粉垄机得以在短时间内成熟定型的一个重要原因。”李深文说。
 
就这样,北上黑龙江、南下海南岛、西到新疆……粉垄机的“足迹”遍及全国20个省区,行程数万公里。
 
然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为人了解和认可都需要一个过程,粉垄机也不例外。
 
为了印证粉垄机和粉垄技术的普遍适用性,研究团队带着样机跑遍了大江南北,建立了大量实验基地。
 
起初各地农民并不了解这个技术,很多人对粉垄机态度冷淡,甚至抵制用粉垄机耕作。但是科研团队并没有因此气馁,反而越挫越勇。
 
“就拿在内蒙古通辽和赤峰来说,当地的农民质疑我们的机械和技术,只勉强答应提供几亩地给我们做试验。但是等到作物长出来时,他们惊呆了,粉垄耕作的作物与传统耕作的作物用肉眼就能看出不一样。”李深文深有感触地说。
 
这次试验之后,当地农民开始主动地与五丰公司联系,还不时发照片报喜。
 
到了收获季节,经测产,赤峰的玉米比传统耕作的对照组亩产提高了31.5%,通辽的玉米高产田也提高了15%左右。为此,农民们还特地杀羊招待五丰团队表示感谢。在这之后,科研团队再次来到内蒙古做示范推广基地的时候,农民都会用热情的蒙古式迎客礼仪高歌祝酒欢迎团队和粉垄机。
 
“应该说,粉垄机研发走过的这七年是相当艰苦的七年。”李深文坦言。
 
从粉垄机项目启动一直到粉垄机成熟定型,既没有任何来自政府或者其他机构的资金支持,又无法享受政府的相关优惠政策,还时常受到用户的怀疑和抵制……但是就算处境再难,科研团队也从未想过要放弃。
 
艰辛的付出,总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如今,新一代粉垄机已于去年底通过了省级农机技术鉴定。不仅如此,小范围试验田的成功,也让粉垄团队的“胆子”越来越大。
 
之前的六年里,粉垄机和粉垄技术累计实验面积约一万亩,而仅2015年秋冬新做的示范推广基地就已超过这个数字,示范推广地区覆盖了西北、东北、华北、四川、华南、海南等地区,很多示范基地就曾经做过实验田。
 
迈出国门 初露头角
 
2015年12月16日,对于粉垄团队而言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这一天,五丰公司举办了首批粉垄机供货会签约仪式,来自国内外的客商代表和东帝汶政府代表应邀出席。在首批销售的机器里,东帝汶的客商一次便签下了17台机器的大单,无疑是一件令人鼓舞的事情。
 
东帝汶经济落后,农业还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很多土地都是从未耕作的处女地。但是东帝汶地处热带,土地肥沃,是一个很适合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方。
 
东帝汶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计划在东帝汶买地开荒,打造海外木薯基地,需要好的耕作机械。针对东帝汶的土壤情况,科研团队拿出了一套针对东帝汶木薯种植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得到了东帝汶客户的认可。
 
“在耕种设备选择上,我们经过对国内外多种设备反复进行比较和了解后,选中了性价比高的五丰粉垄机作为主要的耕种设备。”东帝汶绿色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执行董事莫雪梅表示。
 
虽然出口东南亚对于粉垄机全面打开国内外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关口,但是对于机械本身而言,技术的进步与完善是永无止境的。
 
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六十三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马钱进告诉《科学新闻》:“粉垄机的深度可以深松到70~80厘米,地翻得深,根系扎得越深,产量也会越高。但是机械的灭茬效果不太好,非常影响铺地膜,这个需要进一步改进。”
 
“粉垄机械虽然达到了深耕所需的力度,然而工作效率却受到了影响。这与机械的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有直接关系。”内蒙古立坤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秀峰告诉《科学新闻》。
 
粉垄机平均一小时大约只能耕作六七亩,再加上较为高昂的价格,整体看来性价比就略显逊色。“从老百姓角度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推广也有困难,经济效益也不大显著。”
 
对此,粉垄团队表示:“对于粉垄机的改进还有很大的空间。如何针对不同的土样条件,进一步调整机型,提高耕作效率;如何适应技能化、信息化的新形势,让粉垄机适应更多用户的需求,我们一直都在思考。”
 
如今,广西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的这支粉垄团队对这项技术和粉垄机械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单打独斗的力量是有限的。
 
“粉垄机是中国人发明的,应该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首先为中国人造福。”未来,他们期待获得更多国家层面的支持,对粉垄技术提供更多政策的扶持,将粉垄技术上升为绿色“牛鼻子”战略平台技术。
 
同时,他们也希望建立国家粉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全国农业领域的力量,开展粉垄技术在农业、盐碱地与宜耕草原改造、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暖及基于粉垄条件下的农业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系统研究,形成切实可行的粉垄技术体系,不断改进粉垄机械,促进农艺与农机的有效结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2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