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28 21:7:53
周可法:科研之路有快乐才有成就

 
周可法,1972年7月生,博士,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质勘查、数字地质、成矿预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质大数据库建设等专业方向的研究。2005年入选“西部之光”联合学者计划。
 
2005年获得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联合学者计划资助,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和完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可法积累了雄厚的专业知识,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组织协调的能力,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
 
在中亚地质大数据库建设方面,他从2005年开始开展中亚地质矿产大数据研究,带领团队研发了空间动态数据库存储方法、空间动态数据库检索技术、空间动态数据库数据处理技术,提高了查询海量空间数据的速度,解决了海量地质矿产数据空间查询效率低的问题。
 
其构建的C/S模式的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B/S模式的地质矿产空间数据共享平台,实现了新疆及邻区地质矿产数据空间信息的网络检索、查询和下载服务,数据量达到14TB,为开展新疆地质矿产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创建了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网络共享新模式。
 
在智能化匹配和信息识别方面,周可法一直坚信只要努力再努力,用一年、两年、十年的时间,一定可以实现和达到目标。他用这样的信念激励和团结队伍,构建了斑岩铜矿示矿信息提取技术集成体系;研发了基于MPS的蚀变信息提取模型,解决了数据采集、数据规范、地物光谱测定分析、数据安全等关键技术问题;在中亚示矿信息智能化识别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并在西准噶尔研究区进行应用,发现了铜异常5处。
 
在多元信息集成与成矿预测方面,周可法建立了多元示矿信息大型矿集区的识别标志,研发了斑岩铜矿床多元信息综合找矿模型,圈定了成矿潜力区8处,构建了一套基于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的成矿预测系统。
 
在中亚地质矿产研究团队建设方面,周可法告诉大家,学术路充满着荆棘、坎坷和艰难,科研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要有所创新,更是不易;科研的灵感和发明是一瞬间的领悟,所以要多查阅资料、撰写阅读心得。
 
周可法的科研工作中有辛苦,也有快乐——所有这一切,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体会。如他研发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一体化处理模块,如何设计,如何实现,不是有知识有技术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对专业知识“一通百通”的运用。
 
2009年,周可法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带领团队集中攻关。开始一切顺利,团队攻破一个又一个关键难点,可是在半年后,团队遇到了模型运算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
 
经过三个月的苦苦探讨和思索,周可法召集科研人员调模拟参数再计算,终于发现了函数转换量纲的方法。难关攻破后,所有人都感到兴奋和忘我,充满着成功的喜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个领域充满好奇,你就有可能在该领域中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而废寝忘食。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做科学研究,兴趣是第一位的。只要有了兴趣,我们就能从科研中得到“发现”的快乐,就能克服困难坚持下来。
 
周可法告诉团队成员,既然我们选择了科研之路,那就一定要对科学有追求和向往,否则,从事科学研究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从事学术研究,要有学术激情,这样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周可法在这样的理念下,建立了一支47人的中亚地质矿产研究队伍,构建了一个结构合理、研究目标和任务分工明确的梯队,建立了适当的科研激励机制,激发了科研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团队凝聚力。
 
现在,整个研究团队在海量数据处理、信息挖掘等技术方面,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西部之光”的支持,周可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开拓性成果,为国家科研机构和相关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为国家在中亚信息建设中因节约资金产生经济效益达20亿元。■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供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11月刊 征文集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