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28 21:7:53
俞海菁:“西部之光”给我精神引领

 
俞海菁,1972年6月生,博士,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从事人类进化遗传学研究。2008年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地方高校项目。2012年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
 
1996年,中国科学院推出“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我有幸成为这项宏伟的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值其实施20周年之际,我以切身参与之经历与大家分享个人的体会和感想。
 
闲潭云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今天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科学发现与科技应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20年足以让无数事物随历史长河无痕逝去,但如果有一件事情历经风云变幻不但屹立不倒而且仍熠熠生辉,则足以见其高远的前瞻和初衷的伟大。在屈指可数的拥有强大生命力的计划中,“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可为其中的翘楚。
 
随着国家的富强,经济实力的提升,以及全社会对科学的高度重视,中国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各类科研项目和人才项目的设立已达到了世界领先的高速度和高资助度。但是,“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则与众不同。
 
作为国家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是站在国家战略层面高度设立的区域性人才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是贯彻落实中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加快西部地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促进科技工作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体措施。
 
“西部之光”在西部地区人才发展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对西部地区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效果显著的科研人才计划,高效率的执行和优秀的管理是它与时俱进的必备能力。
 
2009年,我以地方院校项目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该项目面向副高职及以下科研人员,对具有科研发展潜力但暂时缺乏高端竞争力的较为年轻的研究人员进行考察和资助,在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
 
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支持下,我后续获得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称号,参与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2次,晋升为正高职称。
 
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和其他基金的支持下,我们形成了创新性的研究方向“人类特有小RNA与长链非编码RNA的协同进化及其人类进化中的功能”,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同时,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逐渐组建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延续“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的精神,接受这个精神所宣扬的使命,开始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的任务。
 
如今,“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地方院校项目已成为云南大学年轻教师积极竞争的项目。在这种情势中,院地人才培养的交流积极而密切,中国科学院的科研、学术资源在西部地方院校的人才成长中已深入人心。
 
“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在我的科研事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不但支持我从个人的学术进步转向一个研究队伍的前进,不但支持了我从一个研究课题发展到一个学术方向,而且它显示的是一种精神的引领,是一个高等学术团体在地方建设中主动挑起的责任,还有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坚持。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开花结果、成效显著的今天,我对它更深的体会是,它的付出甚至超过了它的收获。
 
“人才就是未来。”对20年前开始实施的“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来说,那时的“未来”就是现在,“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见证了西部科技发展的过程,直至硕果累累。随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和科研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始终保持着很高的优势,是国家最高水平的科研单位和人才聚集地向西部地区输送人才以及人才管理理念的“直通车”。它为西部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品牌效应和中国科学院在西部地区的影响力,在此短文中不足以尽述。我相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它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未来,必将更加花繁叶茂。■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11月刊 征文集萃)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