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磊 林落 来源: 发布时间:2015-3-2 16:50:46
初冬来到“南越国”

 
花城的冬天也有花。
 
这看起来像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但对于一直生活在祖国内陆的人来说,在初冬时节能看到绿油油的树叶、色彩鲜艳的花儿不得不说是一种惊喜,这种感觉大概像生长在南方的人初次见到冬雪。
 
两千年前,广州周边的地区曾经是野蛮之地的南越国,而如今已是全国经济最发达、最现代化的一线都市之一。
 
然而,我所到之处却满眼皆是历史的印记。
 
南越初印象
 
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前111年)是由秦朝大将赵佗在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国都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天中国广东、广西的大部分地区,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区,海南、香港、澳门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区。
 
在广州的土地上,提起南越印象,首当其冲的便是越秀公园和南越王墓博物馆。
 
越秀公园主体越秀山以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公园内不仅自然风景优美,古时的炮台、古城墙遗址,现代的广州博物馆、中山纪念碑及中山纪念堂等人文景观同样令人驻足。
 
与越秀公园一路之隔的解放北路西侧象岗山,就是著名的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遗址。它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国王赵的陵墓,只是如今连同墓原址一起开辟成了博物馆,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前来参观。
 
南越国曾经鼎盛一时,甚至可以和西汉针锋相对,这一点从博物馆陈列的出土文物中便可窥见一二:铜器、玉器、陶器、农具、乐器、饰物、兵器……林林总总加起来足有万余件。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是“镇墓之宝”——“文帝行玺”金印。这个属于南越国国王赵的玺印,1983年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金印为方形,小篆体阴刻,是迄今最大的西汉金印。
 
通过墓道走回墓原址,仿佛从现代慢慢穿越到两千年前的古代,在惊叹西汉南越国文化魅力之时,也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唏嘘不已。
 
楼回路转又一村
 
陈家祠在出了地铁站很近的地方,因为四周都是现代化高楼,只有陈家祠广场蔚然开阔,因此总让人有“楼回路转又一村”的感觉。
 
陈家祠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其建于清光绪16~20年(1890~1894年),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古典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1958年后被辟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收藏包括书画、泥塑、陶瓷、竹雕、木雕等民间工艺品以及南粤地区民俗照片、史料。
 
现在看到的精美而完整的陈家祠,其实是修复过的,因为它曾经历过令人心痛的破坏。由于这里不仅办过清代私塾、民国学堂,还办过印刷厂。而印刷厂对这里建筑破坏是极大的。在陈列的历史照片中,当看到精巧的建筑被“折磨”得面目全非时,那种心痛难以自制。
 
孙中山和大学
 
自珠江乘轮渡来到中山大学,抬头只见一扇牌坊式的大门,正中横匾上印着“国立中山大学”六个红色大字,古朴韵味扑面而来。
 
穿过牌坊,在不远处看到一个长方形水池,两边有油柏路石板以及高大的热带树木,林荫和斑驳的阳光把笔直的路衬托得宁静而悠长。
 
来到水池左边的路上,看到校园的布局图后,才恍然大悟这牌坊原来是学校的北门。眼前的水池和两边的路一直往前构成中山大学的主轴线,其他各学院、图书馆、实验室、宿舍楼等建筑分布两侧,通过小路与主轴线相连。
 
水池前面是一片长方形绿草坪,而草坪前面矗立的正是一代伟大的爱国者、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山大学之父——孙中山先生的塑像。
 
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广州地区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而今日的中山大学,则是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
 
中山大学校园不仅在格局上有特色,建筑本身也颇有特点。教学楼、实验室大多数是红砖瓦式的建筑,校园里到处是林荫小道,花落满地,校园古朴而宁静。
 
这种浑然天成的环境不禁让人联想到当年这所学府荟萃的名家大师: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戴镏龄、商承祚、容庚、梁方仲、姜立夫、高由禧、蒲蛰龙、高兆兰……正是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才形成今天中山大学良好的学术风气。■
 
(文中图片均为汪磊所摄)
 
(作者之一汪磊来自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2月刊 沿途驿站)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