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岁,成果入选“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回国组建实验室;41岁,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
回顾20多年来的“量子之路”,这位中国目前最年轻的院士说:“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一个‘中国复兴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而我选择的方式是研究量子物理。”
1987年,17岁的潘建伟考入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量子力学因其“充满悖论”而引起了潘建伟的好奇心,并引导他迈入了量子之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量子物理研究还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学位的潘建伟投入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塞林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加入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首个国际合作项目中。
第二年,该项目组的论文《实验量子隐形传态》在《自然》杂志上发表,入选当年“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并与“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研究成果一起入选“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作为主导完成实验数据测量和处理的论文第二作者,潘建伟刚刚27岁。
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小有名声的他萌生了回国的想法,他的导师感到不解,问:“潘,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像你这样一流的实验室。”
潘建伟说:“我认为一个人对亲人、朋友的爱,对自己所在团体、所在国家的认可,是一种自然、朴素的情感。”
2001年,潘建伟回到中国科大着手组建实验室。
为了保持科研上的高端起步,他不断前往欧洲“取经”,同时送出十几名学生到德国、英国、美国等量子信息研究的优秀国际小组加以锻炼。
让他欣慰的是,这些学生基本上学成后都归国效力。“他们留在国外的话可能收入更高,能回来一方面是对我们这个团队、对国家的感情,也因为我们已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室,这是事业留人”。
10年间,潘建伟的团队已牢牢地在量子信息的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70篇,成果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0年7月,全球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在合肥启动建设,具有46个节点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于2011年3月底正式建成使用,可为合肥市40多家单位提供高安全保障的实时语音通信和信息传输服务。
目前,北京、济南、乌鲁木齐等城市也正在建设城域量子通信网,未来有望连接形成全国性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而另一个重点项目“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则有望在2015年之后实现中国与欧洲的洲际量子通信。
“基于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可以发展实用化,从实用化过程中涌现的有些技术又可以用于基础研究,科学与技术是一个良性的正反馈。”
潘建伟笑言:“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干20年,花5年到10年做量子通信,剩下的时间去做量子模拟。”
“梦想不是你想要得到什么,而是你发现一个很美妙的事情,你想去做。”让潘建伟深感幸福的是,量子研究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同时能给国家作出贡献,“我的梦想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尽力把量子信息做到极致”。■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6期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