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建立-花开满地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peropen 《电子设计工程》杂志社 西安知先信息

博文

关于期刊网络出版权独家代理的深度思考

已有 6814 次阅读 2008-12-3 20:58 |个人分类:期刊网络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目前期刊界中“期刊独家代理”已经成为近期特别关注的话题,我个人已经在博客中发表过对于这方面的看法。昨天和今天陕西省科技期刊2008年会在渭水原召开,期刊界朋友又都陆续谈到这个问题,也听到了一些坊间消息,在这里我想对这个问题再进行一些深入探讨。

1 风起“中华医学会”
  几家期刊数字出版商之所以形成目前这样剑拔弩张的局面,恐怕不是彼此愿意看到的。究其原因是2007年下半年“中华医学会”所属115种期刊网络出版权独家代理招标,这是导火索。
  “中华医学会”网络出版权独家授权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代表了期刊界很多期刊的心声。由于网络出版对印刷版发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目前的网络出版服务商并没有给予期刊相应的经济回报,期刊要求利益共享的诉求是合理的。
  几个观点:
  1) 不可否认,目前几家期刊数字服务商对推动中国期刊网络化进程曾经起了积极的作用。
  2) 随着期刊网络出版市场的成熟,作为内容提供商的期刊没有获得与市场成熟相对应的合理回报,变成了期刊数字服务商的廉价“农民工”。在市场初期,由于服务商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我相信国家也投入了巨大的研究经费),期刊并没有太多的计较。但是随着网络化的发展,期刊印刷版发行量日益萎缩,而此时期刊数字服务商并没有及时提出合理的共享方案(给期刊的版权费用为收入的1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中华医学会提出独家代理招标,谋求合理的利益共享是理所当然的。
  3)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华医学会只不过是先行一步而已。这里就牵扯到合作中的“双赢”原则。我前几天在机场书摊的电视上看到一则笑话,讲一只鸡和一只猪要合作办厂,生产“皮蛋火腿肠”,鸡用自己下的蛋即可,猪呢?则需要贡献自己的后腿。呵呵。这样的合作迟早是要中断的。目前期刊界和数字出版服务商的关系与这个笑话中鸡、猪的关系是不是有点相像?

2 为什么是“中华医学会”吹皱一池春水?
  原因有四:
  1)麾下期刊多。目前,中国期刊出版体制是主办单位负责制,除中华医学会之外,没有一个主办单位麾下超过40种期刊,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这些期刊较多的期刊也不过区区二三十种。中科院期刊多,但是隶属于不同的研究所,虽然有中科院出版委的协调,但毕竟仅仅是协调,人权、财权、刊号资源被各个研究所控制,无法形成合力。
  2)期刊学术水平。中华医学会麾下期刊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其中有中文核心期刊55种,科技核心期刊超过70种(数据有待考证),因此可以称为医学领域的“国家队”。
  3)期刊控制权。中华医学会对这些期刊具有控制权,因为中华医学会是这些期刊的唯一主办单位、合作主办单位等,“这些期刊出生证都锁在中华医学会的保险柜里”。
  4)管理决策层的魄力。中华医学会的管理决策层能审时度势,敢为人先。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 为什么是万方中标中华医学会?
  万方中标“中华医学会”独家代理可能有些人会感到意外,其实仔细分析一下,一点也不意外。
  1)在当时的情况下,同方愿意接中华医学会的“招”吗?如果我是同方决策层,我不愿意接这个“招”。自己发展好好的,干嘛找不自在?在现有状态下,每年有可观的利润来扩大自己的领先地位,争取这样的和平时代不容易。对于期刊界这些“农民工”的发招,我认为的最佳方案就是用“太极”功夫消解于无形。
  2) 如果我是万方的决策层,有这样一个机会,为什么不趁此重新洗牌?当然我会好好准备方案,势在必得。

4 同方会善罢甘休吗?
  “中华医学会”独家代理事件发生后,如果我是万方决策层,肯定会窃喜,虽然代价不小,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战略层面行动。我也会产生一丝侥幸?这一拳不重,对方不会做出过激反应的。
  “中华医学会”的独家授权,改变了医药信息出版的格局,而医药领域由于各出版公司着力打造的拳头产品,从Springer和Elsevier的发展脉络不难看出这一点。没有了中华医学会的期刊,对对手市场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这一拳不重?呵呵。
  因此同方的反击是预料之中的。第一方面军不是失手了吗?还有第二方面军:4个军医大学和医学院。只要大家的数据都不完整,就为后续发展创造了机会。

5  鹬蚌相争,期刊界的幸事?
  就目前来看,似乎气氛有点剑拔弩张,大有短时难以平息之态。
  1) 两家理性相争,当然一件好事。万方在陕西省期刊年会上提出的推广计划就让人感到了竞争带来的变化,竞争使人进步,也让期刊界收益。但是前提是理性竞争。
  2) 如果大家意气用事呢?对于期刊界来说,有人多给钱当然是一件好事,有钱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用于提高办刊质量,用于改善办公条件等等。但是细想一下,如果进入一个恶性竞争状态,会不会把期刊网络出版的价格抬到超出数字出版商可承受范围之上,如果是这样,结局是什么?我们期刊受点剥削没什么,大不了就是日子过得苦一点,而这些数字出版商呢?如果他们每年付出的费用太多,而目前图书馆市场又短时间无法消化这些费用,结局可想而知,可能会因为流血太多,粮食弹药储藏又不够,一年两年之后玩不动了。这时会怎样?一家独大。这是我们希望的?那时期刊界就真的不好玩了,呵呵。我希望这只是杞人忧天,两家决策层能理性竞争。
  3) 很多期刊不纯粹是为了挣钱,是为了提高期刊的影响力(提高期刊影响力之后会不会日子会好过一些?)。而“军阀”割据,无论怎么做,在短时内(长期来看,领域细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期刊影响力肯定会有影响。这不是我们期刊希望的,尤其是对于二线期刊来说。

6  为期刊提供的版权费何来?
  毋庸置疑,以前为期刊提供的版权转让费有点打发“叫花子”的味道,但是要提高“待遇”了,不让你做“叫花子”了,数字信息集成服务商的钱从何来?今年能发出来,明年呢?后年呢?大后年呢?
  钱不外乎这几个渠道:
  1) 马上能挣下的钱。如果是这样就好,我们就能持续的发展。不清楚这里的成本,不清楚集成开发商人员的待遇,等等,因此无法猜测。数字出版市场的中文期刊价格应该会有上涨的空间,就算是中文论文水平不够一流,但是毕竟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要看中文期刊的,因此就目前各图书馆中外文数据库的比例来看,中文数据库应该会有相当的上涨空间。如果能从市场上挣钱最好,让利于民,当然是好事。
  2) 能挣的钱+以前的积累。这也没关系,看你能否艰苦奋斗,抗战八年,等待市场的好转。
  3) 饮鸩止渴。很晕哦。我们可不想看到“南霸天又回来了!”。

7  一泯消千仇?
  坊间一直有两家要合并的传闻。我个人的看法是:
  1) 无风不起浪;
  2) 难。毕竟两家都有深厚背景,而且风格迥异,包括决策层个人行事风格。
  3) 难说不是最后的结局。这个问题迟早会引起国家高层关注的,因为这是一个关系到国家科技进步平台的大事情,国家不会任由自然发展的。最后结局是什么?大家不妨设想一下:
  方案一:按信息种类分类,相互转移数据资产,如学位论文、期刊等等;
  方案二:按学科领域分类,各自有自己的重点;
  方案三:合并。
  方案四:资源的相互授权使用。
  从国家层面上来考虑这个问题,这几个方案都可以。但是从期刊界这个层面来考虑,方案1、2、3,就都没有了竞争,不一定是件好事情。
  第4种方案,既可以保持一定的竞争,又不会造成重复劳动,且不会对期刊影响力造成影响。

8 能否建立期刊社自主定价销售新模式?
  期刊界、数据集成商能否建立起一种新的合作格局,就像原来的邮局代理发行印刷版杂志,期刊自己定价,邮局代理发行,仅仅收取发行费。
  目前这种模式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只是观念和惰性,不想放弃既得利益,但是鸡和猪合作开发火腿肠是不可能长久下去的。
  对于期刊社自主定价销售模式的考虑:
  1) 依托现有的平台来开发。重新做一个平台是加剧动荡。这样也是两家合并的一个契机,各自有了独家代理的资源,各自拿自己的代理佣金即可。
  2) 期刊自行定价,集成商收取一定比例佣金(集成商占40%比较合理)。用户可以选择OA、是否参与打包销售(当然打包销售中期刊水平、论文数量要有所体现)、单篇论文按次销售(即便是同一个期刊的不同论文,可由期刊社标注不同的价格)、单篇论文按单位销售(不同人数的单位单篇论文价格可能不同)等。
  3) 从纯学术来讲,从长远发展的角度,DOI应该具备这样的发展潜力。当然,从目前无论哪一家数据库也都具备这样的潜能。目前DOI开发不够,尚需要进行扩展元数据的补充。我对DOI还是进行了些研究,我自己就曾计划做DOI的RA(Register Agency)来实现我上面提出的让期刊社自主定价的方案。如果不是万方动手早,加上我没有那么多钱,呵呵,也许DOI的RA就不是万方就是俺--钱多他爹了。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共同探讨,呵呵!)

相关链接:
赵大良:“独家转让需要思考的问题
钱建立:也谈网络出版独家转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5283-49632.html

上一篇:也谈网络出版独家转让
下一篇:DOI对网络出版格局的影响
收藏 IP: .*| 热度|

2 何学锋 张旻浩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