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茶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ensuiyang

博文

蟹眼 精选

已有 12926 次阅读 2008-11-9 11:55 |个人分类:池蛙集|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自《紫笋》一文后,感到古诗词不仅是艺术,而且记叙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科技、人文,于是,想用几篇文章谈谈。

 

 

蟹眼

 

陈绥阳

 

2008-11-8

 

    明时,苏州才子唐伯虎曾有《画中茶诗》:

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

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

诗中逸志闲情溢于言表,只是何谓烹茶的“前人法”?其实,就是煮水的温度。古时,没有温度计,更无定温自动控制,只能凭看“蟹眼”、听“松风”,来判断水的温度。又如,宋.苏轼,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遶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塼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顾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蒙茸,指蒙山龙团、凤饼,宋时仍以蒸青团饼茶为主,煮茶前要研磨,所以,“出磨细珠落”,并称“古蒙泉”为天下第二泉。近世成名的蒙顶石花、甘露,分别是黄茶与半烘炒绿茶。蒙顶指蒙山,位于四川西部,横亘于“丽城”雅安,终年烟雨朦朦,婉如白纱仙子而得名。其中,定州花瓷指定窑,定窑是古代民间五大名窑之一,其遗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燕山村一带,古属定州(今定县)所辖,故称定瓷。享有“定州花瓷瓶,颜色白天下”之誉。有人认为“红玉”只不过是“定窑”带纹饰的白瓷盏中未饮的茶水,而不可能有“琢红玉”的工艺。

    下面,作为“花瓷琢红玉”之例,有宋.粉青釉窑变粉红茶碗,是钧窑制品,属北方青瓷系列,只是青釉经窑变粉青或粉红。色成粉红,与天青掩映有如夕阳紫翠忽成岚。究其窑变之理,是釉的配方里掺用了少量的铜,经高温氧化还原而发红成霞。在窑变中,还可产生不规则动状曲线,陶瓷学界称之为“蚯蚓走泥纹”,但不是琢出来的。常言“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足见钧瓷名贵。


 

    说归正传。

    东坡先生何言“未识古人煎水意”,其实,凭“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已尽得古人煎水意。何也?这要从茶的烹饮方法说起。

    由西汉至今,茶饮有煮茶、煎茶、点茶、泡茶四种方法。初,多是煮茶法,即指茶入水烹煮二饮。中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至宋,苏辙《和子瞻煎茶》诗还记“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现今,在甘肃等地,还有“罐罐茶”,即在泥炉上以小砂罐煮生茶,以酒杯饮之如酒。我曾试用,在天水曾见一青年饮茶入醉。

        唐代饮茶,以陆羽式煎茶为主,据《茶经》所载,其方法是:备器、选水、取火、侯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由于茶饼外涂有油脂保鲜,故先炙烤去脂,再碾罗成末,侯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关键是水温多少才投入茶末。

        于是,陆羽提出三沸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边缘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即是说,泡茶烧水有三沸。一沸曰鱼眼,如同鱼目般的气泡浮起,微有声,此时温度大约85,适合冲泡浅酦酵类茶,如文山包种、白毫银针。二沸曰蟹眼,气泡如珠串浮起沫于锅沿,此时温度约莫90—95,可冲泡中低酦酵的乌龙茶。三沸曰腾波鼓浪,水老不可用,现在可冲泡重酦酵茶类。

        而东坡认为,水初滚时为蟹眼,泡渐大则为鱼眼,宋.蔡襄《茶录》中“候汤”一节云:“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说法虽有出入,但均以蟹眼候汤。

        唐诗人中,白居易是较早使用陆羽三沸说”的。白居易在收到李六郎中寄来的“火前春”后,在《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中问,李六郎中为什么不寄他人先寄我呢: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别茶人”,行家也。别茶人白居易还有《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见附1)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

又有唐代湖南澧州诗人李群玉《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诗句(见附2):“碾成黄金粉,轻嫩好松花。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丹华。滩声起鱼眼,满鼎飘青霞。”是说将茶饼研成金色的粉末,在鼎下燃起霜枝煮水,待鼎边泛起鱼眼,就煎出轻嫩香溢的茶花。

    后来,渐渐出现蟹眼一词。田园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的《煮茶》唱和诗,颇具特色。皮唱:

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凝松带雨,饽恐烟生翠。

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煮茶时观其状,有“莲珠”、“蟹目”、“鱼鳞”;听其声,为“松带雨”。即有千日醉那样的酒,也可用茶解之。有陆龟蒙和诗:

闲来松间坐,香煮松上雪。

时与浪花里,并下蓝英末。

倾余清爽健,忽似氛埃灭。

不合别观书,但宜窥玉札。

再有,北宋黄庭坚《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有:“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南宋陆游《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有:

午枕初回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

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眼汤

用“蟹眼”一词的,还有黎阳王题《蒙山白云岩茶》: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先有“用眼煮水,用心泡茶”一说,才有拙文颠倒用成“用心煮水银瓶取,满眼看茶绿盏回”之事。

 

        后来,有不用敞口的缶来煮水,而用长颈瓶来煮水的,这时水的程度主要靠耳朵来听,南宋罗大厅在《鹤林玉露》中概括为“背二涉三”,即是说在二次沸腾之后刚刚到第三次沸腾时,水就煎好了。“背二涉三”主要靠耳朵来听了。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有诗句:“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苏轼除“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外,还有《汲江煎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而黄庭坚更有“听汤”之说: “取几蒲团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以小龙团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

        承刘禹锡“松声入鼎”,元·谢宗可有《雪煎茶》诗云:

夜扫寒英煮绿尘,松风入鼎更清新。

月圆影落银河水,云脚香融玉树春。

陆井有泉应近俗,陶家无酒未为贫。

诗脾夺尽丰年瑞,分付蓬莱顶上人。

       

        后人有用蟹眼作为茶名、泉名。如安溪湖头镇五阆山蟹眼泉。清乾隆《安溪县志》载:“其山麓,泉自石罅涌出,凿池潴之。昔日名僧来此尝之,味香而甘,曰:‘此为蟹眼泉。’”自五代到北宋点茶法流行后,煎茶法渐趋衰亡,南宋末几无所闻,“蟹眼松风”就不时尚了。是故现代人少用“蟹眼”一词也。

 

        然而,明.万历年间广东顺德甘竹出了一个“蟹眼状元”黄士俊。黄士俊在金殿试策时,万历皇帝出一上联:

扫叶烹茶宝鼎烟中浮蟹眼,

黄士俊沉吟半片刻,意定神闲,应声朗对:

倚松酌酒金杯影里动龙鳞。

此联工整稳妥,气魄夺人,皇帝大悦,钦点黄士俊为当科状元。传说,黄士俊少时,遇到一位老人,对他说了一句:“倚松酌酒,金杯影里动龙鳞。”飘然而去,黄遂记于心间

        传说无非是说神了。其实,宋景德年间(1004年左右),广东涵晖书院在英德县落成。200年后,顺德杏坛出现本镇第一所书院,座落在马宁堡的鼎斋书院,由咸淳年间进士麦雷奋所建。当时,广东书院不外20座,而顺德就有4座。宋代,全顺德有进士29人,杏坛占14人,几为顺德一半。重教化为开风气之先。而顺德三位文状元,杏坛就占了2位。

 

 

附录1白居易  《睡后茶兴忆杨同州》:

昨晚饮太多,嵬峨连宵醉。今朝餐又饱,烂熳移时睡。

睡足摩挲眼,眼前无一事。信脚绕池行,偶然得幽致。

婆娑绿阴树,斑驳青苔地。此处置绳床,傍边洗茶器。

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麴尘香,花浮鱼眼沸

盛来有佳色,咽罢余芳气。不见杨慕巢,谁人知此味?

 

附录2: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

客有衡岳隐,遗余石廪茶。自云凌烟露,采掇春山芽。

珪璧相压叠,积芳莫能加。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

红炉爨霜枝,越儿斟井华。滩声起鱼眼,满鼎漂清霞。

凝澄坐晓灯,病眼如蒙纱。一瓯拂昏寐,襟鬲开烦拏。

顾渚与方山,谁人留品差?持瓯默吟味,摇膝空咨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9-46028.html

上一篇:紫笋
下一篇:斗茶与兔毫
收藏 IP: .*| 热度|

10 武夷山 李霞 刘玉平 郑融 马昌凤 张檀琴 王安邦 钟炳 马丽丹 小弟

发表评论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