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齐勇如一,政之道也

已有 6928 次阅读 2008-10-25 06:56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孙子兵法

齐勇如一,政之道也

——读兵法奇书,度盛夏酷暑(十)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政策研究部门主要是在领导机关从事文字工作的,其职能大致是调查研究、积累资料、预测评估,为领导者决策提供咨询。现代社会,领导决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谋”与“断”的相对分工,在领导者周边,甚至在领导者外面,有一些供领导者服务的智囊机构。政策研究人员也叫“爬格子”或称“耍笔杆子”的,我这些年就主要在领导者周边做政策研究工作。在我们这种部门有两种人,一是自恃过高的,往往将自己的位置定在“智囊”上;二是自视较低的,往往将自己的位置定在“笔录”上,我属于后者。我是学工程出生的,从来把写东西作为一种新的要求,作为一种技术活,认为能够把领导的思想变成规范的文字,能够把组织的业绩变成可推广的经验,就不错了,也就知足了。

 

一个组织的发展,除了与自身的努力有关之外,与大的环境也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学会关注大势。《孙子兵法·九地篇》主要从战略地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军队在多种不同地理环境下作战的指导原则,阐发了战略突袭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掌握运用军心士气的有效手段。这篇文章是孙子兵法十三章中最长的一篇,甚至有点冗长,但静下心来读一下还是蛮有意思的。

孙子说:按照用兵的一般法则,战地形势可分为如下九种,即:“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在本国境内与敌作战的,叫散地。进入敌境不远之处作战的,叫轻地。我军占领对我有利,敌军占领也对敌有利的,叫争地。我军可以去,而敌军也可以来的,叫交地。有多国交界,先到就能取得多数诸侯同情支持的,叫衢地。深入敌境,背后城邑已经很多的,叫重地。山高水险、林木茂密、水网纵横,凡难以通行的,叫圮地。进军之路狭隘,回归之路迂远,敌人可以少击众的,叫围地。疾速进战就可以存活,不疾速进战就可能败亡的,叫死地。孙子认为,作为指挥者,就应采取不同的作战指导。具体地说,就是在散地上,不宜作战;在轻地上,不宜停留;遇到争地,不可冒然进攻;逢上交地,要部署得宜,不可隔绝;在衢地上,则应结交诸侯;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到了圮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计运谋,突出重围;困于死地,就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这章最有意义的是孙子认为要善于掌握军队的士气,要想方设法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孙子的有些招数还是十分高明的。第一,要将士兵置于死地而后生。通常的作战原则是,深入敌方腹地,军心就稳定,反之,军心就容易涣散。因为士卒的普遍心理状态是:身处包围就能竭力抵抗;形势险恶,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深陷危境就会听从指挥。将帅应善于利用这种心理,“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即将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以激发士卒的求生欲望,最大限度发挥其战斗潜能,殊死拼杀,死里求生。所谓“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指的就是这层道理。

其次,要让士兵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孙子打了个比喻:“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常山就是恒山,率然是恒山的一种蛇,这种蛇,打它的头部,尾部就来救应;打它的尾部,头部就来救应;打它的腹部,头部和尾部都来救应。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请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那样吗?回答是:可以。孙子又打了个比喻:吴国人和越国人虽彼此相互仇视,但当他们同舟共济时,相互救援就像人的左右手一样。因此,用并联战马和掩埋车轮来表示阵法的严整和稳固是靠不住的;能使三军之众无不齐力同勇,才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所应坚持的原则要求。能使高下、险易等不同地形地势,都得其所用,这是掌握地理条件的原则要求。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三军部众携手团结得像一人一样,这是由于客观环境条件迫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做的缘故。这也是毛主席所说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当然,孙子有着自己的时代局限,这篇文章最引起人们争议的是,士兵在作战时要不要有知情权,要有多大的知情权。孙子认为,为将者“静以幽,正以治。”并且用兵如驱羊:“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也就是说,作为统帅,他要做的事,最重要的是沉着冷静和深谋远虑地考虑决定必胜之策,同时也要公正而严整地搞好军队的管理教育。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不使他们知道军政大事;临时变更业已布置停当的事情,中途改易原来的计划,让人摸不着头脑;经常改换防地,故意绕道行军,使人莫明其妙。对部众下达战斗任务,就如同登高而抽去梯子那样让他们后退无路。将帅统率部队深入敌国而发出战斗命令,就像驱赶羊群,驱过来,赶过去,他们都只知听从指挥,而不知究竟要到哪里去。聚拢三军部众,将它们投于险境,这就是统帅的要务。对各种不同地理环境条件的处置,对攻防、进退等不同策略原则的正确运用,以及对部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心理变化规律的了解掌握,这些都是将帅所不可不审慎考察研究的。

在知情权的问题上,毛主席历来的做法是,让人们知大情,不知小情。他知道只有让人民群众或者士兵知道他们自己在干什么,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此,要善于做组织动员工作,要善于将我们的意图告诉天下人。也就是主席在晚年所说:“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个路线、一种观点,要经常讲、反复讲。只给少数人讲不行,要使广大革命群众都知道。”但是,在细节上,主席还是十分重视保守机密。讲一个反面的例子,19666月,主席由杭州到长沙,住进他家乡韶山滴水洞。为了实现他的“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的理想,他静悄悄地来到了这个“西方山洞”里,用其身边人的话说:“在‘滴水洞’,毛主席任何人都不见,除了看书、批阅文件外,就是思考问题。按照主席的习惯,有重大事情,一般不出去散步。”显然,他要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的决心已经下了,他说:“烧一烧官僚主义,但不要烧焦了,烧焦了就不好吃了。”通常认为,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其指导思想、需要发动的规模等就是在“滴水洞”的思考中形成的。在这里,他写下了《七律·有所思》:“正是神都有事时,又来南国踏芳枝。青松怒向苍天发,败叶纷随碧水驰。一阵风雷惊世界,满街红绿走旌旗。凭闲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

孙子最后认为,不仅要让我们的人对某些细节不知晓,还要知晓对手的情况,并且不让对手知道我们的情况。所以,指导战争的关键,在于审慎地考察敌人的战略意图,“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以神速的机动,“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就是所谓巧妙用兵从而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所以在决定战争行动时,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无通其使”,在庙堂上仔细筹划,作出战略决策。一旦敌方出现间隙,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夺占敌方的战略要害,不要轻易约期决战;要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你看孙子说得多好:“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因此,善为将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也就是说:开始时,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以等待时机;敌人一旦弱点暴露,就须像脱兔那样采取迅速行动,使它来不及抵抗。

在政策研究部门工作的同志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在随领导出差途中、在领导交办任务之时、在与领导一起与会之处,领导者对自己的战略意图侃侃而谈。首长思路也许并不连贯,语言并不优美,但是作为参谋和助手,能会“听话听音,锣鼓听声”,够敏锐地把握这些东西,并将这些东西整理成文,得到领导者的认可。这可是幕僚工作中最高兴的事情,这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讲学习是讲政治、讲正气的前提和基础。在领导者身边学习如何做领导,在领导者身边观察如何做领导,是许多人从政的体会。看看领导者如何思考、如何断事,我们会得到很大的教益。我们会对组织发展的环境和内部的条件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们也就能够为组织和首长搞好的服务,做到幕僚的基本职责:“参与政务,管理事务,服务领导,联系群众。”

 

【附录1

20001022,来自海峡两岸70多所著名高校的150多名大学校长、专家齐聚我校,参加首届“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共同研讨新世纪科技教育创新。这篇稿子是我校在大会上的交流材料。

 

育人为本 三足鼎立

——二十一世纪一流大学的发展框架

华中科技大学

 

当今时代,“象牙塔”式的教育模式已被证明不合时宜了,教育同经济、科技、社会实践越来越紧密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样的时候,人们都在积极地探索适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实际的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这种探索首先源于我们所处时代的变化。

20世纪里,科学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动力量。知识经济的发展正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知识经济的最主要特征是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在这个时代里,人们努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规模扩张转到更多地依赖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知识经济把知识作为主要资源,把人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要素,从而引起了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以及科技与教育地位的深刻变化。

——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结构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在知识经济时代,则是以农业工业为基础,以知识产业为主导。在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是产业的生产总值及利润,还是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知识产业都将大大超过传统制造工业和农业。当然,如同在工业经济时代,农业依然存在而且极为重要一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农业和制造工业依然存在,依然要发展,而且依然极为重要。但它们毕竟已不是主导性产业,而成为基础性产业。

——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知识经济的建立和繁荣,是以加大对人的知识化投资和加快对人的知识化建设为基础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力的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劳动力的60-80%,在知识经济时代,直接从事传统制造业生产的人员将不到20%,其中蓝领工人将少于10%,而从事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人员将占50%以上。社会对人们受教育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就显得极为迫切了。

——科技与教育地位的变化。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不再仅仅是服务性的、从属性的,科技和教育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技和教育在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折时期的重要性和主导作用,要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

在这个大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按照自身内在的逻辑缓慢地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加快了发展步伐。为此,我们提出了“育人为本,三足鼎立”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略。即以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根本,教学、科研、产业化协调发展。我们认为,育人为根本,教学是基础,科研上水平,产业出活力。

 ——育人为根本。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学校的主要优势在教育。育人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最本质的属性。我校在办学中坚持“育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一流人才,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我校从1995年开始,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举办了一系列人文讲座。这些讲座在主题的选择上密切结合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特点,着力体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交融。1997年,学校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明确提出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的办学思路。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调研时发现,我校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是在各行各业中堪称杰出的人物还是太少,特别在创造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此,我校提出了在大学生中实施“新世纪辉煌工程”的要求。“新世纪辉煌工程”有三个基本要点:其一,广大学生要善于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新世纪挑战;其二,广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其三,广大学生要脚踏实地,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新世纪辉煌工程”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大志,不能成就大业;不脚踏实地,同样不能成就大业;没有今天的努力,就没有明天的辉煌。

——教学是基础。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制订99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为突破口,制订教学改革五年计划,通过1999-2003年的改革和实践,基本形成面向21世纪的现代化教学体系。培养计划的制订站在跨世纪的高度,以“德智体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目标;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强化基础教学,在学科(数理)基础、实践(工程)训练、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文化素质五个方面,形成我校基础教学的优势和特色;特别重视和加强创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形成我校专业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科研上水平。努力实现“顶天立地”、“创新转化”的目标。“顶天”就是要创新,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就是要将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其在国家的支柱产业和主导行业发挥重大作用,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21世纪,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将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技领域。我们要着重在信息、生物、材料、能源、环境、先进制造等高科技领域开展研究开发工作,不断开发高新技术,同时也不断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我们要充分利用我校的科技优势在产业中发挥作用,我校的各个学科和专业都要向这个方向转。

 我校现已确立并基本形成以“三个层次,三条主线”为网络的产学研发展体系。三个层次:一是从构建校内产学研结合模式起步,营造学校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二是投身社会产学研结合实践,与产业界建立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进入国家技术创新主战场;三是进一步拓宽产学研结合的视野,探索国际产学研结合模式,促进国际先进技术优势转化为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条主线:一是通过人才培养,为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大批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二是通过科研攻关,为企业技术进步提供大量的创新成果;三是通过科技服务,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

——产业出活力。纵观“硅谷现象”和“剑桥奇迹”,依托高校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已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成为现代高等学校飞跃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学校办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是增强学校经济实力,提高师生待遇的重要经费来源。

我校发展科技产业的基本方针:一是“积极发展、规范管理”;二是“依靠科技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是指:采取特殊政策,大力兴办扶植既充分体现我校学科优势,又有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采取积极、稳妥的措施促进传统校办企业的更新、改造;积极支持院系兴办校有院系管理的以孕育和孵化科技成果为特点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经济实体;积极鼓励院系和个人的科研成果向学校产业转化;积极鼓励和支持全校教职工进入和参与学校科技产业的技术开发、生产、销售等运营和管理。“规范管理”是指:管理体制规范。理顺产业管理体制,做到事企分开、严格管理、形成职责明确的学校科技产业管理层次;经营活动规范。遵循经济规律 ,逐步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等活动,逐步规范企业的用人、财务、 资产等管理制度;经营方向规范。

  如何使校办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办什么样的企业是个关键。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我们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具有我校学科优势的重点企业。要将政策向那些与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又有一定规模效益的重点企业予以倾斜。我们应该去做那些社会上一般企业所不能做的事,充分发挥我校高科技、多学科的优势去找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重大关键性技术来发展我们的产业。因此,我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号召办校办企业,而必须有重点、有组织地去办。我校有许多在全国有一定技术优势的学科,这些学科应该是我们办企业的基础。

 

【附录2

《九地篇》第十一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44000.html

上一篇: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下一篇:上智为间,必大成功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4: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