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杂于利害,趋利避害

已有 6867 次阅读 2008-10-14 16:55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孙子兵法

杂于利害,趋利避害

——读兵法奇书,度盛夏酷暑(七)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暑假期间,酷暑难当,闲来无事,一边看《孙子兵法》,一边写博客,好不惬意。但好景不长,我这个活,身不由己,学校领导一声招呼,顿时忙得屁滚尿流。先是学校医科发展工作会议的筹备,后是暑期工作会议的筹备,再后来就是开学。一路下来,桂花也开了,螃蟹也肥了,菊花都要来了。酷暑早过,寒秋已至。但是,《孙子兵法》系列没写完,总是一件心思,咬咬牙根,结合自己的工作,结合学习体会,争取在下雪之前,将这个系列写完,但愿不要发生那些足以让我分心的事情。至于副标题“读兵法奇书,度盛夏酷暑”就不改了,以示歉意。

 

我所在的部门,主要从事三件事情,一是发展规划,五年一大动;二是体制改革,时常动一动;三是法治建设,依靠律师动。我的心思主要用在第二件事情上。何为“体制”,体制是社会活动的组织方式,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把构成社会活动的各要素组织起来,使其正常运行。我们通常说的体制主要指管理体制,即“国家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它大致由对应的领导关系、对应的机构设置、对应的运行机制和对应的人事安排几个要素组成。但凡领导者上台,一般都要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这样做既是为了推行领导者的执政思路,也是合法性地换机构,特别是换人的理由。

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要素十分复杂。以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为例,就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对高等学校的影响就无处不在。政治体制影响意识形态的导向,经济体制影响资源分配的方式,文化体制影响办学方式的选择。从微观上看,学校的办学层次、学科布局、办学规模也十分重要。办学层次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地位,学科布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规模决定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在高等学校研究管理体制改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二是学校与学院(系)的关系,三是学校与学者的关系。

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说是对利益的重组和分配,特别是针对原有弊端的重组和分配。从理论上说,这样的“变化”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没有这些年的管理体制改革,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但是,理论上站得住脚的东西,未必在实践上都是可行的。最近,我在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上课,同志们告诉我,他们的老总,一上台就搞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一时间总是人心惟危,一时间总是热闹非凡。对于这些改革,无论人们在思想观念上多么能够接受,但实际操作上,总是惴惴不安。这样的改革之后,有些问题解决了,有些单位发展了,但也不尽然。操作这样改革的人,有的人上去了,有些人下来了。上去的人也未必经得住历史的检验,下来的人就各自不同了。有些人下台后,虽然人们对于他当时的做法并不是十分理解,但只要他还算公正、公允,人们见面后还能在一起寒暄;但是如果当时他做得不地道、不合理,人们见面后就“话不投机半句多”了。

学习了《孙子兵法》的“九变篇”,原来做过的事情没有想清楚的似乎更清楚了,原来没有想到的问题也似乎也想了起来。“九变”是教人如何去变,而且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应对变化。“九变”不是实指九种变化,而是指多种变化,意在根据具体情况而高度灵活机动之举。本篇首先强调通于“九变”的重要,指出只有“通于九变”,才算“知用兵”。而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则是要从事物正反两面的联系中去考虑问题,即所谓“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并以“利”为准则,灵活地运用作战原则。睿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时,必须兼顾利、害两个方面,而且要在不利的情况下要看到有利的因素,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并相信二者是可以转换的。

开篇孙子讲了五个“有所不”(即“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结尾孙子讲了五个“危”(即“必死、必生、忿速、廉洁和爱民)。孙子还告诉人们“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也就是说,要用对敌不利的事去伤害它,使其困屈;用一些小事去驱使调动他们,使其疲于应付;用小利去引诱他们,使其疲于奔走。他还有一个著名的论断:“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句话太绝了: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袭我,而要依靠自己随时应付敌来的充分准备;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哲人都对利害做过精辟的论述,如老子说:“祸,福之所依;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领导者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周全,要讲辩证法。我这些年在领导身边工作,不仅看到了高明领导者的所作所为,也时常将领导者的所作所为变成文字,在有关会议上作为交流材料。下面就是我的老领导,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和校长1998年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咨询工作会议上的一个发言。这个发言当时得到有关方面和领导的认可。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工作会议是教育部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参加会议的成员都是直属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最早是19908月在大连举办的“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而且还有一个组织“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

【附录1

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

   第九次全体会议交流材料

 

抓住机遇   以改革求发展

——华中理工大学校机关及后勤改革的汇报材料

华中理工大学

 

 自一九九八年十月《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和地方的新闻媒体报道了我校校机关及后勤改革的情况以来,我校这方面的改革引起了全国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关注。两个月来已有70余个单位组团走访了我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在此,特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作如下汇报。

一、改革势在必行

(一)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坚决实施机构改革

1、高等学校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改革之路

近两年来,我校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和办学思路。在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原有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是难以达到这些目标和思路的。如我们提出了“育人为本,三足鼎立”,即以培养人才为根本,教学、科研、产业化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思路,但在具体实施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突出表现在学校的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而言,在校机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一是机构重叠,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关系不顺,忙闲不均,冗员较多,服务不到位,工作效率不高;二是有的部门从事以服务为主兼顾创收或以创收为目的的营销活动,分散了部门的工作精力,扩大了干部职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行为和学校的整体利益;三是不具有党政管理职能的教学科研单位、专业性强或纯事务性的服务单位隶属于校机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安排可能有其合理性,但目前看来,既不利于这些部门本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机关的规范管理。

在后勤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校办社会,后勤包袱重,压力大;二是实体过多,各执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出现了无序竞争,重复投资,造成了浪费,也影响了校园环境和正常的校园秩序。

   高等学校长期沿袭下来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所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和突出,要想发展就必须走改革之路。

    2、国家的大环境为学校内部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这个良好的机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正在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这些对科技和教育带来了强大的社会需求,也使得高等学校有了改革的强大推动力;二是党的十五大和九届人大召开后,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大大加快,改革措施不断出台,特别是今年三月“两会”后,国务院政府机关机构的改革,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改革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华中理工大学党委决定抓住机遇,顺势而行,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党委选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是校机关和后勤部门的改革。

(二)改革的实际效果

我校校机关及后勤改革的效果可以分有形的效果和无形的效果两个方面。

从有形的效果来看,从19973月至8月的半年时间里,我校集中力量抓好机关改革和后勤改革,干成了多年想干而没有干成的事:第一,对校机关实行“精官简政”,一次性减少校级机构15个,校级机构由34个减少到19个,精简干部、职员30%,剥离教学、科研人员5%,使校机关工作人员由445人精简为288人,共减少人员35%;第二,推进了后勤社会化;把后勤各单位集中管理,组建为后勤集团,按企业化运作,后勤集团1800多人不再吃学校的“财政饭”。

从无形的效果来看,通过改革,干部能上能下有了良好的开端;员工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变化,爱岗敬业精神有所增强,无论是上岗人员还是转岗人员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震动,更加珍惜现有的岗位,工作态度、工作作风有所转变,服务质量有所提高。广大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对下一步学校进行其他方面深入的改革有了更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精髓之一。我们这次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力度大、震荡低、效果好。

这次改革,虽然触动面大,层次复杂,牵涉到2200多参与改革者的根本利益,但没有引起大的震荡,使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成功。这是华中理工大学顺应国家改革的大势,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符合学校干部、教师和职工强烈期盼改革的结果,也是方法得当的结果。

这次改革的基本方针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根据这个方针,我们抓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舆论先行

改革是一场革命,它触及到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各种利益关系,政策性强,难度大。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整个改革始终坚持党委的领导,充分发挥机关和后勤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各支部通过民主生活会等形式,统一了对改革的认识。

统一思想,就是要统一到“发展是硬道理,以改革求发展”上来。一开始就强调要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学习领会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精神,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机构的设置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管理规律的要求,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理顺关系,明晰职责,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下解放出来。强调按需聘任,双向选择,扩大干部分流的视野,拓宽转岗人员的分流渠道。我们还充分发挥了舆论的导向作用。利用校内各种媒体突出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宣传社会上和高等学校的改革经验,动员广大教职工支持和参与改革,积极为改革献计献策。

(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在这次改革中,我们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重点和难点的分析,以利于牢牢把握重点,着力突破难点。

我们认为校机关机构改革工作的重点是“三定”(定机构、定岗位、定编制)和干部聘任工作,难点是人员的转岗分流工作。说“三定”是工作的重点,因为它是机构改革的中心任务,且难度大。一方面,机构岗位如何设置,编制定多少,没有“权威”的指导性的规章可循;另一方面,虽然大家对机构重叠、冗员较多,必须做必要的调整精简已形成了共识,但在改革初期,不但没有一个部门主动提出本部门可以撤消或与其他部门合并或合署,有的部门还拿出有关方面的文件,强调本部门独立存在的重要性,有的部门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反复强调本部门某些职能存在的必要性,除一个部门主动提出压缩编制外,绝大多数部门要求增加编制。进行“三定”,要“摸着石头过河”,定的是否合理,关系到改革的成效,所以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说转岗分流是难点,是因为它触及到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利益关系,而当事人的心理和观念上的准备普遍不足。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影响学校的稳定。这就使得人员的转岗分流成为了机构改革的难点。

后勤改革工作的重点是推行企业化管理,充分发挥后勤集团人、财、物的整体优势,产生较好的规模效益,变包袱为财富。改革的难点同样是转岗分流,特别是稳妥地撤消劳动服务公司,对大集体职工进行妥善的安置。

(三)力度要大,动作要快

这次我们在改革时有一个深刻的体会,只要敢于“动真格”,只要是真正符合社会规律、民心所向的改革,就会受到欢迎。同时,改革的主持者要敢于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要敢于理直气壮,看准的事情,就要敢于坚持,不能退,退是没有出路的。

我们的具体操作步骤是:首先,成立了以党委书记牵头的改革领导小组,7名成员有4名是正副校级党政干部;其次,组织力量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到有关兄弟院校学习,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第三,在校内各院系及机关各部处以中层干部为主体,召开了49个座谈会,请他们献计献策。同时发动各部门研讨本部门职责范围及岗位职责;第四,党委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真的论证,按照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拟定了机构调整方案。

在改革的过程中,党委常委多次听取领导小组的汇报,对有关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策。有的部门对职能剥离有不同意见,三番五次地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反映,在方案出台后,有的部门一再要求突破编制聘用干部,反应非常强烈。党委认为,方案一旦出台,就坚决执行,决不退让,力度要大,动作要快。党委领导同志深入第一线做细致的思想工作。结果不但没有突破编制数,还在运作中现场办公,又压缩了2个编制,由原定精简到290人,变为288人。

我们充分抓住暑假的时机,放假第一天开始动员,新学期开始之前已基本完成工作,历时两个月,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速战速决,一举成功。

(四)水势虽急,波澜不惊

我们从学校稳定的全局出发,考虑转岗人员的切身利益,精心组织,对于人员去留等“敏感问题”力求慎之又慎。

其一是:“先挖渠,后放水”。我们先期启动后勤集团改革程序,使之成为机关改革转岗分流的主渠道,同时努力开辟多种分流渠道,从科技产业、图书馆、各院系等单位认真发掘岗位,为转岗人员创造新的就业空间和新的发展空间。

其二是:公开岗位信息,思想准备先行。我们将机关精简后各部处的岗位数与后勤等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一起公布,总岗位数超过机关应聘总人数,并要求每一个人申报不少于两个部门的岗位,使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同时可以有效减缓转岗人员的心理压力。妥善解决转岗分流人员的思想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改革过程的始终,力求理顺转岗分流人员的情绪,实现转岗分流的平稳过渡。我们还本着“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的精神,对两个曾患过癌症的干部留在原单位超编聘任,反响很好。

其三是:坚持原则,按程序办事,公平竞争上岗。这次改革中,我们认为在干部聘任中必须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任人唯贤、择优选聘的原则;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工作需要为主,兼顾个人自愿的原则。我们还按事先拟定好的工作程序,要求副处级及以下干部必须经过应聘演说、党委考核、任聘上岗。由于坚持规范管理,按程序办事,实现了公平竞争上岗,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

其四是: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用一个月的时间安排转岗分流,给转岗人员一个冷静思考和调整情绪的时间。在这期间,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积极提供供求双方信息,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沟通工作,学校共提供了四次招聘的机会,使大多数下岗人员都经过多次选择上岗,只有少数人员转入学校人才交流中心待岗。

三、这次成功的改革实践给我们的启示

(一)必须认识到改革的“含金量”是极高的,要加强对抓改革求发展的自觉性

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产力”。要看到我们的学校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我们的教职员工中蕴藏着极大的潜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这些潜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我校机关和后勤机构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这个成功不仅仅体现在精简职能部门和机关工作人员上,更体现在人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和震撼,高职低聘,处级干部待岗,后勤集团机构不定行政级别等这些在改革前做不到的事,这次都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更为可贵的是,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服务意识都有了明显的增强。

我校公安处原是我校较落后的单位,在这次机构改革中,动了真格,精简人员三分之一,其中有的是以前不敢“碰”的人员。人员的精简和调整给公安处带来了崭新的风貌。改革后公安处工作作风大变,服务精神大大加强。现在虽然人手少了,但校园管理、交通秩序、治安状况、集贸市场管理以及保卫干部的自身形象等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受到了教职员工的普遍认可和好评,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手段。只要我们着眼于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干劲,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力提倡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就一定能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要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力量

这次改革,党委一班人决心大,步调一致,机关和后勤的各级领导干部讲大局,讲纪律,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改革,党组织与党员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失时机地掌握思想工作的环节,坚决执行改革方案,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有些单位的党员纷纷与转岗人员谈心,帮助他们分析个人的长处与短处,正视自己、正视现实,树立起重新竞争上岗的信心。有些单位的入党介绍人主动找预备党员交换意见,鼓励他们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勇于参与竞争。有些单位的党员协助单位负责人,对个别不能正确对待改革、有较大抵触情绪的职工进行说服教育,摆事实、讲道理,较好地理顺了情绪,实现了转岗分流的平稳过渡。

(三)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我们要时刻相信群众,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改革积极性,现在学校里流传着一句话:“今天不爱岗,明天就下岗;今天不敬业,明天就失业”。改革不仅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同时也顺应了民心。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还要依靠群众,这不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今天改革得以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法宝。我校的改革之所以较为顺利,就在于我们有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有一个良好的工作传统,我们必须珍惜和尊重这个传统,而不是破坏这个传统,使之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基础。

(四)要看到目前的改革只是走了第一步,今后的工作更复杂,难度更大,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依然只能靠更深入的改革

校机关、后勤的机构改革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因为合理的机构与科学的制度相匹配,才能形成具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带来相得益彰的效果。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提高效率,增加效益,机构改革才可言成功。因此,下一步,我们决定以“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科教兴校”的思路为指导,继续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加强管理,重心下移;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科教兴校,一方面是要以学校的科技优势,用高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为管理干部提供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提高管理干部的素质、水平和能力。

具体而言,我们分别拟定了校机关及后勤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校机关要重点抓四个方面的工作:1.要从转变职能这个核心问题展开,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方法,形成合理的职能体系,重点是着眼于管理重心下移,调动院系的积极性,强化机关的宏观管理。2.抓住制度创新这个关键问题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办事规则、办事程序,形成自我调节、反馈灵敏的运行机制,促进机关工作规范化、科学化。3.努力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现代化,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4.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建立机关干部的行为规范,努力提高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总之,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机关党政管理体系。

后勤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以市场化为目标,实现四个转变:1、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彻底触动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当前最重要的是更新观念,从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转到市场经济上来,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特征,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观念。2、实现营销方式的转变。必须重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营销方式。要认真研究校内外市场,一切工作都从市场出发,又落脚到市场上,重大决策从市场上找依据,发现问题从市场上找答案,加快发展在市场上下功夫。要改变“官商”和“坐商”的作风,一切服从市场的需要。3、实现内部机制的转变。要积极采取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试行租赁经营制,探索股份合作制。借鉴社会同行业核算形式,引入物业管理方式,推进企业化管理。要按照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一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当前重点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以效益来定收入,建立奖优罚劣的分配机制,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制度和各种内部管理制度。4、实现经营战略的转变。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在积极开发与占领校内市场的同时,要主动向校外市场进军,实施后勤产业和其它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以及校内校外市场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变吃“皇粮”为吃“杂粮”,变“消费后勤”为“生产后勤”,以外补内,以副业补主业。总之,以改革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转换机制为重点,以提高效益为中心,形成产业结构多元化,资源配制市场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功能系统化的良性循环和高效率运转的新局面。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附录2

九变篇第八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 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42662.html

上一篇:我的博士生之路
下一篇: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0: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