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博文

科大的希望

已有 9167 次阅读 2008-9-26 20:16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

科大的希望

2008.9.26

前几天我还在问科大的同事科大的新一届书记校长什么时候任命,昨天终于看到了新闻上的任命消息,都没有出人意料。

科学网《许武任中国科大党委书记 侯建国任校长》新闻链接: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8/9/211381.html

科大新闻网《中共中央、国务院任免中国科大党政主要领导 许武任党委书记 侯建国任校长》新闻链接:http://news.ustc.edu.cn/zh_CN/?article=00016875

有意思的是,新闻上说老侯是个化学家。我不会说老侯不是化学家,不过他主要不是个化学家。更确切地说他应该算是凝聚态物理、表面物理,或者应用物理学家,虽然他选上的是物理化学的院士。当然,按照G. N. Lewis的说法“(自然)科学要么是物理化学,要么是核物理(Science is either physical chemistry or nuclear physics)。”,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前几年老侯还在做管人事的副校长的时候,曾经亲自找我谈话,热诚邀请我加盟科大化学物理系和刚成立的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我当时的热情也很高,因为我认可老侯希望办好科大的真诚愿望,所以愿意克服困难把家搬到合肥去。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我没有能够顺利搬到科大,自己也一直觉得算是对老侯食了言。现在每一次别人问我你怎么还没有去科大啊,我都觉得难以回答。

在中国学术界搬个家非常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做实验研究的。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在异地重新创业在研究上损失会很大,尤其是像我这样在学术和研究上正在走上坡路的人,情况会更为严重。事实上老侯和科大的同仁们已经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努力帮我创造一个在国内来讲还算好的条件,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权衡之后我还是觉得庄子说的“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这句话更有道理。如果我的研究不是正好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我也就真的会像十年以前毫不犹豫地回国来一样早就到科大去,不管自己是否能够在科大起到多大的作用。其实我一个人的去留最多只能能对科大的发展起到一点点有限的影响,我没能去科大效力并不见得一定是科大的什么损失,让我感动的是老侯和科大的同仁们也没有因此公开怪罪我。但不管怎么说,这仍然是一件让我自己觉得很尴尬和不爽的事情。现在也只能让时间和相互理解去慢慢消化。

其实科大在过去十几年中的问题,正是出在行政和经费的资源上。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科大还算是科学院的亲儿子,但各个研究所的领导已经不再像建校之后的那段时期一样把科大当成自己的亲骨肉。进入九十年代之后,科大和科学院上层以及各个研究所之间的关系就完全今非昔比。2000年以后虽然也说是要恢复原来的“所系结合,全院办校”方针,其实已经只是算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因为缺乏实际的利益结合,各个研究所很难有真正的热情把这件事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所系结合的具体体现是由各大相关研究所的所长兼任科大相关学院的正院长或相关系的正系主任,而实际的行政运转由科大内部的常务副院长或副系主任执行。因为科大和个研究所之间的共同利益其实交集并不多,我个人的观察是这种做法其实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流于形式。

真正的要做到良性的所系结合,其实需要相关研究所的所长由科大相关学院的院长或系的系主任兼任,这样也能使科大的人才和基础研究优势成为整个科学院研究所的源源不断的创新源泉。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需要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或常务副院长兼任科大校长作为其前提和必要的安排。在科大的所有校友心目中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情其实正是科大自1980年代后期开始在整个科学院内的相对地位下降非常厉害。具体的表现是科大在科学院内部的行政体系中的级别相对越来越低。这不仅仅是科大的损失,其实也是科学院和各个研究所的最大损失。

原则上由于运行方式和体制的问题,科学院的所有研究所都不会比好的大学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除非大学都办得很不好。由和一流大学大学没有非常强的联系和互动的研究所来主导基础研究相关的研究,本来就是一件非常一厢情愿的扯淡。中国的科研体制在不断变化,基金委和科技部以及其他和科学技术有关的能源、环境、国防等部门对自身目标的强化,会通过基金和经费的导向强烈影响科学院的各个研究所的运行机制和研究方向。预计科学院的研究所按照目前的运行方式将逐渐与基础研究越行越远,并会进一步失去自己的研究独立性和更新自己的能力。这些研究所为了自己的生存,会逐渐变成一个一个在学科上自我割据与相互竞争的不伦不类的机构。而真正能够做到在知识和学科上相互依存和协调,实际上非常需要一个共同的知识与精神来源。我个人认为真正的以科大为主的在比较基础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上的所系结合完全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当初科大之被创立,我的理解其实就是为了起到这个作用。但1980年代以来的实际情况其实是渐行渐远。这些都是各种客观的时间和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我在想到这些事情的时候的感觉是觉得“形势比人强”这句话真有道理,也为自己能在1980年代初进入科大学习感到无比幸运。

我个人不觉得科大将来只是作为教育部属下的另一个全国性的研究型大学会有什么长远的好处。作为一个注重基础性研究的研究型大学,科大将来在教育部体系中的地位和能够得到的支持在全国众多的研究型高校相比会是非常有限,也完全无法和北大、清华等高校相比。地处安徽本来就是一个劣势,和各种地方性的高校相比科大也很难得到地方上的强有力支持。

解放以前,清华大学之所以能够远超出其它大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清华有庚款基金的稳定支持,另外是因为清华一开始是由外交部而不是教育部管理。由于外交部的主业不是教育,所以清华的管理和行政反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和科大建校之初属于科学院而不是属于高教部其实是异曲同工,科大建校之初的发展也正是大大得益于此。科学院和科大现在正是需要找到一个长远和有效的机制来加强科学院跟研究所和科大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把科大尽量地推给教育部和地方了事。这对保证科大的发展和保证科学院研究所今后相对于科学院之外的其他机构与部门之间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将会非常关键。

因为了解这些情况,所以我很佩服过去十年在朱清时校长等人的领导下,科大在非常困难的外部条件下抓住了一些机遇,使得科大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现在这个新的班子还是会面临基本相同的外部环境和限制。一段时期之内我个人看不到科学院会扭转过去十几年来不够重视科大发展的基本状况,或者改变院内各研究所和科大之间的互动方式。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大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预计将是充满艰难的事业。

我个人在这个事业中起不到太多的作用。我只能力求做好自己的研究,做一个还算不会为科大丢脸的校友,并且预祝老许和老侯能够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科大办得更好。

这些是我在得知科大新班子任命新闻后的一些粗浅感想。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6-40522.html

上一篇:《谋杀人的分子》
下一篇:如何取消青年博导的博导资格?
收藏 IP: .*| 热度|

3 徐磊 吴雄斌 寸玉鹏

发表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4: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