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兵 当下正在连载《南腔北调》

博文

N25亲近经典,懂不懂都有收获——关于霍金《站在巨人的肩上》 精选

已有 5762 次阅读 2007-6-30 01:1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载2004年10月1日《文汇读书周报》
南腔北调(25)

 

亲近经典,懂不懂都有收获
——关于霍金《站在巨人的肩上》

□ 江晓原  ■ 刘 兵

 

  □ 最近斯蒂芬·霍金选择了五位科学大师的著作,加上他所撰写的五位科学大师的传记,编成了一部《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这五种大师经典是: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伽利略的《关于两门新科学的对话》、开普勒的《宇宙和谐论》(第五卷)和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辽宁教育出版社最近隆重推出此书的中译本,共两巨册。此举对于科学史及整个学术界皆有重大意义,自不待言。
  但是有人对霍金的书名有些腹诽,认为霍金是借历史上的科学巨人来自高身价。他们甚至从书的封面设计上找出端倪——霍金的头像在上方,而五位科学巨人的头像并列在下面,“这不是暗示他霍金站在了这五位巨人的肩上吗?”他们问道。而对于霍金所搞的学问,有些人也认为并不能与这五位科学巨人相提并论。
     这样一来,此书书名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究竟是谁站在了巨人肩上?是霍金?还是这五位巨人象叠罗汉那样,后面的人站在了前面的人的肩上?还是指读者通过阅读这些科学巨人的伟大著作从而站在这些巨人肩上?

    ■ 对于一个书名,能够做出多义的解释,一般来说并不是坏事,甚至可以让读者产生更大的联想空间。
  关于这本书,出版者肯定有相当大的成分是在利用霍金的知名度,不过这样利用霍金的知名度,把这几部在科学史上及其重要、但在通常情况下却很难在一般公众或一般图书市场上产生影响的科学经典著作,印出来并卖出去,仍不失为一件好事。
  至于你说的有人对霍金的腹诽,我想倒不一定有什么必要。霍金也许并不排除利用科学世俗来自高身份的潜意识,但就长久来说,即使有了这种自我抬高,如果他与此高度并不相配的话,历史也会自然地将他淘汰。反之,在另外的意义上,讲霍金是站在巨人肩上,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就是其知识的积累性吗?就算按照库恩的不可通约性理论,至少在同一研究范式内也是如此,而且这本书中所收的几位科学巨匠,其在历史发展的前后逻辑上,也确实与霍金是处于同一传统。
  我倒是不太关心这本书的书名的问题,而是想到另一个问题——这本在一定程度上以霍金的知名度为基础来包装并推向市场的著作,并不是那种通俗易懂的作品,甚至与霍金本人那本因其通俗的外在形象和其他一些因素使得众人争购但大多数人很难完全读懂的《时间简史》(就更不用说像《果壳中的宇宙》了)相比,其内容要艰深得多。如果不是真正对科学史有兴趣,而且有相当的历史知识和科学知识,普通公众很难完全读懂。那么,对于这种在出版者制造的市场和实际读者与此书之间存在的巨大隔阂,我们又该怎样看待呢?

  □ 书名的问题,原是说着玩玩的,就是霍金真要这么“站”,我也没有太大意见。但是你说的“巨大隔阂”,我倒觉得无伤大雅——非但无伤大雅,简直就是一种功德。
  我知道,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形:某些读者被霍金的名望所打动,就购买了这两巨册的《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是回家一看,天啊!这些玩意怎么看得懂?会不会暗骂霍金与书商勾结骗我的钱?
  但即使真是这样,我认为读者买一套回去仍然不亏。记得在北京此书的新闻发布会上,书评家止庵有一番精彩发言,他说,他知道这书中的内容自己多半是读不懂的,但是为了知道这些如雷贯耳的科学经典名著究竟是什么样子,他还是愿意读一读,看一看,“起码也和大师照个面”。止庵这话说得既坦白又实在。
  想想也是,我们和经典原著已经疏离得太久了,我们已经不习惯亲近科学大师和他们的原著了。为什么不在霍金的建议下——或引诱下——来亲近一把呢?对于人文学术的大师及其经典原著,我们有时还是偶尔亲近一下的,或者至少还会有亲近一下的冲动;但是对于科学大师及其经典原著,我们久矣就连亲近一下的冲动都根本没有了。
 
  ■ 从原则上讲,我可以同意你的说法,即对于普通读者,那怕是体味一下历史上的科学名著的味道和感觉也是件不错的事。不过,我还可以提出另外一种不同的说法。也就是说,对于普通公众,真的必要认真地阅读像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这样历史上科学原著吗?极端一点讲,我觉得其实也没有必要。别说普通公众了,就是对于在一线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也不一定要有这样的要求。在发布会上,我也曾谈到了这样的想法,不过,当时有人补充说,对于那些想成为科学大家的人,还是有必要的。这我也同意。当然对科学的历史、文化有着特殊兴趣的人,也肯定应该读读这样的名著。不过我还是坚持认为这样的阅读对于普通公众不是必要的。
 
  □ 有一种观念,认为对于掌握科学知识来说,阅读大师原著远不如阅读教材或普及读物来得有效。比如许多人认为,如果你要了解行星运动三定律,你只消查一下天文爱好者手册就可知道,有什么必要去啃几百年前开普勒的原著呢?这话虽然是不错,但是,阅读天文爱好者手册和阅读开普勒的原著毕竟不是一回事,这两者是完全不能相互替代的。

  ■ 说不是必要的,并不是说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体会一下历史的文化情境,就像止庵说的那样,真正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科学毕竟有其重要意义。对于大众,以更轻松的方式来接触科学也许更合乎教育的规律,也更人性化一些。这样讲并不是全盘否定此书的意义,而只是对其意义进行了一点有限的限制,不至于过分夸大。
  实际上,当文化发达到相当的程度时,以中国的人口基数,仅仅有体验一下与大师“见面”的历史感需求的人,就会有许多许多,足以让书商们有钱可赚。这就象那些收藏古董的人一样,除了那些真正热爱、真有研究的人之外,也有想以此投机发财的,也有只是想增加一些文化教养(那怕只是形式上如此),后者同样也是值得鼓励的,也对(包括狭义的古董市场意义上的和广义的公众文化素质意义上的)“文化事业”有所贡献。不过,与此稍有差别的是,目前就科学来说,还远没有形成可与古董收藏相比的那样一种文化氛围。而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则还要从事科学文化传播的工作者们继续努力。
 

  《站在巨人的肩上——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伟大著作集》,斯蒂芬·霍金编,张卜天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定价:148元(上、下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4-3977.html

上一篇:N24科学素养:它到底是什么呢?
下一篇:N26与国际接轨: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技术论手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