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流动探索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qjiang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Associate Prof., Ph.D.

博文

1100道检测关为何实效?

已有 3911 次阅读 2008-9-15 09:10 |个人分类:席谈时事| 质量, 孩子, 牛奶, 三鹿

早上打开新闻就看到了这个:

三鹿事故嫌犯身份确定 多为牧场挤奶厅经营者

中新社石家庄九月十四日电 (记者 田张梦 高新国)河北省政府十四日对外通报,三鹿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目前被刑事拘留的十九位犯罪嫌疑人中有十八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者,河北警方正全力彻查。

  十四日,河北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调查进展情况。河北省公安厅政治处副主任史贵中表示,事发后,警方经过深入调查相继排除流通销售、产品储存、生产加工环节添加三聚氰胺的可能性,将目标锁定原奶及其原材料采购环节。

  据介绍,三鹿原奶来源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牧场模式,这种模式是集中饲养百头以上奶牛,集中饲养、统一送奶;二是奶牛养殖小区的模式,由小区业主提供场地,奶农在小区内各自养自己的奶牛,由小区统一采奶运送;三是挤奶厅模式,奶农各自散养奶牛,统一到挤奶厅采奶;第四种就是以上三种模式的交叉。

  警方调查发现其中有四十一户经营者有掺入三聚氰胺的重大嫌疑,在摸清了这四十一户的具体位置,负责人及其员工的基本结构和活动规律之后,警方于九月十二日凌晨五时组织涉案地的近八百名民警进行清查。现场查获疑似三聚氰胺物质。

  史贵中说:“经过对其中七十八名有关人员进行依法传唤,其中十九人因为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依法刑事拘留,其中十八人是牧场、奶牛养殖小区、挤奶厅的经营人员,还有一人是非法出售添加剂的经营人员。据他们供认,向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奶中的蛋白质监测指标,非法牟利。”

  据悉,今天,河北省公安部门成立案情侦破领导小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誓不放过任何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将对已经报案的犯罪嫌疑人加大审讯力度,弄清三聚氰胺的来源、添加过程,追踪相关涉案人员,全力尽快彻查此案。(完)

 

既然是原材料问题,那么三鹿的质量检测为何不起作用?

搜索三鹿的质量检测网页,发现早已经打不开.不过利用google还是打开了该网页在8月27日的缓存:

三鹿集团质检中心分别设有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仪器分析室,担负着集团全部原辅材料、成品、外来样品的检测任务。现有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的占90%,通过国家乳品检验职业资格的人员占90%以上。2006年,质检中心获得了国家实验室的认可证书,实现了“一次认可,一个标准,一次检验,全球承认”的目标,为产品检测与科技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证。
        在设备方面,配备了一大批进口
检测设备与仪器,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检测
机构,在微生物分析上选择了英国生产的120型微生物快速测定仪,奶粉营养理化指标分析采用瑞典波通公司生产的8620型近红外分析仪,在维生素分析上采用了美国WATERS公司高效液相色谱仪、PE公司的气相色谱仪和荧光分光光度仪,在微量元素分析上选择美国P E公司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使中心具备了生鲜牛乳、奶粉、豆奶粉、灭菌奶、酸奶等一系列乳制品各项指标的全项检验能力。
        在
检测体系上,集团建有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严格奉行“科学严谨、公正准确、及时高效、服务优质”的质量方针,以完备的技术力量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的检测服务。中心严格按照标准对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测,实施二次监测制度,即下属各企业检测
合格后,集团还要进行二次全项监测,合格后产品才能出厂。公司专门设立了产品样品储存室,对每一批次出厂的产品留样,在保质期内观察、分析其质量变化,对市场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与跟踪。同时,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产品召回制度。为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提供保证。
        2008年,投资近2000万元的集团中心化验室投入使用,为
检测工作再上水平搭建平台。

看着真是感到一种讽刺!问题牛奶,连老百姓都能看出有浑浊悬浮物,这些高科技的专业检测人员,设备却是一路绿灯.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掺入三聚氰胺的牛奶是如何逃过1100项“关口”,而被制成奶粉的呢?700吨受污染的奶粉又是怎样流向全国的呢?它们怎么成为漏网之鱼的呢?

网友们更大的责问是,为什么之前已经出现的预警信号,没有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难道只有发生“身体预警”这样的悲剧,才能引起重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310-39006.html

上一篇:博士毕业,是不该按年头算!那按什么算?
下一篇:LX因伤退赛后...[ZZ]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