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农业技术问题实录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jm9518 记录当前农业生产上发生的问题及相应的解释或解决方案

博文

南京:荸荠、慈姑病虫害发生重

已有 11975 次阅读 2008-9-9 15:37 |个人分类:植保问题|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荸荠, 秆枯病, 枯萎病, 白禾螟, 慈姑

 

 

200895日,南京市江宁区李玉来反映,当地种植的近1000亩荸荠最近普遍出现地上茎发黄、枯死等发病症状,难以诊断是哪种病害,用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效果不明显,当地农民急需防治对策。当天,笔者赶赴现场进行诊断。

在江宁区谷里镇现场看到,当地大面积集中连片种植了荸荠、慈姑、荷藕等水生蔬菜。现场诊断过程中发现,当地大面积种植的荸荠普遍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秆枯病和枯萎病。不同田块发病种类不同,有的单独发生,有的两种病害混发。秆枯病在田间的明显症状是地上茎上有明显的梭形病斑,病斑上有黑点。枯萎病病茎上没有明显的病斑,多整条茎发黄或枯萎死亡。部分荸荠田还有较多的荸荠白禾螟成虫发生,纯白色的白禾螟成虫星星点点分布在荸荠地上茎顶端。

 


 



另外,当地大面积种植的慈姑黑粉病普遍发生,部分田块发病严重。在江宁区谷里镇某村,当地种植的慈姑几乎每块田都有该病发生。移栽较早的田块发病较重,重病田病株率达100%,病叶率达50%以上,重病叶上满叶疱斑、生长畸形。移栽较迟的发病相对较轻,但很多叶片上已有褪绿斑和疱斑出现。




据了解,当地在近两年才大面积种植荸荠、慈姑、荷藕等水生蔬菜。去年病害较轻,产量高,荸荠亩产达1500-2000公斤,销售价格在1元左右,种植效益比较高。今年病害比去年严重多了。荸荠苗期即开始发病,部分田块荸荠苗点片状发病枯死。特别是到8月底9月初,田间病害突然加重发生,一周内田间即有大量枯黄地上茎出现。从与当地农民谈话的情况来看,由于种植时间不长,他们对荸荠、慈姑、荷藕等水生蔬菜的常见病害也很不了解,更不知道怎么防治,大多使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常见杀菌剂进行防治。

考虑到目前生产上水生蔬菜发展较快,而上述病虫害是生产上常发病害,而且目前正进入发生盛期,笔者结合有关文献,将有关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诊断和防治方法进行了整理和修订,供有兴趣的同行参考。其中重点对有关病虫害的防治药剂进行了修订,剔除了以前一些老文献上推荐的药剂品种(其中很多药剂病虫已产生抗药性,应用后防效差),新增了一些新型的高效适用药剂。

荸荠秆枯病

秆枯病为荸荠的主要病害,主要在南方种植区发生分布。通常病株率30%~50%,严重时病株率80%~100%,致植株成片枯死,显著影响荸荠生产。

该病主要危害叶鞘、茎、花器。叶鞘染病,初期基部出现暗绿色不规则形水渍状斑,后扩展到整个叶鞘,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并出现短条状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茎秆染病,初出现水渍状暗绿色梭形或椭圆形至不定形病斑,病部凹陷变软,其上产生黑色小点。花器染病后亦产生类似椭圆形至不定形病斑,多发生在鳞片或穗颈部,终致花器枯黄坏死。湿度高时病斑上可产生浅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荸荠秆枯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荸荠柱盘孢霉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中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由气孔或穿透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发病。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重复侵染。田间1729℃,连续阴雨或浓雾、重露天气,有利于该病的发生与流行。通常种植过密、偏施氮肥、植株闻通风透光性差,病害严重。严重发病的田块,因茎秆变软而倒伏。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苏荠(苏州地方品种)抗病力较弱;鹰潭大头荸荠(江西地方品种)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

防治该病,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重病地区和重病田应推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水稻等禾本科作物轮作,与荷藕、慈姑轮作也可以。最好小块种植,排灌分开,避免串灌和漫灌。不使用病田生产的荸荠种。注意对球茎和荠苗进行药剂处理,球茎用药浸泡l824小时;荸荠苗在定植前药齐腰浸渍23小时后移栽。早期田间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药封锁发病中心,防止病害蔓延。荸荠封行前后,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根据田间苗情、天气和病情喷药,隔715天一次,共喷34次。注意交替喷药,前密后疏,喷匀喷足。

在药剂选用上,代森锰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粉锈宁等药剂对该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田间发病后使用治疗效果很差。预防和治疗效果比较好的药有:菌力克(43%戊唑醇悬浮剂)6000倍液、福星(40%氟硅唑乳油)6000倍液、乐必耕(6%氯苯嘧啶醇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敌力脱(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等。

田间发病后喷药防治,应保证适宜的用药浓度和用药量。据试验,在发病初期,每次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0公斤喷雾,隔7天防治一次,连续防治3次后防效可达80%左右,而每次每亩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60公斤喷雾的,防治3次后防效只有50%左右。

荸荠枯萎病

枯萎病又称荸荠瘟,为荸荠的重要病害,部分地区发生分布,发病后病情往往较重,常造成毁灭性损失。

该病可侵害根、球茎和茎部,播种至采收期都可发病,致荸荠烂芽、苗枯和球茎腐烂,尤以成株期受害重。苗期或成株染病,茎基部初期变褐,逐步向上发展坏死,病株生长衰弱、矮化变黄,少数分蘖开始枯萎,终至全株枯死。根和茎部染病,呈黄褐色至暗褐色软腐,致植株枯死或倒伏,局部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球茎染病后,荠肉变褐腐烂,球茎表面亦可产生少许粉红色霉层。

该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尖镰孢霉荸荠专化型真菌。病菌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C,适宜温度为2530℃。病菌以菌丝潜伏在荸荠球茎上越冬,随球茎调运进行远距离传播。田间发病后病菌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使病害扩展蔓延。荸荠生长期偏施氮肥和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病害发生严重。

该病病菌可沿匍匐茎蔓延,形成发病中心。在秧田期及大田前期,常形成整丛黄枯,称为“整棵死”。到9月份病情盛发期,地下茎基很快腐烂,地上部表现为失水青枯,称为“青枯死”。失水的地上茎易拉起,基部软腐,并有微红色霉层;发黑腐烂的茎基部保湿一夜,可长出白色霉状物,这些特点是识别该病的重要特征。

该病一般6月中旬始见,到7月中旬栽插前一直有零星发病。移栽到大田后,有些带菌的秧苗不等活棵即死亡。有些带菌的植株虽能活棵,但病菌可从匍匐茎蔓延侵染病株外围的健株,造成陆续死苗。从栽后到8月中旬,如果气温较高,病情发展较慢。从8月下旬开始始,发病重的田块可出现发病高峰,严重的田块70%以上的植株会枯死。多数田块在9月上旬前病轻,9月中下旬才突然暴发,有些甚至到10月初结荸荠时才暴发,症状为青枯死。到l1月中旬以后,气温进一步下降,不利于病菌生长发育,病害停止发展。这一发病特点与荸荠枯萎病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有关。该病病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为1035℃,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防止该病,首先应避免使用带病种球和种苗,不要在病田留种。选择上年无病田种植,发病田块可与荷藕、慈姑等轮作3年以上。注意对种球用药浸泡2448小时消毒,对种苗用药蘸根。秧田后期用药防治2次,带药下大田。大田前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销毁,用药封锁发病中心。大田发病早的田块应于8月下旬到9月底多次用药防治,隔10天一次,防治34次,每次每亩用50公斤药液细喷雾。其余田块在9月下旬到10月初用药防治2次。栽培管理上不过量施氮肥,应增施磷钾肥,促进荸荠生长老健,增强抗病力。9月份施追肥2次,防止后期脱肥。不宜重烤田至土表裂缝,否则更容易发病。

在防治用药上,施保克(25%咪鲜胺乳油)、敌力脱(25%丙环唑乳油)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对荸荠枯萎病防治效果较好,甲基托布津次之,代森锌、代森锰锌、恶霜锰锌等防治效果较差。即使是使用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也必须着重抓好种球消毒和种苗蘸根两个关键环节的工作,田间喷药掌握在发病初期进行,并注意多次喷药,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

注:今年夏季江苏省连续阴雨天气多,8月中旬后气温明显下降,有利于荸荠秆枯病和枯萎病的发生,这可能是谷里镇今年这两种荸荠病害发生重的主要原因。另外,去年当地农民使用的苗种多为外购种,而今年使用的多为自留种,苗种仅使用多菌灵等消毒,这也是病害加重发生的可能原因。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这两种可由土壤传病的病害将逐年加重,生产上应注意采取轮作等措施加以防治,并注意对荸荠灰霉病、软腐病、酸腐病等病害的防治,保证当地水生蔬菜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荸荠白禾螟

荸荠白禾螟又名纯白螟、无纹白螟,鳞翅目螟蛾科,主要以幼虫钻入荸荠茎杆蛀食危害。它主要危害荸荠,还会危害茭白、甘蔗等作物。

荸荠白禾螟成虫一般全白,有时雄蛾前翅略带灰褐色。成虫趋光性较弱,飞翔能力也较弱,田间扩散性不强。成虫栖息在荸荠地下茎的上部,极易观察,站在田埂观看即能估计田间蛾量。卵块多产在地上茎距顶部515厘米处,卵块长椭圆形,上盖黄褐色绒毛,似三化螟的卵块。内有卵几十至一百多粒。卵块初产时淡黄褐色,临孵化时黑褐色。卵期47天,秋季气温低时可达10天以上。幼虫多于上午810点孵化,一个卵块孵化完约需l024小时。初孵幼虫体长11.5毫米,黑色,首先爬至叶尖,后吐丝随风飘散,扩散能力强,在田间分布均匀。幼虫扩散后在茎秆上蛀孔有趋嫩趋湿习性。幼虫接触地上茎12小时即可蛀入,并很快穿过横隔下降到基部取食,剥开地下茎可见连续的孔道。幼虫在基部转株危害,1头幼虫可危害35个地上茎。幼龄时取食少,造成虫伤株,地上部不表现症状;高龄时可食尽基部叶肉造成地上部黄枯。老熟幼虫在茎秆基部化蛹,先在化蛹部位上方约13厘米处咬一椭圆形羽化孔,后吐丝做茧,在茧内化蛹。蛹历期612天。

荸荠白禾螟一年发生4代,有不完全5代。一代幼虫发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主要危害荸荠秧苗和上年荸荠田里的再生荸荠苗。二代幼虫发生在7月上旬至8月初,主要危害秧田和移栽田的荸荠苗。三代幼虫发生在8月上旬至9月上旬,危害大田荸荠。二代、三代为主害代,常造成严重减产。四代幼虫自9月开始危害,直至10月中下旬,大部分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防治荸荠白禾螟,应重抓秧田期防治,压低虫口基数;重治三代,挑治四代。一般在每亩见蛾50头后,过34天喷药防治。适用药有锐劲特(5%氟虫腈悬浮剂)、氯虫苯甲酰胺、、杀虫单、高效氯氰菊酯等。其中氯虫苯甲酰、锐劲特具有内吸性,持效期长,一般每代用药防治一次即可取得良好防治效果;高效氯氰菊酯等药剂没有内吸性,需多次喷药防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水清)

资料链接:

荸荠主要以球茎繁殖。萌发后先形成短缩茎,其顶芽和侧芽向上抽生绿色地上茎进行光合作用,叶片退化成膜片状。地上茎细长中空,如管直立,内有隔膜,茎基部包有叶鞘。自母株短缩茎向四周抽生匍匐茎,形成新的植株,结球期匍匐茎顶端膨大为新的球茎。花序为穗状花序,小花呈螺旋状贴生。果实为小坚果,果皮革质,不易发芽。

荸荠秆地上茎表面光滑,不利于药液附着,影响喷药防治效果。加足水量细喷雾,或者用弥雾机喷药,有利于药液附着,提高防治效果。配制药液时加入有机硅助剂等农用增效展着剂或加入1‰的日用洗衣粉,有利于药液附着,提高防治效果。

慈姑黑粉病

黑粉病又名疱疱病,是慈姑的主要病害,分布较广,一般发病率20%40%,重病田病株60%以上,最重达100%,严重影响慈姑产量和品质,常造成10%20%减产,重病田可损失50%以上。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也危害花器和球茎。叶片染病,初在叶面形成椭圆形至不规则形褪绿斑,后变成黄褐色至灰褐色大小不等的隆起疱斑,叶背病斑稍凹陷,随病情发展疱斑枯黄破裂,散出黑色粉粒,即病菌的孢子团,严重时病叶扭曲畸形。叶柄染病,在病部形成球状肿瘤,或产生黑色条斑,内生黑粉状孢子。花器染病,子房呈黑褐色疱状。球茎染病,多在植株基部与匍匐茎结合处开裂,在球茎内产生黑色孢子团,病重时植株枯黄坏死。

该病病原属担子菌慈姑虚球黑粉真菌。病菌以孢子团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或在种球上越冬。次年日均温达15℃以上时,孢子团开始萌发产生担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溉水进行初次侵染,发病后以后病孢子进行多次重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发生。生长期高温多雨、多露,病害发生严重。田间植株生长嫩绿、偏施氮肥、密度过大,病害发生早而重,连作地块发病也重。品种间对病害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

防治该病,应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病品种,如白慈姑、刮老乌、紫圆等品种。注意选用无病种球,自留种在催芽前用1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12.5%粉唑醇乳油30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2500倍液浸2小时,或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小时后用清水洗净催芽。清洁田园,采收后彻底清除病残组织,集中销毁。重病区避免连作,注意增施磷、钾肥,合理定植,不要太密。加强水肥管理,避免长时间深灌和过量施用氮肥,后期干湿交替,促进根系发育,及时摘除老叶、黄叶和病叶。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80%抗菌素402乳油1000倍液,或12.5%粉唑醇乳油2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菌力克(42%戊唑醇悬浮剂)8000倍液,或世高(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福星(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浮剂500倍液喷雾,1015天一次,共防治24次。(水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170-38315.html

上一篇:“下雪不冷化雪冷”新说
下一篇:水稻,要命的7天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