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bow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ainbow

博文

读此文,你不会闷(You Will Not Be Bored Reading This)

已有 4869 次阅读 2007-6-24 11: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

前段时间我在《英语学习》上看到这篇文章(You Will Not Be Bored Reading This),觉得很有意思,就贴到博客上,自娱自乐。

我们是那么容易感到无聊,以至于这已经变成了一种时尚。

但什么是无聊呢?无聊是界定摩登时代的一种特征,人们越来越痴迷于逃离无聊。不过我们也不会将这种平常的现象理解成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描绘的“一种残忍的、难以描述的痛苦”,或克尔恺郭尔(丹麦哲学家,神学家)所说的“万恶之源”。世界从未像今日这般无聊,原因在于,今日的文化时时刻刻迫切地要取悦、刺激我们,但又免不了总是失败。

Lars Svendsen (无聊之人)是一名来自挪威(无聊之国家)的哲学(无聊之学科)教授,他写了一本有趣的书,名为《无聊的哲学》,里面提到了较之精神鼓舞或兴趣爱好,无聊状态或逃避无聊的愿望更能激发人们采取行动。“无聊,”他写到“是现代性的一种典型的表象,他与西方世界的每个人紧密相关”。

在人类所经历的历史长河中,无聊应该算是个新鲜事物。随着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期待与日俱增,“bore”一词就于18世纪应运而生了。

在我们周围确实有许多无聊的事情。忙碌和无聊就成了生活的两种可能,的确,这就是许多人所经历的,这贯穿着大部分人类历史。下埃及地区的僧侣控诉吸人生气的“正午恶魔”(古埃及及沙漠地区的人想象中使人倦怠、绝望的力量),这恶魔让他们原本单调乏味的修行生活倍加无聊。早期天主教神父谴责倦怠(无聊的前现代的祖先),把它看作是从其他人那流传来的罪恶。从某个方面来说,他们的谴责是对的,因为从统计数据看,无聊与许多恶习有关,从吸毒到滥交、暴力、自杀,以及午后的肥皂剧。

诗人和艺术家也全力以赴来应对无聊。有些人醉心于无聊:普鲁斯沉溺于它贴满软木贴面的卧室里,贝克特无休止地等待戈多的到来,波德莱尔在“空虚与深切的倦怠中”种出了“恶之花”。浪漫主义及随之而来的内省热潮让无聊成为普遍现象,而在这之前,只有僧侣、贵族、作家们才有时间和闲情去无聊。无聊变成了显示社会地位的象征。即便在今天,人人都会感到厌倦时,宣称自己心生倦意仍能给人制造一种老于世故的假象。

无聊将我们与动物区别开来,动物们受到刺激后可能不会兴奋,但是它们绝对不会感到无聊。我们也许会在无聊中死去,但是我们也意识到无聊暗示着死亡,它像一个恐怖的阴影不断向无知与空虚中延伸。从某种程度上讲,在19世纪,无聊已演变成为一种现象,这应归于个人能力不足,(托马斯.杰斐逊总统给他女儿们的信中说:“如果我们知道倦怠是什么,那就是我们自己的过错”)以及我们遭受的外部因素。

对沉闷的惧怕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奢侈。在较长时期中,快乐与悲伤,喜爱与憎恨,高兴与愤怒保持相对稳定,而无聊的数量却在近代不断增加,这也迫使我们去寻找更多畸形的方法来逃避无聊。躲避无聊已经成为一种伦理需求,一种数千英镑的产业,如手机彩铃、即时通讯、互联网娱乐节目下载,以及最好的消除无聊的服务。我们的经济已经越来越依赖这个怪圈:无聊,然后通过新鲜的娱乐方式来减轻无聊,接着迅速地变得更加无聊,而后又有新事物的出现……

约瑟夫.布鲁德斯基(俄罗斯诗人,散文家)认为防止无聊的唯一方法就是全心全意地接受它“当它把你打入底部时,你就让它挤压你;然后侵入其中,接着你再向底部出击,你出击的越快,就会越迅速地返回表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3700.html

上一篇:瘦不代表“不胖”
下一篇:向制造合成生物迈出的第一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