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b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bby

博文

海南岛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已有 9109 次阅读 2008-8-20 20:57 |个人分类:科学感想|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海南岛, 自然保护区

(保亭到陵水县城公路)祖关镇与本号镇之间的吊罗路路口拍到的海南田野风光


(保亭到陵水县城公路)祖关镇与本号镇之间的吊罗路路口拍到的海南田野风光


(保亭到陵水县城公路)祖关镇与本号镇之间的吊罗路路口拍到的海南田野风光


(保亭到陵水县城公路)祖关镇与本号镇之间的吊罗路路口拍到的海南田野风光


(保亭到陵水县城公路)祖关镇与本号镇之间的吊罗路路口拍到的海南田野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吊罗山风光














 

[前往陵水县吊罗山方法]保亭到陵水县城公路之间,具体位置在祖关镇与本号镇之间,有一个三叉路口,有吊罗路,往吊罗山林业局方向。有公交车可坐。比较方便。(或者在陵水县富陵路乘中巴车到达本号镇,然后坐到吊罗山保护区方向的公交车。)

 

 

海南岛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介

 

吊罗山是海南六大热带雨林地区之一,又是国家森林公园,根抱石、高板根、古藤缠树、老茎生花、空中花篮和树木绞杀等奇观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中国濒危保护植物——植物活化石桫椤树随处可见,让你很容易就情陷其中。吊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84年建立,该保护区地跨陵水、保亭、琼中3县,现有面积18398公顷,是我省保留有热带原始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根据各方面科考专家对吊罗山多次考察的结果来看,吊罗山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森林分布区之一,这里的低地雨林属于我国热带地区发育最盛,最接近赤道热带雨林的植被类型,是我国稀有的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也是我国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目前为止,吊罗山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珍稀濒危植物146种。

http://www.hnvst.gov.cn/%26P%26H%26O%26T%26O/?249

 

吊罗山是我国极为珍稀的原始热带雨林区之一,距高速公路陵水开口处仅21公里,有省道相通。吊罗山森林公园拥有湖光山色、峰峦叠嶂、飞瀑溪潭、巨树古木、奇花异草、珍禽稀兽、岩洞怪石等众多天然旅游景观,且有在岛内享有盛名的枫果山瀑布群以及秀美的南国田园风光。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4,最高月均气温Z8(七月),最低月均气温15(十一月),是一座理想的“天然空调区”。凉爽的气候和洁净的空气,将大自然的神、奇、古、秀、野、雄、幽在有限的空间,向游客充分展示出自己不可替代的鲜明特色,完全有别于岛内众多滨海人工景区和“阳光沙滩、椰风海韵”的传统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绿的陶冶和清爽的体验,使人乐不思归。吊罗山是名副其实的“植物宝库”和真正的“野生动物园”,不仅令人心旷神怡,更能使人增添许多科学知识,既适宜于避寒,也适宜于避暑;既适宜观光娱乐,更适宜于考察探险。关于吊罗山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传很久以前,吊罗山十年九旱,百姓辛劳一年却收获几。有一户苗族人家,母子相依。儿子南喜勇敢、正直,但家境贫寒尚未婚娶。这一年又逢大旱,眼看庄稼都要枯死了,村里体弱者因饥渴也濒临死亡。南喜晚上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老人对他说:天旱是因为这里的人无节制地砍伐、狩猎、残害生灵,触怒了地神,向天上的王母娘娘告状,遣旱魔惩罚所致。要解此难须速派人去三角山(吊罗山主峰),脚踩刀梯请娘娘宽恕, 赋予能降雨的神锣。醒后,南喜告别乡亲踏上征途。来到峰顶。他攀登刀梯,感动了王母娘娘,派七仙女中最小的小妹下凡送锣。小妹与南喜一起敲响神锣,倾刻大雨如注。小妹因爱南喜人品,决定不再重返天国。两人喜结良缘。他们把神锣挂在凤凰树上,从此该地区风调雨顺。人们就把村后这一片山称作吊罗(锣)山,将小妹洗头的湖,称作小妹湖。六位仙女经常下凡到人间与小妹相聚,她们最爱在吊罗山南麓观看吊罗四海(山海、林海、云海、雾海)胜景,不幸被娘娘发现,一怒之下,将七仙女变为七座石柱,这就是七仙岭的来历。

http://blog.3608.com/Article/28274.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731-35605.html

上一篇:一次不该发生的冲撞
下一篇:分子遗传学阅读文献:参考教材
收藏 IP: .*| 热度|

2 高建国 刘玉平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