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高明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从事植物生态学研究

博文

山东临朐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给我们的启示 精选

已有 4895 次阅读 2008-8-11 22:34 |个人分类:建言新农村|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山东临朐退化山地生态恢复给我们的启示

蒋高明

  当今的生态退化特点与古代不同,来自人的压力很大。历史上的中国人口一致维持在3000-5000万左右,清朝末年也只有4亿多人,而现在的人口是13亿多。因此,目前的生态退化多因人对资源的过度利用引起,如过度放牧、陡坡开荒、采矿、樵采、渔猎等等。我们不能轻易地将这些活动归结为百姓的破坏,这些“破坏”因贫困而起,生存是第一硬道理。然而,由于不遵守自然规律造成的“破坏”就不能原谅了。一些深层的破坏来自人的“主观能动性”,如在不适宜的地区造林、将复杂的林分改变成单一的林分、引入外来入侵物种等。这些做法虽然是出于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良好用心,但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使得“事与愿违”,还白白延误了自然恢复的宝贵时间。
  
  实际上,只要政策对头,即使乡村这样劳动密集型的地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也是不矛盾的。这里,我们不妨举山东临朐县的例子。临朐县是山东半岛中部的一个山区县,总面积1834平方公里,85.2万人。过去一段时间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青山变成了荒山,大河小河断流,古县志上多次描述过的美好景象遭到严重破坏,有的甚至不复存在。
  
  针对这一严重现实,新一届领导班子将生态环境治理列入了重要议程,经过几年的努力,生态、社会与经济面貌发生了实质的变化。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实现产业化调整、释放自然力。在认识上,他们跳出了“就生态抓生态”的老路,紧紧围绕转移农村劳动力、减轻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这条主线,以此总揽全局,纲举目张,逐步步入经济高速发展、生态逐渐好转的良性循环。
  
  第二,“两集群”吸引农民变工人。2002年底临朐县人民政府提出“以市场带产业、以产业兴市场,围绕铝型材、不锈钢加工的产业链延伸,打造铝型材、不锈钢两个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到目前为止,临朐县铝型材生产企业发展到23家,不锈钢生产企业9家;铝型材市场经营业户发展到220家,不锈钢市场经营业户达到150家。仅铝、钢“两大产业”就成功地吸引了近2万农民就业,他们的身份已由传统的农民,变成了现代化的工人。200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80家,两年新增140家,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仅铝型材产业集群,每增加1亿元的销售收入,至少带来1000个就业机会。
  
  第三,“三基地”使农产品持续增值。临朐县还在“农产品”上下工夫,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土地价值,鼓励民工离县发展,逐步形成了临朐县的“三基地”:大棚果生产基地、奶牛基地、现代产业工人输出基地。全县每年新栽植大棚果1万亩,目前已发展到3万亩,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大棚果生产基地。按照发展一亩大棚果需2名劳动力计算,全县约计6万人从事大棚果生产。其效益是,一亩大棚樱桃纯收入6万元左右,一亩大棚桃收入8000元左右。目前全县存养量已达5万头,发展奶牛养殖小区150个,成为山东省最大的奶牛基地县。奶牛的饲料来自秸秆,全县已建成青贮池3000多个,年青贮玉米秸杆30万吨,14万亩玉米秸杆经过奶牛等牲畜过腹还田,实现了综合利用,秋收时节狼烟四起的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临朐已不复存在。目前全县农闲时输出产业工人13万人次,农忙季节10万人次,主要输往日、韩等国家和上海、宁波、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此外,海尔等国内大企业,都有我县输送的高素质员工。这部分人员在外年收入人均大约1万元左右。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措施的实施,大批山区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加快向城镇和外地转移,过去的农民逐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成为城镇市民。全县人口从2003年开始以每年大约5000人的速度负增长。山区有限的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逐年降低,为恢复生态创造了前提条件。封山禁牧3年,一向光秃秃的山上自己长出了树,长出了草。山变绿了,涵养了水源,过去干得底朝天的河床又开始有了长流水。
  
  生态成为临朐县的一大亮点,生态旅游成为热点是必然的。他们以沂山国家森林公园为龙头,大做“山、水”文章,整合山旺国家地质公园、老龙湾、石门坊、黑松林、嵩山等旅游资源,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加快资源开发,提升旅游档次。2004年,全县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亿元,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
  
  临朐县成功的例子值得我们借鉴。他们有两个产业,即大棚果实和奶牛基地仍然是在光合产物上做的文章,寿光蔬菜也是没有脱离农。

        目前,在农业的光合产物中,我们只取走了其中一半,即粮食,而秸杆白白浪费了,还污染了环境。农民秋天烧掉的是牛肉、是羊肉,是牛奶。如果我们充分利用起来,就可以为国家增加大量的牛羊肉和牛奶,国民如果大量食用高蛋白的食品,对粮食的需求就会下降。理论上,秸杆中含有的热量与粮食中是不相上下的,关键一环是通过牲畜转换,即生态上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链接。如果全部利用起来,等于全国粮食增产50%,这比农学家辛辛苦苦地去提高单产其优势不知高过多少倍。中国畜牧的潜力在山东、河南、河北这样的农业大省,而不在内蒙、新疆、西藏这样生态脆弱的地区,他们的初级生产力限制了畜牧业的发展。2002年,山东畜牧业产值是700亿,而内蒙是112亿,可国家给内蒙的生态治理费用是100多亿。可见,只要我们利用好了农区的土地优势,就可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以地养地”。中国西部牧区应当转变成发挥生态优势为主,他们产出的畜产品应当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农区的土地潜力有多大呢?2005年,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培训了亩产1400公斤的玉米世界记录,加上秸杆就是2800公斤,再加上一季小麦(籽粒+秸杆)就是4400公斤(66吨/公顷)。其净初级生产力甚至超过了热带雨林(10-35吨/公顷),是草原地区的50-100倍。
  
  我们祖先反复强调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有科学道理的。“五谷”就是粮食,这一点农学家和农民都强调了;而“六畜”我们重视还不够,六畜中的马、牛、羊和一部分的猪是能够吃草的,这个草的优势是来自农区的秸杆,而非旱区寒区的天然草原。

        综上所述,我们要成功恢复退化自然生态系统,必须将国家的资金用于解决农牧民的实际问题上,提高农牧民收入才是硬道理。农民可能不会管国家的生态退化,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将农民的破坏力成功转化为保护力,则在我国退化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5-34855.html

上一篇:以生态修复型“光伏农场”解能源危机
下一篇:艰难的“畜南下”试验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