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胜利的编辑之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ensl Email: silei10@sina.com

博文

科技写作漫谈 (35):国际会议交流 精选

已有 8320 次阅读 2008-8-2 10:55 |个人分类:科技写作|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自己的优秀研究成果是每个人的愿望,同时也令许多人恐惧。作为一位明智的、成功的科学家,就应该进行充分准备以成为一位成功的报告人。

       准备幻灯片的艺术 一旦知道将要做会议报告,就开始准备幻灯片。选择题目、关键词、图件、引文,并思考颜色和设计。只要幻灯片准备好,一切都变得更容易了。电脑使得我们能够制作精美的幻灯片,但是,请善待听众,诸如颜色、图像或动画的使用原则是:清楚、易读、容易理解。

颜色的使用 应选择不影响幻灯片内容清楚表达的背景色,一张幻灯片中颜色太多,如5种或更多,通常不仅不能令人悦目,而且效果也比2-4种颜色更差。

字体和字号 较简单的字体(‘Arial’)比更为传统的带衬线的字体(‘Times New Roman’)在屏幕上更容易阅读。通常全部采用黑体字是最容易阅读的,尤其是具有大屏幕和拥有大量听众的时候; 小写字母比全部大写字母更容易阅读。尽可能使单词和数字的字号足够大, 小于18号的字是不能为所有听众所阅读的。

增加强调 增加幻灯片中的强调可通过颜色的使用,也可以通过字号的选择。有效强调的途径包括选择单词、声调、停顿、以及重读,强调会使听众欣赏报告人的风格并能更好地理解幻灯片。

用数字标列条目  应谨慎采用数字在幻灯片中标注本不需要数字标列的条目,使用数字标列条目仅限于需要强调时间顺序或优先性时,否则,没有任何意义。应该用箭头、破折号或其他合适的符号替代。

决定幻灯片的数量 汇集并尝试讲演所有的幻灯片,估算讲述每张幻灯片的时间(理想情况下每张幻灯片的完整解释时间约为1分钟或更短时间),确保总体时间不超过会议所规定的时间。

选择题目和单词 题目应尽可能简洁、有效地指出幻灯片的主题。题目应该通过适当的方式清楚地表示出来,所包含的信息对于听众理解幻灯片是至关重要的。

       音量和语速 成功的演讲者应该增大音量和日常发声的深度,使声音听起来足够饱满和热情。成功的会议演说需要比正常对话更慢的语速和更清楚的表达。然而,紧张可能导致演讲人说得过快,可以通过练习和周密的时间分配来达到控制音量和语速的目的。

面对听众阅读 避免给听众阅读幻灯片上的句子。听众的阅读速度比他们的所听要快,因此,尽量不要阅读为他们准备的所有可见到的内容。在幻灯片中使用关键词或短语,演讲人在解释幻灯片的时候稍做浏览就能把关键词组合成完整的句子,给听众所阅读到的材料增加信息量。这会使听众感到受到尊重,也会使演讲人避免因为复述听众能够清楚阅读到的内容而尴尬。

过渡性词汇 在引导听众由一张幻灯片进入到下一张时需要一些简单的单词充当润滑语,如:…as you see……once again we……for example……all right, so…等等。也可考虑采用源于演讲人的母语或其他语种的转接词,或选择类似下列英语单词意思的词汇:OK…, and…, so…, yes…, furthermore…等等。这些词都优于um uh…, er ah…, ummm....

       身体语言和自如演讲的艺术 非语言信息通常优先于语言信息,而且传达的内容更多。用身体语言向观众传达思想的途径:眼神的交流(直接注视听众,表明对自己的材料是自信的),保持身体的开放(尽可能全部地面向听众,通过用手、臂、幻灯片和声音来说话,从而敞开自己的思想),使用激光笔(用单个稳定的光点指示信息)。

按时结束 没有什么事比演讲者超时更令听众和组织者生气。一定要选择最重要的内容在清楚、整洁的幻灯片上展示,用通俗易懂的英文慢而简单地解释。切忌让听众忙于浏览眼花瞭乱的数据。不要因提前一点结束而担心,没有人会为演讲者早一点结束而烦恼,只有那些讲得过长的人才容易让听众不安。

巧妙回答问题 在听众提问时不要害怕,因为在演讲结束时,由于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因素,听众在本能上已经倾向于演讲人。对于困难的问题,可以依靠听众,并准备反问:听众中有人能帮助回答这个问题吗?或者请提问者改述自己的问题,请提问者在会后交谈;或者准备说:我不明白你的问题,请解释一下’’这是一个好问题,我需要思考一下’; 等等。

摘编自《科技英语写作与讲演》(任胜利, 王丹红 . 科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899-33992.html

上一篇:科技写作漫谈 (34):英语的演变-II
下一篇:中国应该有自己的高水平科技期刊
收藏 IP: .*| 热度|

3 唐凌峰 李飞 zps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