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乎?茶馆乎?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fcao 累时休整,烦时发泄, 闲时思考,乐时分享。

博文

鬼话连篇--历史是个扯淡的事

已有 6235 次阅读 2010-6-9 08:23 |个人分类:杂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既然是鬼话,您就别太当真。:)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也不能坐时光飞船回到历史去考证,所以说错了别追究我的责任。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的确是一面镜子,但它从来只对帝王将相有意义,对老百姓恐怕没有多少价值,老百姓的全部历史只有两个字:活命。历史有“正历”与“野史”之分,你信哪个?我曾问一个朋友:“你觉得是正史可信,还是野史可信?”,对方说:“当然正史可信些”,我想大多数历史学家恐怕也是以正史为依据,因为正史“有案可稽”,很少拿野史说事,除非是戏说。什么叫正史?什么叫野史?“正史是统治者认可的史书,野史是没有得到统治者认可的。通常,正史比较严谨,但有可能为了迎合统治者的意愿而受到扭曲;野史自由一些,可能记载一些正史没有记载或不敢记载的内容,但也有可能不够严谨,捕风捉影,甚至胡编乱造。” “正史是由官方史书记载的流传下来的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记载,评论  一般都是有据可查的。野史则是民间传播, 人们口头传播的故事, 很多内容待考,真实度相对较低。”由此可以看出,所谓正史,不过是按统治者意愿书写的,真实与否其实大有值得商榷之处。乾隆老儿认可的二十四史就百分之百准确吗?恐怕至少带有统治者的主观意愿,打下了统治者的烙印。唐人的《金陵春梦》算是野史吧?是否毫无可信的成份?讲民国历史的书有很多,观点大相径庭者比比皆是,你信谁的?谁讲的更真实?焉知你不是带着片面的观点看待那段历史?历史书往往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事件的真实性如何不好考证,二是其内容大多带有作者的主观评判(不管这种评判是明目张胆还是含沙射影),就说抗日战争吧,国民党在抗战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们在过去和今天所听说的是很不一样的,也许我们更相信现在的说法。我们为什么更相信现在的说法?焉知你这种信任不带有主观色彩?

       历史的真相也许永远是个迷,我们种种的考证也只是让我们更相信哪种可能性更大而远非事实的真相。这是不是意味着历史不可知呢?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对于一个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开明时代而言,综合关于这段历史的各种不同版本的记载(各种正史与野史)以及来自考古学家的各种佐证材料后或许可以得到一个可信度很高的结论,但这种结论也不能说就是历史的真相,它仍然是一种可能性。       

        历史的一个最令人无奈之处是当代人不可以随心所欲地评论与书写当代的人和事,不仅中国如此,各国皆然,只不过不同国家开明的程度不同而已,在任何国家都没有绝对的言论自由,这或许正是历史在很多时候不可信的根本原因。如果当代人可以肆无忌惮地书写当代史,我想历史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就会大大提高。假想一下,如果你处于秦始皇时代,你除了对秦始皇歌功颂德,还能写什么?正因为如此,历史通常由后人书写,这样一来,历史的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如今大家热衷于读外国人写的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这实在有点讽刺,外国人怎么可能比国人更了解当代的中国人?谁还比中国人更有资格写中国人?可我敢说,一些洋鬼子“胡诌”的中国当代人物传记比中国人写的正统传记更受很多国人欢迎,这是什么缘故?

      在我看来,历史是个扯淡的事,别太拿历史当回事,我们总喜欢拿历史说事,请问,你凭什么说你引用的历史是真实的?如果某段历史本就是御用文人杜撰出来的,你引用它还有什么意义?所以“引经据典”这个词应该从词典里剔除出去。

       鬼王妄论历史本就该死,因为那段历史发生时他尚穿着开档裤蹒跚学步呢,凭什么对他并没有亲眼看到的历史妄加评论?我老人家替他求情不是因为我赞成他妄论历史,实在是因为科学网没了他就少了很多乐趣,有他在,我啥时不高兴了,可以无所顾忌地拿他开涮而不必担心他是否因想不开从他公司的楼顶走出去融化在蓝天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247-333638.html

上一篇:做事当如李叔同
下一篇:深切怀念杨玲、李亚辉、吴飞鹏三位好友
收藏 IP: .*| 热度|

31 周可真 翟保平 曹俊兴 李小文 鲍得海 陈龙珠 马昌凤 曹聪 钟炳 张焱 王修慧 杨秀海 陈国文 刘立 丁甜 吕喆 盖鑫磊 安天庆 刘圣林 金小伟 刘畅 杨芳 苗元华 李志俊 李学宽 侯成亚 张旭 陈辉 鲍海飞 丛远新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0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