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胡业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胡业生 唤醒人的悟性,开启人的智慧,提升人的思维能力,

博文

复杂科学视角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

已有 4537 次阅读 2010-6-6 16:19 |个人分类:他山之石|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复杂科学视角下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研究
Scientific Perspectiv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摘要影响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参量、要素、结构、功能、权重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资本与体制,机制嵌入,表现出服务的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技术退场无法调和目的与价值悖论;系统分析资本内在逻辑,提取变量参数,建模测算、分析多重共线性,非线性,弱相关变量在资本系统内隐机制.
Abstract: Influence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parameter, elements, the structure, function, improve the organic composition weighted in capital, capital and system, mechanism, embedded invisibility of service, integral , heterogeneity and decay. Reverse eliminated labor-intensive mode Technical cannot mediate purpose and value; the paradox. System analysis, extraction of capital inherent logic variables, modeling analysis and parameter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linear and nonlinear, weak related variables in the capital system of implicit mechanism
关键字:垂直专业化分工 主成分分析 回归分析
Keywords: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一、       引言
最早提出垂直专业化(vertical specialization)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Balassa (1967)是指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多个连续的特殊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中间产品贸易不断扩大,并形成一个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贸易链。RapoportYi(1998)提出的,“垂直专业化”的生产贸易方式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第一,最终产品经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阶段的生产;第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参与生产过程并在不同阶段实现价值增值;第三,国家在其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产出除用于国内消费与投资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出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原来集中于一国(地区)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阶段,每个国家(地区)只专业化于部分生产阶段,通过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地区)的贸易链,完成最终生产加工的分工、生产与贸易模式
二、研究现状与旨趣
关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的测算问题,Hummels 等人(2001) 以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他们把进入出口产品中的进口投入品的价值及其比例作为考察垂直专业化的指标,而不是衡量总产出或总投入中进口中间投入品的比例,因此对垂直专业化的定义较为严格。[1]根据Hummels 等人的定义,垂直专业化贸易量VST = (进口中间品价值P总产出) ×出口价值。[2]在国内学术界,吴福象(2005) 、刘志彪与吴福象(2005) 、平新乔与郝朝艳(2006) 、张小蒂与孙景蔚(2006) 均使用Hummels 建立的垂直专业化指标,对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做了计算。[3]
国内学者用垂直专业化分工来解释世界贸易的迅猛增长和中美贸易的巨额顺差问题。如平新乔(2005) 发现关税壁垒的降低不是过去20 多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世界GDP 增长速度的原因,只有“垂直专门化”的生产与交易才能够解释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张;“垂直专门化”的实质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一体化”与“生产分散化”两个过程的统一。邱斌(2007) 研究了垂直专业化贸易对美中贸易逆差具有单向促进作用。
在实证方面,不少学者对影响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因素已经做了研究: 一是合约环境、关税、贸易壁垒等制度因素(Kei-Mu Yi,1998; Kei-Mu Yi, 2005; Egger, 2003) ; 二是交易成本、劳动力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等非制度因素(Grossman and Helpman, 2002a, 2002b; Jones, Kierzkowski and Chen Lurong, 2004)[4]国内史明珠、王建华(2006)对我国垂直专业化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得到了相应线性回归模型,但是解释的相对笼统。[5]笔者在其基础之后改进了两个变量,第一,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改为国内实际使用外资额这个指标,因为这个指标比外商直接投资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实际的垂直专业化程度;第二,Kei-Mu Yi2005)发现关税对垂直专业化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本文采用关税是否变动这个虚拟变量来解决问题。
三、计量模型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选出相应的指标,对我国影响垂直专业化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并提出主成分因子进行回归实证分析,变量的选取
1,制度因素:
1.1关税是否降低(X1):由于在VS生产过程中涉及中间品经历多个国家, 而我们知道产品每经过一个国家就会由于关税而成本上升。如果生产需要经过分布在N个国家的N个连续环节, 那么如果平均每个国家关税每降低1%, 这个产品的关税成本就会下降N%, 从而使国内一体化生产转向VS生产。如果大幅度降低关税,将会极大地促进中间品贸易和VS生产的扩大。因此可以说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降低是促使发达国家把劳动力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原因。
2.经济开放度(X2):这是个综合型指标,包括一些国内的制度文化环境等等。笔者用外贸依存度来代替, 即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一般认为经济开放程度越高,则 VS的可能性越大。
3.实际使用外资额(X3):这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开放程度。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之前的文献都是用外商投资额来表示,为实际使用外资额才能更好的反映一个国家接受世界分工的实际情况。接受外来资金、文化、思想的能力越强越利于VS的开展。
2,非制度因素
2.1 劳动力成本(X4):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其参与国际分工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体现的一个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越低,则VS越强,本文用职工平均工资(Income)来表示。
2.2劳动生产率(X5):如果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时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一个优势,那么劳动生产率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另一个发展中国家竞争时的优势。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与从业人员之比这个指标来表示。
2.3 市场规模(X6):是否有足够的中间投入品供应商将决定最终生产企业是否愿意采取VS模式, 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越多, 最终生产企业越倾向于专业化, 而这最终取决于市场规模的大小。企业总是偏好于选择空间广阔的市场, 因为在较大的市场环境里更容易找到具备特定技术要求的中间产品供应商以满足最终产品生产商的需要。本文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因为国内生产总值能反映某地区的经济规模, 是市场容量最适合的替代变量。
2.4 基础设施(X7):企业为了减少搜寻合作厂商的成本, 更愿意在通讯和交通设施好的国家寻找合作伙伴, 所以基础设施的改进也有利于贸易的垂直专业化。本文中用运输和邮电总产值之和来表示。
二、数据
本文实证的样本区间是19922003, 数据中关税税率来自于《海关统计年鉴》, 垂直专业化比率垂直专业化的数据来自于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垂直专业化、产业内贸易与中美关系》,其余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6]
1.数据预处理
首先,关税对垂直专业化的影响是个动态的过程,其本身的高低并不是影响垂直专业化的显著性原因,但是其是否向下进行调整才是对垂直专业化影响的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关税变量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如果当年关税降低,则记为1,如果没有调整记为0
第二,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要对原始数据x3~x7取自然对数来消除指标间量纲、数量级的不同。
2.构建模型
于是构建VS受以上各因素影响的回归模型如下:
VS=++++++++
其中为截距, ~分别为~的估计系数。根据经验可预期系数估计系数~的正、负号,分别为:应为正数, 即这些因素都与垂直专业化呈正相关,因为关税率降低的下调,有助于中间产品贸易成本的减少从而有利于促进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而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外资利用能力的增加、国内劳动率水平的提高、以及基础设备的优化导致的高效率贸易垂直专业化程度也必然提高 应为负,因为劳动力成本越低, 越有利于促进生产和贸易的垂直专业化。
3.实证分析
3.1相关性分析
SAS统计软件得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一:
                             
               表一:系数矩阵
 
lnx3
lnx4
lnx5
lnx6
lnx7
lnx3
1.0000
0.76178
0.84521
0.83303
0.7525
lnx4
0.76178
1.0000
0.98704
0.99027
0.98967
lnx5
0.84521
0.98704
1.0000
0.99969
0.97952
lnx6
0.83303
0.99027
0.99969
1.0000
0.98354
lnx7
0.7525
0.98967
0.97952
0.98354
1.0000
 
3.2主成分分析
由表一可以看出由于各个变量之间都是高度相关的,如果直接做回归分析,必然造成严重的多重共线性。解决自变量间多重共线性的方法很多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把一个或若干个与其他变量线性相关的变量排除在回归方程之外但对本文,如果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一些重要变量的遗失,特别是针对本问题,各个变量间的相关性都非常高,如果简单的排除变量的方法就会导致最终变为一元线性回归了。事实上我们知道影响垂直专业化的因素非常多,无论是哪一个变量都无法取代其他所有变量,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这些因素的主成分因子。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实测的多个指标用少数几个潜在的主成分指标(因子)的线形组合来表示。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对所观测的样本进行分类,并自动生成各因子的权重,简化实测指标系统。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一般模型如以下公式所示:
=++…+
=++…+
… 
=++…+
其中为实测变量,为因子载荷(i=1,2,3…m,j=1,2,3…n)为选择确定的m个主成分因子,为主成分因子的权重(即第i个因子的贡献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因子载荷是第j个实测变量在第i个主成分上的荷载,或者说,第j个变量与第i个主成分的相关系数。荷载越大,则说明第j个实测变量与第i个主成分的关系越密切;反之亦然。
如果直接做因子分析,由于各变量间过高的相关度,导致最后只有一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如果只提取1个公因子,其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累积达到了83.24%.但是考虑到这样将会丢失很多重要的信息,为了尽可能的保留足够多的信息,于是保留与其他变量相关度相对最小的对外开放度;而且考虑到样本容量比较小,主成分的变量又比较多,于是保留逻辑上与其他变量没有必然关系的虚拟关税,让其他变量之间做主成分分析。
lnlnlnlnln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特征者大于1的主成分,只有一个,记为。其解释力度已经达到93.22%.通常情况达到75%就可以了。由因子载荷矩阵得到 =0.86316ln+ 0.98311+0.99849+ 0.99776+0.97833.可以把主成分解释为:实际使用外资额、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共同作用的变量。于是回归模型为:VS=++++
3)回归分析及解
VS=-0.1915+ 0.0916+ 0.2948+ 0.5651+
 t       2.90    2.93   2.68
p       (0.0211)   (0.0200)    ( 0.0280)
R-Square    0.8066
代入上个方程式,得到回归模型为:
VS=-0.1915+ 0.0916+ 0.2948+0.4877ln+0.5555            
+0.5642+0.5638+0.5528+
研究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各自变量的t 值及方程的F 值均通过假设检验。但是在主成分分析中,但是劳动力成本(x4)的符号与之前的预测并不一致。一般的我们认为,劳动力成本越高则可能会影响VS的进展,从而导致VS程度变小。但事实上即使我国的劳动力价格处于上升阶段, 但其绝对值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是较低, 这是吸引国外厂商转移要素。
从回归模型各变量的系数可以发现, 我国贸易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实际使用外资额、劳动生产率、市场规模及开放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 当实行关税降低时,垂直专业化微弱升高;而当经济开放程度提高1%,即进出口总额占GDP份额每上升1%,垂直专业化分工会上升大概0.2948%;当实际使用外资额增加每1%时,则垂直专业化分工会上升大约0.4877%;当国内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时,垂直专业化分工大概提高0.5642%;当GDP 增长1%, 垂直专业化同比增长0.5638%运输和邮电总产值之和是用来表示基础设施状况的,每提高1%大概会导致垂直专业化分工提高0.5528%
对于劳动力成本这个因素,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工资成本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还非常低,因此其对垂直专业化分工还处于正向作用的阶段。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加强,GDP、人均GDP的增加,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在整个中国实现小康社会,全面进入现代化后,劳动力的供给函数会相应的调整,工资要求会越来越高。国家为了减少贫富分化,实现全面共同富裕的目标,会逐步制定更高水平的最低工资要求。这两个因素都会导致劳动力成本增加。国际分工中低端的产业链产生的利润可能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如果不迅速转移焦点,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低端走到高端,创造更多的价值,那么国际化分工可能会从我国转移到其他低工资水平的国家,这将会给国内造成经济和社会等一系列问题。[7]因此,让国民分享到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必须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创造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合理利用技术洼地强大的吸附功能,加速结构调整转型。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完善软硬设施, 创造良好的企业运作环境。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给国外厂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使其可以较好地选择合适的中间品供应商,构建世界一体化生产体系。经济发展与良好的交通运输和通信形成强关系,资本特殊性在于无限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我国不断改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融入世界生产链体系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推进打造经济圈、完善交通通信设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运作环境。
2.给市场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提高外商投资的利用率。外商投资作为垂直专业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对本国经济起到实质性作用要看外资的利用率和核心力再生性。目前,由于文化差异,硬性基础设施等不到位,外资的利用率还是偏低,效果与可持续发展存在差距。
3.继续推进开放、透明、低壁垒的贸易政策,改善国际贸易环境制度往往是牵引经济行为的根本性因素, 研究结论也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极大地推动了垂直专业化贸易, 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关税降低对垂直专业化贸易量的放大效应:关税的减少降低了中间品贸易的门槛生产环节全球纵向分离的成本和壁垒。
参与垂直分工对国内经济体带来潜在的风险:垂直分工使得外国资本长驱直入,可能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丧失自主性。垂直分工直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对国际市场的严重依赖。[8]外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经济运行面临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9]外国的产业核心技术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水平局限在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对外部资本的依附性决定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对外国技术的严重依赖,以提高竞争力和利润率为基本出发点的跨国资本垄断产业核心技术拒绝转让发展中国家有限的产业结构被锁定为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10]发展中国家由于产业结构技术含量低,产业附加值小,企业经济效益差,相应的积累能力和发展的后劲不足。[11]
产业结构升级本质是创建学习和创新型发展模式。[12]创新激励机制关键是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国家的意识和人格。 [13]
 
参考文献
[1]HUMMELS D, RAPOPORT D, YI K M.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ld Trade[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1998(4): 79-99.
[2]HUMMELS D, ISHII J, YI K M. The Nature and Growth of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in Worl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 54 (1):75-96.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门化与中美贸易.世界经济.2006,05.35-36.
[4]:《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C2004005.18
[5]刘晓昶、刘志彪:《论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发展趋势》,《江海学刊》.2001.04.
[6]刘志彪、刘晓昶:《垂直专业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贸易和生产模式》,《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10.56.
[7]刘志彪、吴福象:《全球化经济中的生产非一体化———基于江苏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7.125-128.
[8]刘志彪,吴福象: 《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基于经济全球化两个重要假说的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6.01.32.
[9]徐康宁,王剑:《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中国社会科学》.2006,0628.
[10]邱斌等:FDI、生产非一体化与美中贸易逆差》,《世界经济》2007.05.19.
[11]胡昭玲:《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研究综述》,《南开经济研究》2006.05.10.
[12]田文,刘厚俊:《产品内分工下西方贸易理论的新发展》,《经济学态》,2006.05.13-14.
[13]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世界经济》2006.05.1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486-332746.html

上一篇:午收
下一篇: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收藏 IP: .*| 热度|

1 pkuzeal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