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而不休的记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sliu 摄影:拍过中国领袖外国皇帝; 搞文字:几乎走遍中国大地。

博文

今日赌城拉斯韦加斯一瞥--访美观感之二

已有 4281 次阅读 2007-6-15 14:0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今日赌城

―― 美国赌城拉斯韦加斯一瞥

 

本报记者  刘茂胜

 

我在去年第三次到美国探亲,可谓丰富多彩。

先是高温袭击美洲大陆。其实,无论是住在中部的芝加哥还是身在西海岸的旧金山,所谓高温天气都没有国内媒体渲染的那么厉害。7月初至8月中旬,我在这两个地方待了40多天,由于空气质量好,紫外线强,阳光下人会出汗,而夜晚就寝,还要薄被裹身。作为一个科技老记者,对媒体“忽悠”的力量,这次算有了亲身感受。

无独有偶,810号,从芝加哥要启程去旧金山结伴参加赌城旅游的当天,一早打开电视机,就是论番播送的英国抓到恐怖分子的消息,电视画面上芝加哥机场警察荷枪实弹,等待安检的旅客排成了长龙,口径有一米、半人高的大塑料桶里,都是旅客扔下的发胶、口红等化妆品和矿泉水。等到我们提前赶到机场安检,由于把液体等规定不能随身携带的物品办了托运,只是忘了书包里半瓶护发水,被美国警察查出,征得同意由送行的家人取回,不过几分钟就进入侯机室,天下本无事,又让美国的媒体“忽悠”了一次。

8139点半终于乘上有50个座位的大巴,从旧金山驶向赌城拉斯韦加斯。华人开办的“喜悦假期”旅游公司,可谓物美价廉,200多美元就可34日游,汽车从早上7点就开始在旧金山、伯克利、奥克兰等几个城镇接人,我们几位是最后上车的。

汽车先是奔驰在富饶的加利福尼亚州的肥沃的平原上。但见阡陌相连,黑土地上的苹果园、玉米地和葡萄园一片蓊郁,完备的水渠和喷灌设施显示了美国农业的实力,大片的牧场,几许美国黄牛自由漫步在夏日阳光下,笔者想到中国的舍饲圈养的牛儿们被禁锢的境遇,不免生出几分怜悯。

旧金山距拉斯韦加斯直线距离700公里左右,但中间隔着横亘在两州边界的内华达山脉和地名为“死谷”的沙漠戈壁,大巴要从早到晚跑一整天。

旅途中,车窗外的生态环境类型的演化和景观的变换,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离开旧金山后,先是天蓝树绿的太平洋暖湿气流控制的太平洋海岸风貌;渐渐的绿色隐去,出现“温萨达克”生态的丘陵,金灿灿的枯黄草场和墨绿色枝叶的黑橡树林绵延几百里;路途后部分则是面积很大的“死谷”的景观,即干旱使之蜕变成的沙生植物覆盖的戈壁风光;距拉斯韦加斯几十公里处,生态再慢慢变好,似在告诉游客沙漠中的天堂要到了。大自然这个由盛而衰,再由衰而盛的演替,不知是否在对游客进行着对立统一的哲学科普。

看惯了美国东西海岸的繁华闹市,才知道美国的中西部也有中国那样的荒漠地区。起始于加州的光秃秃的内华达山脉,裸露着灰褐色的岩石。可是人家环境保护做得比我们好,不仅没有开山取石把山脉弄得遍体鳞伤,而且路两旁用铁丝网把沙生植物围起来,决没有放牧现象,笔者曾多次目睹我国西部的过度放牧,灰头土脑的羊群连草根都啃光了。美国2亿人,中国10几亿人的生存需求给生态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我们背着这样的沉重的人口包袱要给人家竞争,或者赶超,其代价和成功的难度可以想见。

中午时分,车行前方出现了一片亮闪闪的湖水,驶近才知道是一个金光灿灿的沙漠,没有一点枯枝败叶,真象波平如镜的水面。“湖”边的一棵枯树孤单单地守望着大“湖”,叙说着千年沧桑。以后还多次出现过这样的大“湖”,表明此地的生态远远迥异于农业发达的加利福尼亚州平原地区了。

在沿途的戈壁滩上,除了一簇簇类似中国红柳、剑麻的沙生植物之外,还有许许多多二、三米高的仙人掌类的植物,木质的树干比仙人掌硬得多,如针的叶子,纤维很坚韧,笔者用劲都掐不断。正是它们护卫着脚下的沙尘不能流动飞扬,只要有雨水,他们的绿色之梦就能复苏。

其实这里的沙漠并不寂寞,我们行进的高速公路边始终有铁路相伴,不时有内燃机车前拉后推着近百节货物车厢行进,高压线、电话线编织出现代文明的图画,眼下是当地的旱季,据说到了11月就能看到目之所及的低矮丘陵会如绿浪起伏。

我们行进的双向高速公路中间隔着5多的隔离带,阳光下汽车的反光如金子闪亮,流向赌城,也许就是这四季奔流不息的金子汇成了赌城800亿美元的博弈年收入和城市繁荣。

下午3点许,前面出现了第一个建筑物,这是加利福尼亚州和拉斯维加斯所在的内华达州的分界线,其实这还是加州的地盘,但也许是受赌城的诱惑,加州在这里的州界处也建了饭店和赌场,似乎表明,不出加州,也能博弈。

真正到达拉斯维加斯是在13日下午4时许,虽然这里8点才夕阳西下,但这时赌城的巨大霓虹灯就纷纷亮起。

汽车窗外是赌城栉比鳞次的高楼大厦,有的是金色的玻璃幕墙,远远看去金碧辉煌;有的是天蓝色幕墙,使人忘了这里是荒漠之地;城市中心种植的,据说高价买来的棕榈等热带植物,使人恍若置身椰风海韵的南国;城里建筑群中几处高高的塔吊和脚手架,凸显着赌城日益繁华的生命活力和明天。

赌城的建筑风格各异,而且按比例建成实物,使人仿佛置身建筑博览会。美国的自由女神,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凯旋门,都颇吸引眼球。不知是值得庆幸还是遗憾,在这里笔者没有看到中国特色的建筑物,但中国的游客却不鲜见,我们的旅游巴士中一多半是留学生的父母和孩子,出奇的是,笔者的车上竟遇到与我北京住处一路之隔的机械部退休干部夫妇、以及与我一个系统的在美国作交流学者的他的一家三口,可见世界之小。

赌城酒店家家都有博弈设施,店主想法设法并标新立异招徕游客:有的过街天桥直通酒店,有的用机场一样的长长电梯把客人从街头一直载进酒店,有的街边电梯能直接把住店客人送到各层住处。

据介绍,这里曾经很穷,孩子无钱上学,上世纪30年代政府开禁设赌,1948年建成第一座现代化赌场,当时不到100间客房,而现在,仅门对门的美高美和佳年华两酒店就有近万间客房。导游介绍,现在世界十大酒店中,9座在拉斯韦加斯,最大的美高美5000多间客房,电梯就有90多部,笔者曾站在8层的电梯口,一眼望不到走廊尽头。

赌城现在的最豪华之处在新城,有人戏说这里是看不完的北京王府井,其实从建筑的造价,街面的豪华,我们的王府井给人家不在一个数量级。夜里12点,这里路上依然游客摩肩接踵,街道还是灯火辉煌。你总也想象不到离这沙漠里的天堂不到几十里就是荒无人烟的戈壁荒滩。笔者曾到过美国的又一个大赌城大西洋城,也游览过香港和澳门的大赌场,与拉斯韦加斯的赌场相比,它们只能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里的酒店每晚都有自己的免费特色表演:赌场边上的小舞台,不时有乐队、杂技和舞蹈节目演出;运用声光电技术的恺撒大帝2个女儿的神化故事表演,惟妙惟肖;路边15分钟一场的音乐喷泉,巨大水柱、优美的组合造型,是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无可比拟的。。。。。。

这里的“美女秀”恐怕也是不同凡响的,以一个中国游客角度,200美元4日游,不算贵。导游鼓动:经过汽车一天的千里颠簸来到赌城,另购门票60美元的晚上表演“美女秀”不能不看。其实,铁笼子里的3人高速摩托表演堪称叹为观止,至于其中那10几个美女袒胸露乳走到观众中的搔首弄腮的狂歌劲舞,是不能与中国游客的艺术价值观趋同的。导游说级别高的“美女秀”表演100美元还一票难求,不知真假。但让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坐怀不乱的老人夫妇一起观看这样的节目,“性”趣不大,一曲终了,鼓掌不好,不鼓掌也不礼貌,给我们这些中国老观众平添了几分尴尬。

赌城旧城已显“人老珠黄”,为了吸引游客,旧城的8家酒店,几年前集资7000万美元,在横跨近5个街道的城市上空,建成世界最大的拱形雨棚似的电子屏幕,晚上整点的时候,播放大型节目,成千上万的游客昂首就能欣赏最现代的声光电组合的巨型画面(见图片)。

那里的纬度大约等同于济南,但气候如同“早穿皮袄午穿纱”的我国西部戈壁,楼顶上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闪烁摄氏40度的数字,其由于沙漠气候干燥,湿度小、温差大,客人并不感到难受。

其实,想到此一游的人并不是为了“孔方兄”,笔者看到夜半时分,街上还是游人如织。老外脖子上扛着孩子,有的是3代同游不夜城。60岁的老人可以享受公交车票的半价优惠,1个美元就可坐上穿行在新旧城之间的双层大巴观光一番,旅店的房租很便宜,十几个美元就可住一夜,而其他城市一夜房租要几百美元。其实这里已经建成会议和旅游观光的城市,与其说来淘金,不如说是送钱。每年几千万人到此一游,听说如果来客输掉几百元,拉斯韦加斯每年就能赚到800亿美元,这笔钱一年似够建设三个三峡电站。去年一个新落成的酒店,据说耗费27亿美元。除了游客看到的在建工程,据说还有100亿美元的资金趴在那里等待投入酒店建设,难怪人们说拉斯维加斯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的。

这里的酒店个个设有赌场,24小时灯火辉煌,街面上也有老虎机。但是法规相当严厉,21岁以下不能赌博,否则,课以很重的罚款。导游反复劝诫游客看好自己的小孩,以免“犯规”。

笔者去过美国、香港、澳门的几个大赌场,知道了其中的奥妙,除了在美国的大西洋城换了10美元的筹码,体验过博彩先赢后输的感受外,已经心静如水,再也没有赌过一分钱,赌城拉斯韦加斯一游主要是为的丰富自己的阅历,至于那里的多种赌法与世界各处大同小异,也不是我的兴趣重点,以致于出入住处必经楼下大厅的赌场,却没有驻足细看,不知赌城之行是否值得,只好留待读者见仁见智了。                 于旧金山旅次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25-3295.html


下一篇:实事求是的比较与鉴别--访美观感之三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