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平博客——邗上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liping 科技评价、技术创新、信息经济 镜像博客:http://www.yuliping.com

博文

交叉领域的大师:天才创造传奇,凡人呢? 精选

已有 7218 次阅读 2010-4-3 09:39 |个人分类:科研心得|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者, 交叉研究, 西蒙

    前天恩师送我一本他审校的译著《穿越歧路的花园 》,就是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司马贺(Herbert Simon又被译为赫伯特·西蒙)的传记,作者是亨特•克劳瑟-海克(Hunter Crowther Heyck),译者为黄军英、蔡荣海、任洪波等。

197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赫伯特·西蒙的科学成就远超过他所教的任何一门学科——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和信息科学。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西蒙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人们完全可以以他的思想为框架来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但西蒙首先是一位经济学家,因终生从事经济组织的管理行为和决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西蒙的传记还没有认真看,大致翻了翻,令人震撼的是他在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功力。他毕生都在推动综合,希望寻找隐藏在经验表面下的模式。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学者往往是哲学家,因为哲学是高度综合归纳的产物,而且对很多学科都有借鉴作用,但是西蒙所做的工作完全没有沿着这条道路下去,他走的主要是定量研究的道路,或者这样讲,他做的工作是“定量哲学”,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词,但是确实没有更好的词汇来概括西蒙在交叉领域的贡献,从这个角度讲,西蒙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在科研领域,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凡人,天才只是少数。通常情况下,自己的水平怎么样只有自己最清楚,科研也有自身的规律,很多事情不可急于求成,因此学者们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心态:

第一不要妄自菲薄,圈子里面有些影响的学者大师的成就也并非高不可攀。他们在某个时代可能不错,但并不代表现在就一定处在学科前沿,比如80年代初期、中期的中国经济学家,当时的影响可能很大,现在看看可能成就并没有多大,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初他们的贡献(甚至这样比较也不对,为了鼓舞士气嘛)。有些有名的学者,你看他们的贡献和创新点,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大,但是由于平台好、会策划,加上长时间的积累,所以影响很大。

第二要认清形势,不可横向比较。不比较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你和一流的大师比,和天才比,整天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并为之辛辛苦苦地做学问,你的精神状态必定很糟,你会慢慢发现你和周围学者们的区别在逐渐拉大,甚至会处在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这是要尽量避免的。很多科研潜质很好的学者,或者说有可能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其为人处事往往有很多独特之处,国外对此比较包容,但在中国确实不能走极端,即使在学术圈子里,在中国太另类的学者生存状态不佳,肯定要影响做学问。

第三要有长久坚持的思想准备。科研有自身的规律,短期内取得多大成就确实不容易,当然不能和机遇很好的和特别聪明的学者相比。要心平气和、气定神闲地做学问,着急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而且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万一把持不好,还容易整出点学术不端的事情出来。在你认定的领域或方向长期坚持下去,5年、10年、15年……你肯定会是这个方向的专家,当然如果方向不对也会耽误时间,这里面要综合把握。我认为如果在你做的方向,两年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论文出来,就要考虑研究方向的问题了。

第四要勇于坚持自己的感觉。在选择科研方向上,更多地是一种感觉,如果你的感觉和大多数学者不一致,只有两种结果:杰出的思路和垃圾的思路,但是不研究是不知道的。你不能被他人牵着鼻子走,这样你永远也不可能有太大的科研成果。

第五,目标要远大,幸福标准要低下。做学问不妨心大一点,这样即使达不到,成就也会说得过去。现在学者们的温饱是没有问题了,至于住房,我想总会比6070年代上海人的平均住房水平好很多。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保持一种快乐健康的心态,这是至关重要的。

写到这里,忽然发现题目有点大,暂时就写这么多,以后想到了再慢慢补充,希望对年轻的学者有点用。

                       2010年4月3日  俞立平于邗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134-308534.html

上一篇:房价过高并非一无是处
下一篇:如何让投稿等待不闹心?
收藏 IP: .*| 热度|

24 周可真 薛长国 章成志 曹聪 郝力壮 陈武峰 刘凡丰 吉宗祥 王福涛 曾丽萍 吕乃基 苗元华 魏玉保 郭超 张旭 李泳 左正伟 吴锦宇 李毅伟 juscojack yinglu colorfulll ffy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