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gnuist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ygnuist 致力于气候科学研究,求实创新.

博文

山河水在召唤科学精神(转帖,原载《南风窗》)

已有 2852 次阅读 2008-6-29 16:25 |个人分类:一家之言



                                          —黄万里先生的思想遗产

在西部开发的大坝跃进中, 让我们怀着严肃的心情, 来纪念一位逝去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已经辞世两年余的黄万里, 陡然间成了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公众人物。随着黄万里传记《长河孤旅》的热卖, 最近知识界聚集北京, 举行追思先生的研讨活动。媒体上最流行的反思主题就是黄万里所体现出的敢说真话的勇气,知识分子人格的独立。我以为, 这样的解读对知识分子阶层来说, 固然有着警醒的价值, 但时一个更为普泛的准公民社会而言, 面时事关公共利益的决策机制, 我们一味地激赏“ 进言” 的士大夫精神, 未免舍本逐末。 渭河流域发生年一遇的小水, 却酿成年一遇的大灾, 多万亩农田受灾, 其中多万亩绝收, 受灾人口多万, 直接经济损失多亿元。陕西省和水利部的官员中, 均有人指称渭河水灾祸起三门峡水库。惨痛的教训让少数人想起曾死谏三门峡水库的黄万里。此时, 赵诚写黄万里的传记杀青。赵诚最早知道黄万里的名字, 是。年代看了李锐《庐山会议纪要》之后。毛泽东责笃彭德怀“ 和黄万里一样, 脑后长着反骨” 。据赵诚的传记, 黄万里先生是中国最优秀的水文专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在美国留学,年回国后, 一直在长江、黄河、辽河、松花江等水利一线踏劫、修建工程, 后从事教学工作。年代在苏联专家的治黄规划和三门峡水库上, 一个人坚持真理, 反对苏联专家的治黄思路, 反对在三门峡建坝, 认为这样会使渭水流域出现水患, 不但不被采纳, 年反右时还成了一条重要罪状。后来, 三门峡运行一年就淤积成灾, 问题一如黄万里预抖。黄万里戴着右派帽子继续主动为解决三门峡问题、海河治理向当局献言, 但有些人忌伟黄万里,把他的意见束之高阁。晚年黄万里醉心研究“ 三峡” 问题,他的直言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据报载, 引起邻国不安、招来内地学术环保界非议的云南“ 怒江级水坝工程” 已被喝停,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 慎重研究, 科学决策” 。我以为, 正是一个个关于建大坝的公开新闻和坊间传闻, 加剧了民间社会怀念黄万里的心情。今年月黄万里的传记出版以来的热梢, 显然和最近两年来中国的水灾以及大坝跃进运动息息相关。过去, 我们的大坝工程看上去是科学家决策, 实际上却成了政治家决策。赵诚在黄万里的传记中, 直陈政治家决策的异端。遥想当年, 毛泽东时代的三门峡水库之所以能够快速立项, 并上马, 委实离不开“ 圣人出, 黄河清” 的封建思维。多少年以来, 人们还是依旧习惯性地不约而同地从孙中山的理想和毛泽东的诗歌中, 寻找“ 理论依据” 。毫
无疑问, 政治家的情悻, 是不能作为决策大坝工程的依据的。但是, 在一个不民主的决策机制下, 政治家常常比科学家更有发言权。或源于此, 人们对黄万里表现出高度的赞赏, 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敢于直言, 因为他不畏强权, 所谓千人之唠诺, 不如一士之谬仔。赵诚说, 采访过程中, 他最被打动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黄, 一生始终说真话, 始终关心着国家和民众的公共利益, 从不为个人得失说假话。同样打动赵诚的, 还有黄的一批同事和学生, 他们为了替黄辫白被打成右派, 他们为了人的诚实和正义的美德, 讲真话, 付出了极高的人生代价。我了解赵诚先生的操守, 我相信这些真的打动了他。但
我认为, 我们不能仅仅被精神所打动, 还要反思不科学的决策机制。相对于士大夫精神, 一个科学的决策机制甚为重要。为什么黄万里始终是一个孤独的反衬派为什么黄万里总是不停歇地给政要们“ 上书” 一个公民社会, 是不需要上书这样的封建意识浓郁的行为方式的。一个代议制的国家, 是不会人人噪若寒坪的。5000年的文明史, 写了太多的来笔直书, 太多的士大
夫精神, “ 文死谏、武死战” 一直是有道义的臣子们信奉的为官准则。胃昧地说一句, 我们对士大夫的精神的赞项, 潜意识中是我们挥之不去的臣民思维在作亲。人在利害面前, 多是趋利避害的。赵诚说, 他很困惑,有些人做了许多有背良知的事, 甚至为了个人的眼前利益,领害公众和社会长远的利益, 怎么看上去好像是以为世人都不知道, 以为别人都是俊子。他说, 他很困惑他们真的就这么愚条难道他们不知道中国人是要写历史的吗?我们今天怀念黄万里, 不能仅仅希望遭受不公正时待的科学家, 在历史和人们的记忆中, 不会再次被不公正地时待。我们想用黄万里说事, 也不能一味地申述士大夫精神,嘲弄曲意承上者塑造的昆德拉式的“ 玩笑” 。正如赵诚所说,
今天重读黄万里, 要认清这个体制, 要改造这个体制, 恢复每一个人做人的尊严, 才是我们国家的出路。移言大坝工程, 这个体制, 就是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00-30724.html

上一篇:心以积疑而起悟, 学以渐博而相通(与青年学者谈治学之道(1))
下一篇:“应试科技”阻碍自主创新(转帖)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09: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