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讯台/科学新闻评论 Science and Media in Chin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hujun 一位科学记者的观察

博文

(生物产业大会)中国政府助推生物产业基地

已有 3362 次阅读 2008-6-23 21:59 |个人分类:个人作品

《财经》记者 李虎军 《财经网》   [ 06-23 20:03 ] 

http://www.caijing.com.cn/20080623/71187.shtml

中国政府扶持生物产业基地的努力初见成效,但整个产业仍然弱小,市场环境也不完善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数年前,位于长沙市远郊浏阳市洞阳镇的“浏阳生物医药园”不过是一个县级工业园。但如今,这个园区已经升格为“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2007年产值超过70亿元人民币。
  浏阳生物医药园的历史,是中国通过政府引导发展生物产业的一个缩影。自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北京、上海等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以及西安、天津等十个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2008年6月21日至22日,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上述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集体亮相。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在大会上称,北京、上海等1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产值贡献已经超过全国生物产业总值的一半。
  王金祥透露,国家发改委会同多个部门制订了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将在投融资、财政税收、市场环境、人才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目前,这一文件已经提交国务院审定。
  
热情高涨
  在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地方政府通过出资打造公共产业化服务平台等措施,在生物产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其他生物产业基地,政府的影子也随处可见。
  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已经从这种政府牵头的集群式生物产业发展中尝到甜头。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张知彬局长对《财经》记者举出了山东省德州市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的例子:这个城市着力打造以功能糖为代表的产业基地,其低聚木糖和木糖醇生产能力分居世界第一和第二,生物产业年产值达到200多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的税收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在中央政府层面,也非常渴望推动和引导生物产业的发展。2007 年4 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发布了生物产业的五年发展规划,提出到2010年,初步形成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生物产业增加值超过5000 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GDP的2%。
  尽管国家关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配套政策尚未出台,但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已经在参与生物产业的发展。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分行就与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后者将引进10亿元人民币资金,支持其基础设施建设及扶持企业发展。而工商银行也将为该基地提供10亿元人民币贷款。
  
尚处“婴儿期”
  然而,中国生物产业仍然非常弱小,其市场环境也相当不完善。王金祥坦承,中国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的营业收入不过6000多亿元人民币,研发投入也普遍偏低。
  相比之下,仅跨国制药巨头辉瑞一家,2007年的营业收入就达484亿美元,研发支出为80亿美元。
  即使是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生物医药行业的表现也有赶超中国之处。例如,在全球拥有1400名研发人员的印度第一大仿制药公司兰伯西(Ranbaxy),几年来通过挑战辉瑞拳头产品Lipitor(立普妥)专利、与国外制药公司携手研发新药等方式,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大成功。2008年6月12日,日本第一三共宣布,将收购兰伯西的控股权,出资高达46亿美元。
  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陈炽告诉《财经》记者,这是印度公司参与专利游戏的成功典范之一。但在中国,还很难找出这样的例子。
  实际上,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生物公司根本无力、或者无心参与专利游戏或从事技术创新。正如王金祥所指出,在生物技术的发明专利中,美国占54%,日本占10%,而中国只占百分之零点几。
  《财经》记者在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采访期间还发现,有一些中国企业甚至将资金来源寄托于国有银行贷款和政府直接补贴。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McLaughlin-Rotman全球健康中心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教授及其同事看来,中国生物产业就像是婴儿期的龙,很快会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改变工业化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他和同事在2008年1月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调查研究报告。
  不过,辛格教授曾告诉《财经》记者,中国生物公司在婴儿期最需要的“奶水”,并非政府的直接投入,而是一个足以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的政策和金融环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8-30118.html

上一篇:(生物产业大会)辅料行业寻求出路 防范"齐二药"式悲剧
下一篇:《新探索》杂志招聘编辑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