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与数字媒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ngting

博文

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三

已有 3868 次阅读 2010-3-5 20:16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物理学, 学术伦理, 学术造假

两年后, 一位同事传给我一份新闻稿,其中再次提到了亨德里克舍恩的大名。这份新闻稿指出,本次发明的晶体管,与当年舍恩声称研制成功的晶体管十分相似。这一次,所有的设备都是真实的,实验是在拉特格斯大学里进行的,而这里距舍恩原先所在的新泽西州贝尔实验室仅几十公里。拉特格斯大学的科研小组使用了与舍恩不同的技术手段,且其获得的研究结论在诸多方面都更加谨慎,他们的实验演示了与舍恩相同的物理原理,即将碳基材料转换成为电流开关。

当年的舍恩调查小组已经考虑到了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形,并在调查报告中认定:即使舍恩的学术论断在将来的某一天真的成为现实,对舍恩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仍旧有效。即便如此,要是与舍恩相似的各项研究工作一一成为现实,情形又将如何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十分有趣的问题。舍恩也许会被视为这一全新领域的开山鼻祖,而将之变成现实的科学家只能被视为验证了舍恩的结论而尾随其后。也许保罗麦克尤恩和莉迪亚索恩从未研究过舍恩所犯下的错误是否有据可依,也许舍恩就是侥幸成功了。科学研究的自我纠错机制突然间看似分割为两种方式了。

这样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我不禁想知道舍恩是否也曾这样想过。难道他曾指望着将来有一天,会有其他科学家通过诚实的工作来确认他用造假的方式提出的似是而非的学术论断?与此同时,舍恩的研究结果与其它真实的实验数据之间相似的表现有助于解释那么多科学家愿意从一开始就相信舍恩的原因。很明显,舍恩伪造的学术重大发现的框架非常高明,以致他的实验数据看上去既有开创性,同时又有可信度。

带着这些疑问和想法,我开始了一系列的采访工作,试图重新认识舍恩的这起学术造假案。两年过去了,我对学术界内部越来越熟悉,并从《新科学家》离职,来继续跟进舍恩造假案。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我对与舍恩造假案有接触的126位科学家、期刊编辑进行了电子邮件、电话或者面对面的采访(其中13位谢绝采访,9位未回复),并将这些贝尔实验室调查报告未涉及的深层材料进行了整合。这些受访者包括了曾在贝尔实验室里与舍恩合作过的科学家、负责人以及同事,他们为我们提供了那一时期开始的文件、数据、尚未发表的论文稿以及电子邮件内容。我甚至还与舍恩曾就读过的康斯坦茨大学以及德国研究基金会取得了联系,该基金会曾向舍恩资助过一些研究项目。我还从美国专利局那里获得了进一步的资料,并利用信息自由法案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获得一些资料的副本。我还浏览了在那一时期贝尔实验室内部和外部大量相关的电子邮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01-300091.html

上一篇: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二
下一篇:科学之妖——如何掀起物理学最大造假飓风之四
收藏 IP: .*| 热度|

4 陈儒军 张晗 许浚远 吕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