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打油 偶一为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q

博文

“失节”事小,“面子”事大 精选

已有 4953 次阅读 2008-6-21 11:33 |个人分类:心理物语|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前日日志提到曾有一位新娘因为新郎当众在自己面前放个响屁而自杀,此事肯定有许多人不以为然,认为那不过是极端的个案,也许新娘本来就对这桩“父母之命”的婚事非常不满,正“需要”一个导火索将这场“姻缘”粉碎,而在那个年头,了结的“路径”只能是自己生命的先行了结。
我当兵时倒是亲历了这么一件“趣事”。有一天,铁道兵政治部属下的一支女子篮球队到部队慰问表演,正当场上双方你来我往拼抢特激烈之时,一位运动员高高跳起,不知是质量问题还是她自己没有系牢,或是对方动作有误,球裤竟然脱落了大半截,反正是大家都看到了那一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走光”了(其实还有一条小内裤)。也不知咱们连长反应怎么就那么快,他立刻也跳起来,一声令下:全体起立!向——后——转!但那也太迟了,比赛当然是赛不下去了,据说那姑娘后来不论是领导或是亲密战友如何地百般安慰,还是将自己关在营房内不吃不喝痛哭了一天。
如果今天来“分析”该事件,只能说,连长下意识地一声吼,实际上大大强化了姑娘的所谓“羞耻心”。此时此刻若换作美国姑娘与美国大兵,也许大家嘻嘻哈哈一乐(还夹带几声响亮的口哨),姑娘很可能也就是大大方方重新扎紧裤头,继续战斗。
我曾要学生做过一次略带游戏性质的“作文”:《记最尴尬的一件事》。为表示公平,老师我先讲了一件尴尬事,那是我退伍后第二年(也就二十出头)随厂里一位政工干部到省城省政府办事,办完公事天已擦黑,有些内急,看到前面有个个头很小的女性,便从后头发问:“小姑娘,请问厕所在哪里?”她一转身,我差点没坐地上,她的年龄应该在我的两倍以上,但她似乎一点也不以为我冒犯了她,倒是很客气很仔细地向尴尬的我指明了WC的位置。让我感到有点意思的是,今天的大学生能够回忆起来的“尴尬”之最,也有不少与厕所有关,不是女生误进了男厕,就是男孩闯进了女厕,有两位倒是进了正确的厕所,只是出来时迷迷糊糊上错了床。
但如果真要将此类事件提高到民族性之比较的层面来讨论,我认为这应该还是与中国人特别强调的“面子”有关,这实际上也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羞耻感。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羞耻感?就是凡事是不是应该羞愧,凡事是不是应该耻辱,一切以他人为取向,而不用考虑自己的动机与实际造成的后果。这个“他人”,对过去的女子而言,一头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另一头嘛,可以从族长到皇帝。尽管沧海桑田,换了无数次人间,但中国人以他人为取向的羞耻感,即所谓“讲面子”,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我们的人际交往与社会主流价值观。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人类社会,这个“他人”的取向所代表的应该比个人更为理性,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可以想象,如果人人都“讲面子”,遵从华人社会约定俗成的“羞耻感”,咱们的社会该是多美好。但事情偏偏总是要朝一些人主观意志相反的方向发展。记得有一位被人称为“民间思想家”(“民科”好象不太受追捧)的王康先生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以“俄罗斯精神另类解读”为题,谈到了他对乌托邦理想以及全能政府的看法,并以柬埔寨等国历史上发生的惨痛悲剧为例,认为全能政府的追求总是导致无能政府(当然不是指对个人言论与思想控制方面,而是指民生)的出现;乌托邦理想更是有可能带来“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的结局!
有人认为,以他人为取向与以个我为取向是中西方民族价值取向上的最大不同,个我取向不是不讲羞耻,不讲“面子”,而是或羞或耻;有“面子”或“无面子”,更多地是从自我的内心体验(罪感)出发,罪感不同于耻感,前者是指向内心,后者是指向他人;前者为自己而活,后者为他人而活。旧上海头号流氓大亨杜月笙好象也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最大的面子就是人家给你面子,最没面子就是人家不给面子;天下最好吃的面是它,最难咽下的面也是它(he he,流氓能混上头号,还真有点“深度”)。话说到这份上,已经有点崇洋媚外之嫌,我自己有时也为此一时彼一时不能自圆其说而烦恼,看来,真要参透人生与人性,我也还很“青涩”呢(勿笑,不是有意模仿某名人近日的名言)。
西方社会学家为中国农村女性自杀率之高,与西方社会自杀性别比例正好倒过来而费解,其实有什么奇怪呢,嫁个木头都应该抱着走的说教,她们无奈地选择了结自己的生命,不过是天真地以为可以用“双输”(我死了,你也好不了)来证明:“鸡”呀“狗”呀还有什么“木头”呀,谁甘心“随”你(们)走一生?!再想想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厉害,怎一个“贞节”了得,而所谓“贞节”,最后还是落实到了“面子”上。
再回到主题,针对近日e媒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范跑跑VS郭跳跳”事件,有人甚至放出了这样的狠话:范跑跑的“一小步”,中国社会前进的“一大步”!
相信说此话的人不会故意要冒天下之大不讳,一定自有其话可说,至少应该让他(她)把他(她)的道理讲完。政府能力尚且十分“有限”,况乎一种意识一种形态。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声音存在,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底线。
泛道德化最终导致的是道德的异化(否则,怎么会有“纵做鬼,也幸福”的妙语问世?),是人性的退化。国外有人近日撰文(刊登在前日的Newsweek网站上)说,人之伪善,是背离本性的,人的本性,通常是真诚、公平与富有同情心的(Hypocrisy requires high-level thinking. In our heart and gut, we're more moral, honest and fair.)。汶川地震的那一刻,(没有时间作伪)人性的光芒已经证明此言不虚。
你看,伪善(我这里并不特指上述的某人某事),其实也是蛮累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8-29857.html

上一篇:怎一个“姻缘”了得
下一篇:“他怀孕了,你们无话可说”?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