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牧师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红色牧师 学术论述通俗化 严肃话题生活化 复杂问题简单化 海龟理论土鳖化

博文

以审时度势为荣,以胶柱鼓瑟为耻

已有 5913 次阅读 2010-2-27 08:25 |个人分类:知人晓事之学术生涯|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以审时度势为荣,以胶柱鼓瑟为耻
——关于富二代教育的思考之昆明滇池篇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
 
 
智慧的几项要素:辨明轻重缓急的能力应该被置于第一位置;估计一个问题里面一切重要的因素并指每一个应有分量的能力。
在选择追求的目标以及摆脱自我偏见时都需要智慧。即使追求的是一个非常高尚的目标,如果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话,那么可能是一种不明智的追求。
——罗素
 
为了不耽误讲课的活,我提前一天从西双版纳返回昆明。这次是坐在一个大巴上,大巴的结构很有意思,司机在底下,乘客在上面。我恰好坐在第一排,高高在上,十个小时的车程,算是把云贵高原的风光饱览了一遍。同时,在车上我还在想明天的“堂会”怎么唱,就是二个小时,讲些什么。好了,既然是老板们,既然老板们还有孩子,那就讲一个父子皆宜的专题,讲一讲什么是“智慧”,智慧在人生中的作用。第二天,我们一行来到滇池上,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游船上讲课,外面有海鸥伴随,里面有好茶招待,不亦乐乎。我重点讲授了三个问题:智力有小用,智力无大用,智慧堪大用。
(一)
人太蠢是不行的,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因此有一定的智力水平是必须的。什么是智力,在心理学家中有许多众说纷纭的定义,但是通常认为,智力是一种一般的心理能力,包含推理、计划、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和从经验中学习等能力。智力是一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心理基础。我常年在重点大学工作,特别是在大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工作了十年,接触过许多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这些孩子的确十分“聪明”。与他们打交道的舒适度明显高于其他同龄人。
怎么判断一个人聪明不聪明,大致从五个方面来看,也叫智力的“五要素说”:一是注意力。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包括被动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和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智力其他因素的准备状态,所以也被称为心灵的门户。二是观察力。这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观察力的敏锐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从外界获取信息量的多寡。三是记忆力。这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人的记忆力的好坏有很大差距,有些人可以做到过目不忘,有些人则视若无睹。四是想象力。这是你在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也是我们人类能比其他物种优秀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将不会有任何发展与进步。五是思维力。这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通过多维立体的思考找出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方法的能力,属于理性认识,这也是智力诸要素中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
人和人之间是存在着智力差别的,有些人的脑子就是好使些,有些人的脑子就是不那么好使。心理学家将人的智力做了测量,发现这种差异呈现出所谓“正态分布”,其图形如“金钟曲线”,两头低中间高;对应的人数,两头少中间多。智商在50-69的为轻度低能,在25-49的为愚笨者,在24以下为白痴。智商在110-119的为中上聪明,在120-129的为非常聪明,在130以上为天才。智力超过常态的人,往往是聪明又优秀的人,他们的情绪更稳定,行动更协调。最早人们并不认为“太聪明”是好事,主要是他们好做主张,显得鹤立鸡群,而且不好教授。不过,心理学中最有名的“特尔曼调查”给他们正了名。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和他的助手们在25万儿童中选拔了1528名最聪明的孩子,测定他们的智商(大多数IQ值在160以上),调查他们的个性品质,一一记录在案,然后进行长期观察和跟踪研究,看看是不是聪明的孩子长大后都有成就。孩子们上完小学、中学,有的进入社会,有的上了大学,特尔曼和他的助手们仍在设法跟踪,记录他们的变化。从50年代公布的跟踪研究材料看,其事业成功率的确比智商低于他们的同龄人要高出许多。
(二)
同样是特尔曼调查,也发现另一个问题。这些早年的“高智商”者,在后来的发展中依然有一定的差异性:既有成功者,成为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或有各种专长的人;也不乏失败者,通常是罪犯、流浪汉、穷困潦倒者。据分析,排除机遇性和经济危机等社会因素外,失败者几乎都存在着某些不良的性格品质,有的意志薄弱,有的骄傲自满,有的失去积极进取精神,有的孤僻而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等。总之,这些失败者主要是因为非智力因素的欠缺,所以他们落伍了,甚至走向成就的反面。心理学家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是为什么?
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将“智力”范围的扩大了。我最欣赏罗伯特·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因素理论,我以为他既解决了“智力”和“智慧”同源性,都源于大脑;也解决了二者的差异性。他认为智力包括成分性智力(人们通常说的智力),是指思维和问题解决等所依赖的心理过程,即知识获得的成分、操作的成分和元认知的成分。他的另两个要素接近于我们认为的“智慧”。一是“经验智力”,是指人们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当一组人在发生事故之后陷入了困境,你会发现能够帮助人们尽快回家的人更聪明;又如一组人日复一日重复同一工作,你会对那些能够成功完成任务且毫无怨言的人印象更为深刻。二是“情景智力”,反映在对日常事务的处理上,特别是对新的和不同环境的适应。这种人有一种本领,那就是选择适合的环境以及有效地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研究表明,没有较高IQ值的人,也可以具有较高的情景智力。因此,人们认为“经验智力”和“情景智力”是一种更高级的智力。
智力一般用于认识问题,而智慧往往用于解决问题;智力一般与遗传有关,而智慧往往来源于自己的人生阅历。词典定义,智慧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堂上才说,智力无大用。第一,它很难解决身份的变化,不少人不懂得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重要;第二,它很难解决悟性的提高,不少人不懂得人生经验和触类旁通的重要;第三,它很难解决素质的提升,不少人不懂得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重要;第四,它很难解决表现的良好,不少人不懂得公众形象和公余形象的重要。这里有两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一是会读书不见得有智慧,我在课堂上引用了毛主席的一段话:“书没有长腿,你可以随意打开合上。读书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比大师傅做饭要容易得多,比屠夫杀猪容易得多。猪有腿能跑,他必须捉住这头猪,他杀猪,猪会叫。放在桌上的书不会跑,你可以随意翻它,还有什么比这更容易吗?所以我劝那些只有书本知识但还没有接触实际的人,或者实际经验尚少的人,应该明白自己的缺点,将自己的态度放谦虚点。”二是智慧是年龄的函数,早期没有,通过不断试错就逐渐有了,可等有了对自己的作用也不大了。你看大学里的伦理学教授,当他满腹经纶时,已经离退休不远了;你看寺庙里的高僧,当他经纶满腹时,已经离圆寂不远了。我到外面讲学,别人说,陈教授,听了您的课胜读十年书,早十年听了我就不是今天。我笑答道:“这些道理,早十年琢磨出来了,我也不是今天。”
(三)
我最终的结论是:“智慧堪大用”。特别是对于领军人才,无论是高层还是基层,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少。在滇池还没有太干净的湖面上,我向这些老总们讲述了作为领军人才必须知晓和掌握的“四大智慧”。说来也好笑,讲课前,在船上的贵宾室,我正在小寐养神。一位身穿大花衬衫的小老板走进了,大大咧咧说:“过年吃饭就吃饭,还论什么坛,不是乱弹吗?”还有一位老板说:“陈海春是谁,哪来的?”我怕他们说出更加不恭的话,连忙说:“我就是陈海春”。大家相视一笑了之。没想到,在课后照完合影后,那位穿花衣的老板主动要求与我单独照一张。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昆明是一个很有名的珠宝商。
——善于选择,亦敏亦拙。选择是一个人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情景下,即在冲突中做出对自己有利又不让别人太难受的本事。善于选择的人大都知道,在双趋冲突情景下,懂得两利之间取其大的道理;在双避冲突情景下,懂得两害之间取其小的道理;在趋避冲突情景下,懂得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道理。选择从速率上看有敏、拙之分:不敏反应太慢,过敏考虑不周;不拙考虑不周,过拙反应太慢。领导者要学会当敏则敏,当拙则拙。毛主席有很多“敏”的经典,从正面上看,有四渡赤水、三大战役的故事;从反面上看,有草地夜遁,杭州北返的故事。毛主席也有很多“拙”的经典,最经典的就是在要搞文化大革命之前,跑的家乡的“山洞”里住上若干天,让外国人认为他即将离世。选择是一个经验性的智慧,选多了,也就明白了,特别是在教训中体会更大些。所以林语堂先生说:“一个人对世事的彻悟,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
——令人信服,亦圆亦方。我以前一直是用“让人满意”,因为这几年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基层干部都喜欢用这个词。直到这次在云贵高原上我才感悟出一个道理,一般的人提让人满意就行了,而领导者只提让人满意还不行,要提“令人信服”。对领导者而言,令人信服是让人满意的前提,而且是基于对自己的要求。一般人让人满意做的“三条”即可,第一是勤快,你是否将潜力充分发掘出来;第二是周全,你是否有能力处理复杂事务;第三是大气:你是否有资格分配社会资源。而领导者令人信服至少要做到 “三三得九”,这就是我经常讲的那个从边缘到中心的经典案例,那个拿捏方圆的一等好手,美国前参谋联席会主席和国务卿鲍威尔将军的为人处世“九法则”:“法则一:一切都没有像想象中那么糟糕;法则二:不要试图取悦所有的人;法则三:要学会倾听下属的想法;法则四:不要让你的自我紧随你的职位;法则五:永远不要忘记检查细节;法则六:要学会正确处理与上级的分歧;法则七:要学会处理决策信息的40/70法则;法则八:不要被专家及名流而威吓或困惑;法则九:伟大的领导总是伟大的简化大师。”令人信服是一种情景性智力,做多了,也就明白了。
——营造气势,亦正亦邪。没有那个杰出的首长不是营造气势的大师。“势”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有地位的,老子就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这也是个整体性直觉的概念,诸如:蓄势待发、势不可挡、势如破竹,等等。营造气势是要本事的,有所谓“小做事、中作市、大作势”之说。从现代管理学来看,“势”是“差别”和“联系”的函数:差别越大,势越大;联系越紧,势越大。而且两者是乘积关系,一者为零,整体为零。所以明白人要学会三大本事,一是提高差异性,精心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二是提高联系性,精心推广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三是提高整合性:精心拓展自己独特的品牌价值。对于领导者来说还要明白一个道理,不正扶不了正,不邪压不住邪。“正”就要学会做老师,以孔夫子为楷模;“邪”就要学会做帝王,以秦始皇为楷模。因此,纯书生不宜从政,书生太正;纯土匪也不宜从政,土匪太邪。只有当年那个既是书生又是“土匪”的毛主席才是从政的高人。他在会见尼克松时,一方面与他讲一些知人晓事的哲学道理,一方面告诉他我喜欢你们美国的右派。尼克松也是明白人,他告诉主席,我明白您的意思,在美国左派只能说说而已,而右派能够做到左派不能做到的事情。造势是一种权力性智力,干多了,也就明白了。
——看淡结果,亦趋亦避。从结果上讲,管理这个行当是最说不清楚,最难以预测的。所以《红楼梦》中说:“身后有余忘缩手,前头无路想回头。”我常说,正是因为管理这个行当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没有必要为那些自己最终不能把握的结果生气。管理这个行当遵循“2+3”法则,即“德、才+机、资、台”。管理者要明白:“德:讲处世,为人总是很根本的;才:讲发展,本领总是很重要的;机:讲结果,运气总是很难得的;资:讲资历,年头总是很微妙的。;台:讲进步,贵人总是很关键的。”管理者要明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只讲过程,从政是竹篮打水的故事;太讲结果,从政是守株待兔的故事。结果对从政者来说,往往既是“馅饼”,又是“陷阱”;“馅饼”是从天上掉下的,“陷阱”是在地下埋藏的。该“趋”的时候要“趋”,该“避”的时候要“避”。还是那句老话经典:“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看淡是一种争斗性智力,输赢多了,也就明白了。
从政(统称那些以管理为职业的人)是只有明白人才能干的和干好事情。我不知道我讲明白没有,也不知道他们听明白没有。在滇池上,加上中途喂海鸥活动的十分钟,也就两个小时。可这两小时的“堂会”,我可没敢耽误,用电影《梅兰芳》中的一句话叫:要对得起“座”。完事后,我没有陪他们吃饭,按照计划直接返回武汉,在机场上一碗方便面就解决了晚饭。在飞机上我想起这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949-298046.html

上一篇:以勤奋好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下一篇:人情管理:一个古老而又现代的话题
收藏 IP: .*| 热度|

4 罗帆 刘晓瑭 高绪仁 ffy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