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与地球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rock6783 求真、求实、识友

博文

为了应对下一次大震,我们该怎么办?

已有 4715 次阅读 2008-6-20 07:40 |个人分类:地球科学

为了应对下一次大震,我们该怎么办?

廖永岩

广东海洋大学

电子信箱:rock6783@126.com

 

下一次大震将发生在哪里?若要我讲一句负责任的话,我不知道。其实,就算某一个人,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懂地震的人,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若没有强大的地震监测网络和国家地震信息系统的支撑,他要准确预测地震,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若硬要我猜一下的话,我个人认为,下一个破坏性大震将发生在环渤海湾地区。中国的巨震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区:环青藏高原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环青藏高原地区,除现在发生汶川地震的青藏高原东侧地区人口较密集外,其它地区均人烟稀少。但环渤海湾地区就不一样了。只要地震发生在环渤海湾地区,不管它发生在任何一个方向,都将对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所以,为了应对下一次破坏性大震,我们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要不然,我们真的就愧对在这次地震中离开我们的近九万亡灵。

有的人说,我们像日本人一样,将房子建得坚固些,因为,地震不会造成死人,死人,都是由于房子不太坚固,因地震造成房子倒塌造成的。当然,若我们能将我们所有的建筑物(包括学校、厂房、民房等)都建成能抗9级巨震的抗震级别,我敢肯定,将来发生的地震,将很难造成人员伤亡。就地震来说,我们也就基本上可以万事无忧了。初一想,这的确不失为一个抗震的万全之策。但是,大家算一下,要将我们所有的建筑物均建成抗9级巨震的级别,我们得投入多少的银子?!这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在100年内,我们的经济还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平。就算我们政府能下死决心,舍得花血本,能将我们的所有分布在地震带上的学校都建成抗8级地震的水平,那都是万福了。

所以,根据已有的经济实力,根据是否在地震带上,尽可能将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提高,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是必要的。但是,想将所有的建筑物均建成抗巨震建筑,使地震不能对我们的建筑物产生破坏,被动抗震,就我们目前的经济实力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采用第二招,将所有的分布在地震带上的人,全部搬出地震带,被动躲避地震。这其实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但是,具体操作起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环青藏高原地震带,本来人口就稀少,国家肯下死决心,舍得花血本,似乎还有可能。但环渤海湾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环渤海湾这几亿人,你能将其搬到什么地方去?所以,要将所有分布在地震带上的人全部搬出,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可操作性。

那么,第三招,像日本一样,提前几秒钟进行地震预警。当然,地震预警,能准确的话,当然比没有预警好。但是,目前中国的地震监测部门,约震后半个小时做出的地震报告,震级都差0.4级(8.0级报成7.6级),就目前这个水平,你要其提前几秒钟预警,不知要差多少个级。还有,就算地震监测部分能准确预警,这提前几秒钟的预警,对地震减灾的效果仍很有限。我们毕竟不是日本,日本的地震,特别是大震,均发生在海底,且大多在较深的海底,震中离人口密集的城市相对较远。但中国,特别是环渤海湾地区,发生的破坏性大震,大多是直接发生在城市下面的浅层地震,其破坏力远大于日本的地震。像日本一样的预警,可能对日本会有一点用,但对中国的地震减灾意义不大。

那么,就只有第四招,预测和预报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但并不是说人类就永远无法预测地震。不管怎么样,中国的海城地震,还是世界上第一次预测和预报了的地震。也不管怎么样,唐山地震虽然没有预报,但我们也还是预测到了这次地震(青龙县的地震预报就是一个明证)。这说明,地震,特别是大震,还是有前兆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或准确地掌握这些前兆信息罢了。我个人认为,钻孔地应力监测侦测水平地应力变化,均衡重力异常侦测岩石圈垂直运动,都应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仅从中国的破坏性大震主要分布于环青藏高原和环渤海湾地区就可知道,中国的地震,与日本和美国的地震不一样,日本和美国的地震,都直接与洋中脊扩张,板块水平运动有关。而中国的地震,大多是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相结合而造成的板中地震(甚至可以叫山地地震),其中,特别是巨震,主要与垂直运动有关。GPS虽然是比较简便的岩石圈垂直运动观察方法,但GPS主要是观察地表的形变,而引起地震的垂直变化,主要在地下,通过均衡重力异常及其变化的观察,才应是最有效的方法。

既然地震目前还是人类没有真正认识清楚的科学,所以,就好像中医治病一样,先不用管它是什么道理,只要它能将现在这个病(地震预测)治好就行。我还是那句话,治病要紧,中医为什么能治病的道理可以慢慢找;一样,预测地震要紧,预测地震的机制也可以慢慢来。因为关系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生命是最为重要的,所以,道理和机制可以慢慢找,但治病和预测地震可不能慢慢来:有病就得治,有震就得测。

当然,我们认真地进行地震预测,到我们真正能准确地预报地震,这中间肯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我们还不能准确预测或预报地震的时候,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尽量做一些防震准备(如像日本一样每个人都准备一份防震包)也是很必要的。不管我们能否预测地震,建全地震救灾紧急预案,尽量提高救灾效率,组建专业紧急救援队,这都是我们目前就该做的事。这些,都会对减少生命的损失有重要作用。

虽然日本和美国的地震次数比中国多,震级也比中国大,但纵观人类的地震灾害史,造成人员伤亡最大的几次地震,差不多都发生在中国,而不是日本和美国。这就说明,对于地震预测,日本可以不做,美国也可以不做(其实美国和日本都在拼命做地震的预测预报研究),但中国,绝不能不做!

各位若想了解这方面有关的详细情况,请各位参见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20075月版的《地球科学原理》(28.00元)一书。也可以在以下网址找到有关这本书的部分相关内容: http://159.226.26.14/blog/user_index1.aspx?userid=353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34-29717.html

上一篇:汶川地震给我们的启示
下一篇:汶川地震成因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