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yy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ngyy 理学博士,教授,从事生态学、植物系统与进化研究

博文

关于大学科学研究与社会的关系浅析

已有 4882 次阅读 2008-6-13 12:16 |个人分类:学术问题|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了李飞先生的:"大学要用精神去引领社会"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28818,很是感慨,在此也简要对此方面问题做些评述。

   一个国家的大学也好、研究所也好,政府给予支持的经费,应该是能为全社会创造协调发展提供基本方略的依据或国家安全发挥作用的,为人类的长远发展起指导性作用、以及为技术创造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的科学理论研究,以及农业和环保的社会公共事业的调查和保障、支撑的项目,不是为那些能直接谋利的企业新产品的研究、工艺的研究和技术的开发而投资。否则,整个社会发展就会畸形化的。因为,国家的经费是全国人民的纳税钱,财政预算的开支是不能直接为小集团服务的。

    但是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的问题太多,相当混乱。现在许多项目所谓什么“有直接效益”、什么“有应用性”等均是很好笑的说法。那是企业的工作,不是国家经费的任务。在近10年多,中国在这方面走弯路很多了。许多所谓的应用性项目的成果,均是真正是无法被“应用”和“利用”,许多的新技术等无人过问和理睬。为什么?不合用!所以等着这些专利、专有技术过时吧。这才是真正的“大量的成果被锁入抽屉呢”。而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才是真正被国家战略、新技术革新及区域性策略和新的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所广泛的采用,因为这些成果是公开的,是被世界共同以参考文献的方式或在技术研发中直接参考使用的。根本没有什么不被应用和没有用的说法。

    只是看到直接产钱的东西才叫有用,那才是极其荒唐和对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极端不负责!因此近一年多来国家高层也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要像国外那样要成立自己的科技研发中心和研究所等,靠自己的经费和力量,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推向市场。这才是最有效的应用性研究成果的直接转化,也最适合于各企业应用。靠政府为企业出资研究产品,然后还要化钱推介,再出资进行推广和转化,还有什么叫“推广项目”的等等,可是效果还那么差,原因就是上述等等因素所致。也该改了!国外的产品,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产品技术含量高,性价比好,质量好,但不是哪个大学的教授给他们研究出来、然后再经过几年的联系,找企业,再洽谈,再出推广费等等来完成的。而几乎全是这些企业自己研发的。你看英特尔、戴尔、大众、菲利浦及中国的海尔等的产品吧,都是这样的。大学和研究所的人员可以被这些企业兼职性地聘用,部分地参加到研究的工作中来。

      可能会有人想,科学理论叫外国人多做就行了吧,可以利用的,对不起。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如果这样,整个国家都要大大退步,技术更无法进步。原因在本人发表在《科学中国人》2006.12期的关于鼓励科技创新的科技经费投入合理性分析一文中有详细的分析。只有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大学和研究院所进行科学理论研究,同时像世界先进的技术开发的途径学习,国家才能在科学理论上大步前进,为国民和世界做贡献,经济方面又有技术、工艺研发的强大的理论体系的支撑,在与市场的结合中,最好的新产品不断涌现,而抢占国内、国际市场。实现国家社会、科学与技术和经济的平衡、稳步、高效的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只是简言之,与各位共勉。可能有缺漏处,详细观点以本人上述论文的内容为勘误及解释。 祝科学家能才华施展,更好地为祖国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黄玉源

                                                                                                                          2008.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632-28900.html

上一篇:也谈研究生与导师的关系
下一篇:对论文引用率的一些看法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0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