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珣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xun123 行为上循规蹈矩,思想天地放荡不羁。

博文

几则有关端午节的资料

已有 6908 次阅读 2008-6-7 19:01 |个人分类:天南地北

明天是端午节,刚才在乱点击时,看到几则有关端午节的资料。为方便查找,简辑了一些。

民俗专家称:中国早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节"

新华网石家庄6月18日电(记者曹国厂)提起端午节,人们最易想起的就是赛龙舟、吃粽子,怀念屈原。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

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http://cul.news.tom.com/2007-06-19/074D/84119239.html

端午"恶之花":时间的善恶与人的对策

吴真(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

  二诸葛这点事儿,自从被赵树理披露之后,曾被“新社会”的万千读者嘲笑了几十年。那么,为什么二诸葛“从来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呢?可别以为人家二诸葛没文化,恰恰因为他太有文化了。

早在《礼记·月令》中就说到:五月里白昼最长,但是天地间阴气、阳气激烈斗争,生物半死半生,君子应该斋戒,禁绝一切情欲。也就是说,五月的时候,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阴阳交替失和、阳消阴长、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是后来端午节习俗集中在辟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他父亲田婴命令丢弃这个孩子,妻子却偷偷地把田文抚养成人。田婴发现后,大怒,田文跪问理由,田婴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得像门户那么高的时候,将不利其父母。”田文聪明地反击说:“把门户加高,不就行了吗?”虽然田文长大以后并未发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恶月不宜生子的思想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到汉代仍然盛行,如东汉应劭《风俗通》就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陈连山在《中国节典》中指出,根据五月是恶月的观念,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了一系列对策性风俗。古人认定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会危及父母,因此要及早抛弃;五月五日的邪毒之气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要采药煎服、沐浴兰汤、登高祓除。这些习俗虽然记录在不同的著作中,但是具有内在统一性,即认为五月五日是个危险的日子,这个时间只适合祓除,不适合生产。这种避邪驱瘟的思想,正是端午起源的文化基础。

为了对付端午这枝“恶之花”,古人还发明了许多以毒攻毒的法子。汉代五月五日有一个特殊的官方礼仪,皇帝要求郡国召集百官,赏赐枭羹,也即猫头鹰汤。为什么要用猫头鹰做羹呢?《汉史》说:“以其恶鸟,故以此日食之。”恶日吃恶鸟,当然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巫术策略。

古人为了抵御端午时节的邪气,通常会悬挂、张贴一些避邪神像(如张天师、钟馗),或者各种符咒。把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等“五毒”图案用作驱邪灵符,目的也在以毒攻毒。

  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月的禁忌更多了,不能晒床席,也不能盖房子。在此基础上,各项辟邪除瘟的习俗都得到很大发展,内容几乎囊括了后来端午习俗的全部。其中包括端午节的名称、缠五彩丝、采集百药、制作艾人、艾虎、喝雄黄酒、吃角黍、龙舟竞渡,当然,还有解释节日习俗的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理解了二诸葛“不宜栽种”的讲究,也知道了许仙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逼着白娘子喝雄黄酒——他们正确地理解了端午的文化意义,却错误地把象征性的时间仪式落实到了具体的个人生活实践当中,结果反而扰乱了现实的生活秩序。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自清代以来,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一个悲情的扫墓节,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却兴高采烈“借墓游春”,并没有把“悲”的要求落到实处。

 周作人在《山头的花木》中说到:在旧时代里,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乡下儿歌有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读者已经习惯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清意象,突然从周作人的文章里冒出一批兴会飙举,乘风飘向春天的女姣姣,她们不像去哭坟,倒像去参加游园舞会,看着似乎有些别扭。

 那么,清明时节,我们到底该“欲断魂”呢?还是去“看姣姣”?

扫墓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借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感谢和敬意。然而,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到处弥漫着勃勃生机,沐浴着和善的暖人春光,人们似乎更应该顺应天时,认真地享受这大自然的惠予。在春天的节日里做适合于春天的事,这才是清明时节各种户外活动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人若不通此理,无异暴殄天物。白居易说得好,“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扫墓,从礼宜悲,从天宜喜。也就是说,想哭就尽情地哭,想看姣姣就尽情地看。

唐德宗时,清明假期已经多至7日,堪称唐代清明黄金周。节日活动除了扫墓,还有大量的游艺活动,诸如沐浴、踏青、蹴鞠、拔河、斗鸡、画蛋、荡秋千、放风筝等等。大凡人们能够想出来的游艺节目,无一不在清明盛演。正所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的本质就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清明的和美欢乐景象从唐代一直沿续到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说,清明这天,四面八方的居民和乡客,乃至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全都走向郊野走马放鹰,斗鸡蹴踘,劈阮弹筝。少年浪子竞逐相扑,孩子们追着风筝,老和尚忙着为人说因果,瞎子艺人立地说书。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那些平日紧闭闺门的宦门淑秀,这时也不避讳,把车上的幕帘掀开了,山花斜插,纷纷倦归,臻臻簇簇,竞相回城。

 到了清代末世,清明节的繁荣盛状逐渐式微。清末《燕京岁时记》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许多古代的游艺习俗“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1935年清明节,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率各界民众公祭黄陵,发出了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谊”的呼声,遂将清明节确立为“民族扫墓节”。

于是,文学家们舍弃了那些充满欢乐情调的清明诗词,单单拣出一首忧伤悲愤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反复咀嚼,要的恰恰是那种“欲断魂”的催情效果。杜牧的《清明》就这样被经典化了。

面对繁花似锦的春天,国人却只能跪在黄帝墓前垂泣祈佑,不由得我们不感叹清明之欢乐、昌盛与否,实乃折射着国道之盛衰。难怪施爱东在《中国节典》中叹道:“弱国无清明”,并且预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日渐崛起,春天的欢乐景象也必将重新成为清明文化的主流色彩。

 时间的善恶全由文化赋予,节俗对策象由心生。节日观念与节日风俗的历史变迁,折射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心理的嬗变。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46104/46105/7351334.html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
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
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酉端午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观竞渡 (边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午日处州禁竞渡 (汤显祖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

      五日·选一(陈子龙)

  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乙卯重五诗 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齐天乐 (宋·杨无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菩萨蛮 (宋·陈义)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主人恩义重。对景承欢宠。何日玩山家。葵蒿三四花。

      渔家傲(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松等闲惊破纱窗梦。

      念奴娇 (宋·张榘)

  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谁挽汨罗千丈雪,一洗些魂离别。赢得儿童,红丝缠臂,佳话年年说。龙舟争渡,搴旗捶鼓骄劣。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喜迁莺 (宋·黄裳)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菏花十里,一钩新月。

      花心动 (宋·史浩)

  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此意凭谁向说。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贺新郎 (宋·许及之)

  旧俗传荆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门艾钗符关何事,付与痴儿呆女。耳不听、湖边鼍鼓。独炷炉香熏衣润,对潇潇、翠竹都忘暑。时展卷,诵骚语。新愁不障西山雨。问楼头、登临倦客,有谁怀古。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漾不到、潇湘江渚。我又相将湖南去,已安排、吊屈嘲渔父。君有语,但分付。

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

端午节最大的意义:五彩缤纷的仲夏之梦

陈连山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26/123917/123923/735181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017-28177.html

上一篇:北大66岁老教授被动粗,凸现政府公职人员素质
下一篇:难以企及的先秦诸子?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