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度空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张学义 与学界前辈、各路高手、同仁交流、学习

博文

语言表达上的困惑

已有 4728 次阅读 2008-6-1 21:58 |个人分类:未分类

哲学的困惑和魅力
                                                                 之语言表达上的困惑
                                                                         -----复旦俞吾金教授讲座
 
20世纪,西方哲学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当我们随心所欲地使用语言的时候,语言也正使我们陷入种种表达的困境。自觉地反思这些表达困境,哲学思考才能真正向前发展。
语言问题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探索:一是语义学,即从语词、句子和文本的含义入手探讨问题;二是语用学,即从语言的使用角度出发探讨问题。
先看语义学上存在的问题。如,苏格拉底说过一句名言:“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这话听起来很谦虚,但深入分析或许会使我们引申出相反的结论来。假如说,苏氏什么也不知道,他又是怎么知道他什么也不知道的呢?反之,如果他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那就决不可能有“我知道”这样的句型出现。其二,苏氏能够说出这句话必定有两个前提:第一,他必定知道,用他已经掌握的语言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第二,他也必定知道,他用语言表述的思想别人可能理解。否则,就不可能对他人说话。由此可见,他说“我知道我什么也不知道”前,决不可能什么也不知道。他的谦虚是伪装出来的。
再看后者。我们常以为,我们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是用语言来掩饰自己的思想。有些话必须经过翻译过来才能明白真正的含义。如,当人出错时,别人会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来安慰他。这句话是:人人都会出错。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正好相反,即普通人会犯错误的,但圣贤却不会。这样的见解不正是现代迷信的基础么?这充分表明,我们要充分注意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实际上赋予语言的含义,而不能停留在语词表面含义的分析上。
顺便指出,我们总是把语言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这种见解包含着双重误解。语言不但不是我们的工具,相反,我们倒是语言的工具。在日常生活中,一只猫诞生了而又死去了,但猫这个概念永久留下了。语言就像一条生生不息的大河,而具体的一只猫就如河面上的泡沫,是暂时的。人亦如此。日常生活中的真正过程决不是我们把语言当作工具,而是语言把我们当作工具来使用。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我们思想的界限。常常自大的人们总觉得自己的思想是十分自由的,可以思考自己愿意思考的任何问题。然而,这些人高兴得太早了。他们的自由很可能是戴着镣铐跳舞,因为当他们的思想象一只风筝在天山翱翔的时候,他们全然忘记了自己身子牵着的那条线。
我们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空间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如何表达,用什么方式表达,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什么问题发生兴趣,所有这些早就为我们熟知的语言所规定。人们说“我发现”“我确定”“我相信”,仿佛真的作出伟大发现似的。其实,这里的“我”只是一个形式化的主体,真正的主宰这些人思想的乃是意识形态化的语言主体。如:我最近读了好多书,学到了好多知识。其实,把这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我已经被这些书牵着鼻子走了,我已经不再是自我了。直到有一天,当这个人表示,他已经发现书中存在着什么问题时,他的自我才开始苏醒并脱颖而出了。
总而言之,哲学本身充满了困惑。然而,唯其如此,它才充满了活力和魅力。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哲学家的思考就像大漠中的跋涉,当他看到前面有一片绿洲的时候,心中的喜悦之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实际上,对于真正的思想者来说,一门学问越是深刻,越是难以把握,就越能激起他的经久不衰的兴趣和研究的热情。反过来说,哲学需要的也是普罗米修斯式的殉道者,而不是三心二意的同路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985-27501.html

上一篇:汶川“5.12”祭
下一篇:石里克论“确证”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