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法茶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税法茶座 交流税法感想。传播税法理念。学习税法知识。

博文

从舍己救人英雄举动看道德背后的东西

已有 6287 次阅读 2009-11-2 08:4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大学生, 牺牲, 救人

翟继光

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我们看到了很多,也感动了很多次,但我们的社会似乎并未去认真思考舍己救人英雄举动背后的东西,特别是对舍己救人这一道德行为进行深入的检讨和反思,这种对道德问题不予深究的做法不仅会误导我们的青少年,更会误导整个社会。

湖北三位大学生救人牺牲是典型的舍己救人案例,三位牺牲的大学生在道德上无疑是高尚的,我们对牺牲的大学生进行表彰和纪念也无疑是正确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希望我们的大学生做得更好,也不代表我们的一切表彰和纪念行为都是合适的。

助人为乐是高尚的,是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美德,但舍己救人不能简单等同于高尚和美德,因为自己的生命并不完全属于自己,一个鲜活的生命不仅凝聚了一个家庭的汗水,也凝聚了整个社会的劳动,不能简单地说舍弃就舍弃。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珍惜家庭的劳动,就是珍惜整个社会的成果,因此,那些拿自己的生命为儿戏,甚至把糟蹋自己身体的行为不当回事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救人是美德,但能够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以最小的牺牲营救最大数量的生命更是美德。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仅有美德,还应当有智慧。湖北的15位大学生在自知自己游泳能力不过关的情况下手拉手下水营救落水少年就不仅体现出了美德,也体现出了智慧。但手拉手是否就是一个救人的好方法似乎仍然值得大学生们去深思,救人是否需要用手?而人一旦大部分身体被海水淹没,在浮力和海浪的作用下拉手是否还有用?等问题似乎是我们的大学生没有思考过的。当然,这里并不是责备我们的大学生不够智慧,而是责问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欠缺了什么东西?大学教育到处充满了功利的知识,反而是为人基础的一些生存知识、生活常识、人生基本规范等问题不再被大学所重视。

我们的社会在表彰舍己救人行为时不要简单将舍己救人推到人间最伟大的行为之列,我们的教育也不要轻易鼓励我们的受教育者去舍己救人,毕竟我们所希望的是不舍己也能救人。虽然一个无辜的生命不幸落水而离开人世是人间的悲剧,但用一条生命去换另一条生命,恐怕也同样是一个人间的悲剧。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就不能仅仅去表彰那些已经离开我们的生命,也不应该对于救人牺牲的大学生与救人但没有牺牲的大学生厚此薄彼。这样传递给社会和青少年的信息就是“牺牲的更伟大”,似乎牺牲的大小是衡量高尚或者伟大程度的唯一指标。这是一种误导,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救人的大学生群体中的每一个都是同样高尚和伟大的,因为没有人知道是否有人会牺牲,更没有人事先知道谁会牺牲!现实生活中,大量见义勇为的行为都是没有舍己而达到了救人的目的,这些行为都是同等高尚的,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我们在歌颂以救人者为代表的群体的时候,也关注到了那些“见死不救”的人,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用道德去评价,而要分析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特别是检讨我们的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负多大的责任。我们的学校总是以“圣人”的标准来教育孩子,这种夸大的“高尚”变成了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于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有多少人会当真?有多少人会真心去追求?既然美德高不可攀,我们只好不要美德了。

我们的社会在传授道德时,总忘记传授智慧,致使很多人好心帮倒忙,好心办坏事,由此打击了一些人追求美德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方式更导致了很多好心人被坏人利用,从而中了坏人的圈套,这种现象的出现尤其令人寒心,更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事。当我们批评那些围观者和袖手旁观者时,我们是否思考了是谁导致这一切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教育大众做好事要有智慧,我想我们的好心人就不会这么容易上了坏人的圈套,也就不容易这么快就心凉了。

我们的社会在传授道德时总是“两面派”,即在公开场合一套,在私底下另一套,对别人一套,对自己另一套。以学校和主流媒体为主的道德教育者其实也深知自己所讲的道德过于纯粹,标准过高,一般人做不到,但总不愿意放下架子,由此给人的感觉就是“假、大、空”,而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大的“不道德”,道德的宣传者都能这样“不道德”,怎么可能让被宣传者去追求高尚和美德?由此,我们都学会了在公开场合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在无人监督的场合为所欲为,也学会了对他人见死不救的行为猛烈抨击,而在自己遇到类似险情时“退避三舍”,更学会了对别人的孩子说“应该学习舍己救人的榜样”,而私下里则对自己的孩子讲“千万不要做这种傻事”。美德的基本要求是讲真话,如果我们连讲真话都做不到,还能奢谈什么美德呢?

如果你去采访英雄,英雄一定会说:“我不后悔!”如果你去采访牺牲者的父母,父母一定会说:“我为有这样的孩子而感到自豪!”如果你去问英雄:“如果让你再选择一次,你还会去救人吗?”英雄一定会说:“我还会毫不犹豫地去!”在面对媒体和公众时,我们都像在演戏,说得话几乎一模一样。这不能怪我们的英雄和英雄的母亲,而只能怪我们社会所进行的这个扭曲的道德教育。因为如果不这样说,就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你说“我有点后悔”,如果你说“我要是知道自己的儿子会牺牲,我是不会让他去的”,那就不符合英雄的身份,不符合英雄母亲的身份。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难道真实的英雄不是更伟大吗?难道我们不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成为英雄吗?

看见有人遇到了生命威胁,不必为此大惊小怪,因为每天都有无数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我们不可能挽留住所有的生命。不要觉得只有舍己才能救人一命,劝他人少抽一支烟,劝开车的司机少喝一次酒,自己少开一天车,自己有传染病时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这些都是救助他人生命的壮举,都是高尚的,都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与舍己救人同样高的美德。

那些只捞死人、不救活人的渔民虽然可恶,但毕竟还比较真实,稍加引导即可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例如,通过立法,规定见义勇为和救助他人的人可以获得适当的补偿(如果遭受了损害,如财产损失、伤残和死亡等)和劳动报酬,既然捞死人和救活人同样可以赚钱,他们为什么不救活人呢?因此,当我们看到那些渔民见死不救时,不能仅看到他们并不高尚的灵魂,更应该想到我们的法律并不鼓励他们去救人,我们的道德也早已将他们拒于道德的大门之外。只要我们的法律鼓励人们追求美德,只要我们把美德的大门开到每个人的眼前,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很乐意迈出这一步,因为这样既能得到法律的奖赏,还能跨进美德的大门,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020-266869.html

上一篇:房子、汽车和金条到底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楼市:国企岂能一退了之?
收藏 IP: .*| 热度|

1 陈永金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6: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