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志愿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科普丽人 1956年生于浙南山区,愿结交各行各业各门各派的诤友。

博文

高鸿教授---中科院院士,化学家

已有 5571 次阅读 2009-11-1 19:36 |个人分类:院士介绍|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中科院院士, 化学家, 科学家, 高鸿教授

 

高鸿

高鸿

 

      高鸿教授是我国分析化学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是我国近代仪器分析的奠基人,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著名分析化学家和教育家。

      高先生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学系,后赴美国留学,1947年在伊利诺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48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任教,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的首批博士生指导教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是第一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批资深院士光荣称号。现为南京大学和西北大学教授,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兼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

      高先生擅长仪器分析,特别致力于电化学分析的研究。他在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先后发表论文近300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曾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全国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奖励。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完成了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的验证,解决了极谱学中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球形电极扩散电流公式是极谱学中的一个重要公式,在年以前,验证这个公式的实验均告失败,极谱学权威学者曾断言这个公式是无法验正的。高先生选择了在电极上不产生密度梯度的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圆满地进行了验证,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 提出和验正了球形汞齐电极的扩散电流公式,并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金属在汞内扩散系数方法。这时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方法。

      高先生的这些成果发表于1964年,比美国科学家提出类似的公式和方法早两年。高先生在找到了正确的测定方法后,测定了16种金属在汞内的扩散系数,得到了一组可信赖的数据,澄清了由于测定方法不完善,文献上述数据混乱的情况,并根据这一组可靠数据得出了金属在汞内扩散的基本公式。该论文发1965年,比波兰同行发表相同的结论早10年。

      3. 解决了近代极谱分析中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高先生对线形变位极谱、方波极谱、交流极谱等近代极谱技术的重要电极过程进行了严格的数学处理,推导出一系列极谱电流公式,并在自己组装的仪器上对每一个公式进行了验证,对极谱分析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他的“近代极谱分析基础研究”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高先生的学术专著《极谱电流理论》198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极谱理论专著。该书1988年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

      4. 开辟了新的电滴定分析领域——示波分析。

      高教授首创了电滴定分析新技术——示波滴定,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分析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常量分析的落后状况,推广应用于化学分析、药物分析等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示波滴定研究”成果,198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此研究工作受到国际纯粹与应用联合会化学(IUPAC)电分析化学委员会的重视,该委员会1989年举行专业学术会议,讨论高先生关于示波滴定命名及分类方法的建议。会议认为这类方法很有用处,应向西方广泛介绍。高先生的《示波极谱滴定》、《示波滴定》、《示波药物分析》三部学术专著分别于1985年1990、年和1992年相继问世,这是世界上在学术新领域示波分析的第一批专著,其中《示波滴定》一书荣获高等教育出版优秀著作特等奖。

      高教授把一生献给科学教育事业,他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预见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用矛盾论的观点分析科研中的问题。早在50年代,他就指出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一切成就来解决分析化学提出的难题。认为分析化学将是一门边沿学科,未来的分析化学应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学和电子学基础知识。根据这种认识,在他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期间,就选派年轻教师进修数学与电子学,这些措施对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高先生在1962年国家科学规划会议上以及以后在北京、上海、西宁、长春、西安、兰州、福州、武汉、乌鲁木齐等20多个城市发表了他对分析化学发展趋势的观点与看法。他曾预言,分析化学与统计学、数学密切结合的年代就要来临。这些讲话对我国分析化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分析化学的发展历史,也完全证实了高先生的预言。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急需分析化学人才,急需仪器分析方面的教材,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高先生编写了我国第一部《仪器分析》教科书,该书培育了几代人,现在我国年龄在50岁以上的化学界同仁几乎人人都读过这本书。这本书在国内发挥了作用,对台湾同行也产生了影响。1988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学者李远哲博士说,50年代大陆出版的图书在台湾禁止出售,他在日本买到一本高鸿教授的《仪器分析》,书中利用市电中线和地线间残存的电压作为电导滴定的交流电源,对他很有启发,因而李远哲称高鸿教授为老师。《仪器分析》分别于196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和1986年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第三版获得1992年第二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全国优秀奖。

      高鸿教授从事化学教育工作60年,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诲人不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国家教育部1990年赠给他的石刻上写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表彰了他的功绩。

      高教授还为我国科学管理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学术造诣深,在学术界声望高,国家科学技术领导机构多次聘任他兼各种学术职务。他于1962年、1978年两次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基础学科的制订工作。他长期(1981-1992年)担任科学院化学部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兼分析化学组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他还曾兼任中国化学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和国际分析化学杂志等多种学术刊物的常务编委、编委或顾问。

      高鸿教授已年逾八旬,但仍以旺盛的精力,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作着无私奉献。
                   
主要论著

1) 高鸿,赵龙森,邹爱民.恒电位伏安法悬汞电极扩散电流方程式的验证.南京大学学报(化学),1962(1):75-81;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1964(1):14-20.

2) 高鸿,张长庚.悬汞电极的研究,恒电位伏安法球形汞齐电极扩散电流理论及验证.南京大学学报,1964,8(3):401-415.

3) 高鸿,张长庚.悬汞电极的研究Ⅲ、静止球面电极恒电位伏安法扩散电流方程式的验证.化学学报,1964,31(3):229-235.

4) 陈洪渊,张祖训,高鸿.交流极谱研究I,催化电流理论.南京大学学报(化学),1963(1):75-85;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1964(3):185-194.

5) 高鸿,彭慈贞,俞秀南等.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I,EDTA滴定镓.南京大学学报,1964,8(3):417-423.

6) 高鸿,张长庚.悬汞电极的研究V,金属在汞中的扩散.南京大学学报,1965,9(3):326-331.

7) 高鸿,翁筠蓉,尹常庆.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Ⅳ,大量镁存在下用EGTA滴定钙.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1,2(1):37-42.

8) 潘胜天,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Ⅸ,四苯硼钠滴定钾.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3(1):61-66.

9) Hung KAO. Oscillopolarographic Titrations.中国科学(英文版),1982,25(5):461-466.

10) 马新生,张长庚,高鸿.悬汞电极的研究Ⅵ,再论金属在汞中的扩散.南京大学学报,1982(2):231-236.

11) 高鸿,方惠群,吴孟玉.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Ⅺ,锌和镉的连续滴定.分析化学,1982,10(9):513-516.

12) 陈淑萍,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Ⅲ,有机碱及有机酸盐类药物在水溶液中的中和滴定.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3,4(1):26-29.

13) 徐伟建,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V,亚硝酸钠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5,6(12):1059-1062.

14) 高鸿.示波极谱滴定.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5.

15) 高鸿等.仪器分析.第三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第一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6.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

16) 高鸿,张祖训.极谱电流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17) 杨昭亮,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VⅢ,单微铂电极上的示波极谱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3):211-215.

18) 杨昭亮,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IX,双微铂电极上的示波极谱络合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6,7(4):305-308.

19) 毕树平,马新生,高鸿.交流示波极谱基础理论研究I,底液示波极谱曲线端点电位理论.应用化学,1987,4(4):6-10.

20) 毕树平,马新生,高鸿.交流示波极谱基础理论研究Ⅱ,临界电流密度.应用化学,1987,4(6):54-58.

21) 徐伟建,张胜义,高鸿.不用切口的示波极谱滴定法——新的单极化电极示波极谱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7,8(6):502-504.

22) 杨昭亮,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的研究XXXXI,双微铂电极示波极谱滴定的原理.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7(5):435-438.

23) 毕树平,高鸿.示波极谱滴定终点示波图的变化与电流密度、电极面积的关系.分析化学,1988,16(10):938-941.

24) 祁洪,高鸿.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的研究I,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图的性质.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6):564-567.

25) 祁洪,高鸿.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的研究Ⅱ,单组分三角波交流示波极谱理论公式的推导.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7):665-669.

26) 徐伟建,高鸿.交流示波极谱理论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8):780-785.

27) 徐伟建,高鸿.双铂电极交流示波双电位滴定法原理I.荧光电位线的理论公式.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8,9(10):1002-1005.

28) 毕树平,高鸿.电极双电层微分电容的快速估算方法.电分析化学,1988,2(1):17-22.

29) 徐伟建,高鸿.两铂电极零电流示波双电位滴定法.化学学报,1989,47:42-48.

30) 杨昭亮,高鸿.高次微分示波极谱滴定法.科学通报,1989,19:1479-1482.

31) 沈雪明,高鸿.非配偶型铂电极上的螯合滴定:EDTA滴定金属离子.分析化学,1989,17(3):245-247.

32) 毕树平,高鸿.示波电导滴定.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8):860-862.

33) 徐伟建,高鸿.示波极谱图的伸缩及位移.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9,10(9):890-893.

34) 杨昭亮,高鸿.antilog 曲线上的示波极谱滴定法.分析化学,1989,17(10):870-874.

35) 杨昭亮,高鸿.电流反馈高次微分示波极谱滴定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2):131-135.

36) 毕树平,高鸿.底液Micka公式的修正.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0,11(5):529-531.

37) 高鸿.示波滴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8)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Ⅱ.if-E曲线的理论公式.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1,12(7):882-885.

39) Hong-Yuan Chen,Ji-Ling Han and Hong Gao.Study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dsorptive Voltammetry in Flowing System for Determination of Ultratrace Amount of Folic Acid.Anal.Chim.Acta.1991,252:47-52.

40)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Ⅶ.基于if-E曲线的定量分析方法.化学学报,1992,50(7):668-871.

41) 沈雪明,陈洪渊,高鸿.交流示波极谱法中if-E曲线研究Ⅷ.电极溶液界面动态双电层微分电容的快速测量.化学学报,1992,50(7):672-676.

42) Huang-Xian Ju,Hong-Yuan Chen ang Hong Gao. Investigation on Microelectrodes X.The Study of Shielding Effectat Microband-ArrayElectrode.J.Electroanal.Chem.,1992,341:35-42.

43) Huang-Xian Ju,Hong-Yuan Chen and Hong Gao.Investigation on Microelectrodes[].Study of the Edge Effectata Microdisk Electrode.J. Electroanal.Chem.,1993,361:251—256.

44) Shu-Ping Bi and Hong Gao.Oscillopolarographic Titration.207thACSMeeting,anDiego,USA.March 3-18,1994.

45) Shu-Ping Bi,Si-Dan Du and Hong Gao.Fourier Spectrumofa.c.CyclicOsillochronpotentiometry Response.J. Electroanal.Chem.,1995,390(1-2):1-9.

46) 张书玲,郑建斌,顾文良,张红权,侯洵,高鸿.样条小波变换用于电分析化学信号微分的研究,科学通报,2000,45(22):2392-2397.

47) 张秀琦,郑建斌,高鸿.抗癌新药染料木素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应用研究,化学学报,2001,59(4):571-577.

48) Xiuqi Zhang,Jian Bin Zheng,Hong Gao.Wavelet transform-based Fourier self-deconvolution for resolving oscillographric signals,Talanta, 2001,55:171-178.

49) Xiuqi Zhang, Jian Bin Zheng, Hong Gao.Combined wavelet transform with curve-fitting for 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parameters in FSD.Chinese J.of Chem. 2001,19(10):924-930.

50) Xiuqi Zhang,Jian Bin Zheng, Hong Gao,Yun Hui Zeng. Nested Genetic Algorithm for Resolving Overlapping Spectra, Fresenius’ Journal of Anal. Chem., 2001,371(3):317-322.

51) ZHANG Xiuqi, ZHENG Jianbin, GAO Hong. Curve Fitting using Wavelet transform for resolving simulated overlapped spectra, Anal. Chim. Acta., 2001, 443: 117-125.

52) 郑建斌,张宏芳,高鸿. 示波分析研究的新进展, 分析化学,2001,29(9):1090-1097.

53) 郑建斌,张红权,高鸿.小波Fourier自去卷积法, 中国科学,2000,30(1):21-27.

54) 郑建斌,张红权,高鸿.Fourier自去卷积示波计时电位法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7):1037-1039.

55) Xiu Qi Zhang, Jian Bin Zheng, Hong Gao.Comparison of Wavelet Transform and Fourier Self-Deconvolution and Wavelet FSD for Curve Fitting, Analyst,2000,125:915-919.

56) Jianbin Zheng, Xiuqi Zhang, Min Gao, Xun Hou, Hong Gao. A Study on a Multi-order Semidifferential Oscillographic Chronopotentiometric Instrument, Instrument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00,28(5):403-412.

57) Jian Bin ZHENG,Xiu Qi ZHANG, Hong GAO. Oscillographic Chronopotentiometry with High and Low Frequency Current, Chinese Chemical Letter, 2000, 11(5):443-446.

58) Zheng Jianbin,Zhang Xiuqi,Zhang Hongquan,Gao Hong. Wavelet frequency spectrum analysis of oscillograms,Analyst,1999,124:893-896.

59) 郑建斌,傅业伟,李 圆,高 鸿.3.5次微分循环示波计时电位法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8,19(3):368-371.

60 郑建斌,高 鸿.示波测定中示波图的调节, 西北大学学报,1995,25(4):309-314.

61) 郑建斌,朱俊杰,胡 娟,高 鸿.双电解池正反馈示波计时电位法研究,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4,15(4):509-511.

62) 朱俊杰,郑建斌,沈岚,高 鸿.倒数示波计时电位法研究-新线路的研制及应用,化学学报,1993,51(10):999-1004.

63) 史生华,王仲文,索志荣,郭艳丽,高鸿.卤化银选择电极对干扰离子的动力学响应,西北大学学报,1999,29(6):512-516.

64) 史生华,王仲文,索志荣,于书平,高鸿.淀基离子选择电极对干扰离子的动力学响应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0,21(2):267-272.

65) 史生华,于书平,王仲文,索志荣,陈渭萍,赵时济,高鸿.电极响应非电对离子的机理研究(II),分析化学,2000,28(10):1199-1203.

[本文信息来源于西北大学校园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967-266776.html

上一篇:我为《武汉晚报》健康周刊叫好!
下一篇:侯建国---中国科学院院士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9: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