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泽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邱泽华

博文

把权威当作地震前兆判据的后果

已有 3621 次阅读 2009-10-27 06:59 |个人分类:学术思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前兆, 地震预报

在没有客观判据的情况下,一种相当流行的判别地震前兆的方法,是以权威学者的意见为依据。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年来对“地震前驱波”的一窝蜂的追捧。

任何学者都可能犯错误。最初,一些学者错误地把昆仑山口西M8.1地震前新疆地震台网观测到的一个异常变化看作地震前兆,情有可原。因为时间比较接近,还因为有多个台站的配套资料。但是,把这种现象同“地震前趋波”联系起来,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之所以众多的研究人员都来“跟风”,是因为有不同层次的权威的引领(其中一些人在中国的地震预报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而最大的权威,是提出“地震前趋波”概念的著名地震学家金森伯雄。直至后来,这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翻阅有关文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前兆异常”都被称作“地震前趋波”。

如果地震真有可以传播上万公里的前驱波,那么地震预报问题的解决就指日可待了。因此我们认真地对待过这个推测,对所有高精度的钻孔应变观测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却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7级以上地震有“前驱波”。

最终,新疆地震台网的观测异常被澄清是由气象变化造成的。

实际上,金森伯雄(Kanamori & Cipar)最初提出“地震前驱波”的概念,是以1960年智利地震为例的。在这个例子中,Ms8.3主震之前发生了一个Ms6.8地震。他们观测到主震前有一个异常的简单波形,周期为数分钟,认为可能与Ms6.8前震相关,提出伴随这个前震可能存在一个能量巨大的慢地震过程。长期以来,这种看法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响应,类似现象也没有重复发现。金森伯雄提到的变化与新疆台网观测到的变化,形态完全不同。前者只有一个简单的波形,后者则是一个密集的波群。

对“地震前驱波”的炒作及其结果,从科学精神的层面,表现的是现在中国地震学界的浮躁和没有底气,从科学方法的层面,说明地震前兆不能以权威学者的某个意见为判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01-265343.html

上一篇:把前兆研究放在预报研究之前
下一篇:统计不能作为地震前兆的判据
收藏 IP: .*| 热度|

1 starwind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